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院吴兵教授团队《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创新教育 同济交通 2024-04-10

编者按

11月24日,教育部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我院两门课程入选。

其中,学院党委书记吴兵教授负责的《交通管理与控制》入选线下一流课程,杨轸老师负责的《道路虚拟施工教学实验》入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本期一起了解《交通管理与控制》——




#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

交通管理与控制

课程类型

专业课

课程性质

必修

开课年级

大三

面向专业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

课程学时

34

课程学分

2

先修课程

交通规划、交通设计

后续课程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

主要教材

交通管理与控制(第六版)ISBN 9787114165849、吴兵 李晔、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20.9

课程目标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一直以来都以培养社会精英、行业领袖为己任。针对交通工程专业的高度学科交叉性与复杂性,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方法设计、课堂空间延伸、以及打造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主要讲授如何科学地采取基于交通管理与控制技术的各种交通治理措施,来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能与安全,维护交通秩序,促进交通系统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着重