查看原文
其他

苗怀明:一场乱了规矩的学术闹剧——说“核心刊物”现象

苗怀明 古代小说网 2020-11-15


对那些在量化评定标准下升教授、评博导、分房子、涨工资的教授、研究员们来说,核心刊物可是个好东西,因为在这类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职称、升迁、薪水等一系列待遇。据说湖南某高校就明文规定,凡在其规定的几家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者,不仅可以据此直接领到一笔数量不菲的奖金,而且在以后的三年内每个月还会增加几百元的额外津贴,算下来,发表一篇学术文章可以有好几万元的收入。与此相反,不在规定的核心刊物上刊载的学术论文,哪怕是字字珠玑也没用,不能给个人带来任何效益。




尽管目前还有不少人对核心刊物的存在合理性提出质疑,但以当下中国学术刊物的情况而言,数量实在是太多了,几乎是所学校和文化机构就会办家学术刊物,鱼龙混杂,水准不一,因而根据一定的学术标准进行等级评估,分出核心刊物和非核心刊物倒无不可,但关键是如何科学、公平地评定和对待核心刊物。

不过,中国的很多事情经常是,出发点往往很好,但慢慢地就变了味,事与愿违,成为一种流于形式的公害。核心刊物在当下的情况也正是如此,以其所造成的种种负面效应,说它是一场乱了规矩的学术闹剧也并不为过。老实说,从核心刊物在中国学界中的种种戏剧性境遇,倒是可以读出时下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和心态来的,围绕核心刊物制订和实施过程中的各类奇闻逸事,是完全可以写出一部很有份量的新儒林外史来的。

按说既然制订核心刊物,将其视为评定个人学术水准的重要参照,首先就要有个大家都能认可的标准。经过修订的《核心刊物总目要览》虽然打着国家的旗号,但它显然没有什么法律或行政效力,倒是不少学术刊物对其很是欢迎,据此在其封面上印上醒目的字眼,作为证明自己品位档次的标志。但各个高等院校的情况很不相同,有的学校采用,有的学校不采用,核心刊物的制订基本还是处在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的状态,特别是那些重点院校,多是另行制订一份供自己使用的核心刊物目录。至于内容类别,则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将核心刊物分成国家级和省级,有的则分成A、B、C三个等级,有的则别出心裁地分为一流核心刊物和一般核心刊物两类。

至于学术论文的认定,标准也各不相同,有的规定,只要在核心刊物上刊载的文章,不管是论述性的、研究综述,还是书评、会议报道,一概算是学术论文,有的则规定,研究综述、书评和会议报道不算学术论文,进而规定凡整理、翻译和目录类的论文和书籍一概不算学术成果;有的规定,必须字数必须在3000字以上的文章才能算是学术论文,有的则没有字数方面的限制。

各行其是的结果是可以想见的,各个学校的核心刊物目录内容和论文认定标准差别很大。最能说明这种差异的奇特现象是,实行依据核心刊物评定职称的制度后,一个人在自己所在学校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只够评讲师,但在另一所同类的学校中或许就能评教授。这样,所在单位规定的核心刊物是否适合自己,在一定程度上竟能影响到个人学术成就的确认。按说重点大学所制订的核心刊物在学术标准上应该更严更高,令人看后能产生敬畏之感,让大家明白重点大学何以能成为重点大学,不是什么人在重点大学里都能混日子的。不过,当笔者看过几份在国内非常有名的高等学府的核心刊物名录后,产生的却是完全相反的印象。

首先,笔者怀疑那些制订核心刊物者是否是学界中人,是否有制订核心刊物的资格。因为很明显,有些核心刊物名单上所列的学术刊物早已停刊,即使是宇宙级的大学者也不可能在已经停办的刊物上发表文章,这足以说明那些制订核心刊物名录者根本不了解学术动态,滥竽充数,此外,学校有关管理部门也难逃官僚作风之咎。近些年各类学术期刊变动较大,不光是存在刊物创刊、停刊的问题,就是学术水准的高下,各家期刊因各种情况的促进或限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核心刊物自然也需要不时地进行调整。对于那些制订核心刊物者来讲,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学术刊物的状况应该说是最起码的要求。一些已经停刊数年的学术刊物竟然数年来一直在高等学府被用来评估教师们的科研水平,数年来没有人指出,也没人进行及时更正,这近乎黑色幽默,但却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更为荒唐的是,有些学校核心刊物名单上所列的一些刊物根本不是学术性刊物,只是一般的文化生活类刊物,从不刊载学术论文。依笔者学问见识如此之浅薄,大略翻翻这些杂志甚至是仅仅看一眼其花哨的封面都知道这绝对不是一份学术刊物,但有些学校却竟然将其作为级别很高的核心刊物来对待。核心刊物的制订者们竟至于连刊物的存在与否都不知道,连学术刊物和非学术刊物都分不出,闹出天大的笑话后也没有人指出并进行改正,这也实在是太离谱了。

其次是核心刊物制订中的地方保护主义。顾名思义,就是有些学校将本地所办的学术刊物尽可能多的列入核心刊物,而不管其水平高低,与此同时,一些学术水平明显较高的外地学术刊物却不被列入。这一做法的用意明眼人不难看出,这是因为为了占地利之便,当地的学术刊物找人拉关系方便,容易发文章。对当地一些没名气的学术刊物来讲,能进入著名学府的核心刊物名单,这自然是件难得的好事,而且可以将其视之为扶植当地学术刊物发展的义举,但这么一来,不仅有违制订核心刊物的本意,就连学界经常标榜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也彻底丧失了。

还有一个更为普遍的现象是,不少高等院校都把自己学校的学报定为级别很高的核心刊物,而将别的与自己同级甚至学术水准更高的学报排除在核心刊物之外,其用意也是不用多推敲就可明白,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为了发文章的方便,这应该算是一种变相的地方保护主义。

再次是标准过于不一,差别太大。按说如果秉公办事,不存私心,制订一份客观公正、能为大家所接受的核心刊物应该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因为每份学术杂志实际的学术水准如何,在学界的地位如何,该学科的研究者应该是十分明白的。再者,因认识的不同和偏差,各个学校间的核心刊物名单存在一定的差异也是正常的,但不应该有过大的差别。一些著名学府的核心刊物名单显然有违这一常理,相互间所列核心刊物差别太大,让人有无所适从之感。一般来讲,大家都会将一些在各学科特别有名望、有权威性的少数几家学术刊物列入,但稍低一点的学术刊物特别是各省社会科学院所办的刊物和各个院校所办的学报,其待遇可就大不相同了,一些较有影响的学术刊物被排除在外,而另一些学术水准明显较低的刊物却赫然入选。




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制订者出于好发文章的私心在作怪。有些学校则更为直截了当,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凡是国家级单位所办的学术刊物一律定为国家级刊物,省级单位所办的学术刊物一概定为省级刊物,简单倒是简单,操作起来也十分方便,但这种只认办刊单位不认刊物质量做法的荒谬性也是十分明显的。

至于核心刊物的具体制订过程,里面更有猫腻,有的领导因为自己曾在某刊物发过文章,于是便执意将该刊物定为核心刊物,有的老师在提供核心刊物备选名单时,故意将学术水准不高的刊物列入,原因很简单,学术水准越高的刊物发表文章越难,谁会主动跟自己过不去。不管怎样,都是出于私心,都想制订一份有利于自己的核心刊物名录,而不是一份反映实际学术水准的核心刊物名录。在规范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评定量化等动听旗号下做出这么一顿不伦不类、只合乎制订者自己口味的大餐,实在是说不过去。

这类自己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核心刊物目录固然可以方便有些人评职称、涨工资、得政绩,但显然已违背了当初制订核心刊物的本意,其负面影响更大,往严重了说,它不仅暴露了核心刊物制度乃至学校管理制度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有损学校的声誉,同时也是对正常学术研究的一种严重干扰。其间最直接的收益者大概要算那些被列入名单的学术刊物了,它们因此而身价大增,不少编辑不断接到一些学校以讲学、开会等名目进行的邀请,受到极为盛情的款待,于是,刊物关系稿的比例自然也就不断上升。与此同时,抄袭剽窃、买卖论文等现象也屡屡出现,这些学术腐败现象固然不能都归之于核心刊物制度,但其推波助澜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对各个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来讲,用量化的方式来评估教师的科研成果是否合理,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武汉某高校教授因此而愤然辞去博导就是一例。不过在中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实行核心刊物评价制度的情况下,这种抗争显得很有些悲壮色彩,但其力量过小,根本无法改变现状,特别是那些眼下就要评副教授、教授的人来讲,他们更多的会选择妥协。

而且还有一个最明白不过的事实是,如果学校的管理阶层觉得这件事可以起到宣传效果同时又对其政绩有好处的话,牺牲几个教授,他们是不会放在心上的。既要制定制度,又要钻制度的空子;既得科学管理之名,又行不科学管理之实;既要自欺,又要欺人;既十分不合理,又偏要长期执行。这大概就是当下核心刊物的实际制订和执行情况吧。

连不少素以管理严格、有方的著名学府的核心刊物名录都是如此形同儿戏,“满纸荒唐言”,一般学校的情况就更无法可想,所谓科研工作量化评价的结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由此带来的“一把辛酸泪”自然也就可以想见。

更为可笑的是,如今就连研究生们也被拉进了核心刊物的漩涡,要有几篇发在核心刊物上的学术论文才能得到答辩资格,才能得到学位。以前只是个别学校实行,如今已是天下乌鸦一般黑,都当作宝贵经验实施了。按一般的行情,博士生至少要有三篇、硕士生至少要有一篇。中国的学术刊物虽多,但想发表论文的人数更多,博导、教授们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都不容易,更何况还未出道的年轻学子。于是,拉关系、帮助学生推荐论文发表便成了不少导师们的一项主要任务。但中国的研究生数量实在太多,发表论文实在困难,如果严格执行,肯定会有很多人毕不了业,拿不到学位。于是,有不少学校便放宽标准,另出高招,在教师使用的核心刊物之外,再专门制订一份供学生使用的核心刊物,这样,一个学校内就有了两份不同标准的核心刊物。

老实说,到了这个份上,不难看出核心刊物的滑稽和荒唐来,所谓的核心刊物制度已经沦为一场学术闹剧,于学术研究已毫无推进作用,不过是将一些学术刊物的编辑娇惯地更为牛气傲慢,给一些人增加几个显示政绩、往脸上贴金的统计数字而已。

附记

这篇小文发表在《粤海风》2001年第3期。当时笔者还是一位初出校门的博士生,血气方刚,有感于刚开始实行的核心刊物评价制度,写下自己的感想。转眼十几年时间过去了,人已渐渐老去,各个高校的核心刊物名单早就换了一轮又一轮,形式和花样不断翻新,笔者所说的那些没有规矩的乱象似乎少了一些,但其本质并没有丝毫改变,而是变本加厉,那就是将核心刊物与每一位教师的生存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如同一根不断收紧的绞索,将大家牢牢套住。

这到底是一场学术闹剧,还是一场学术悲剧?

2017年1月17日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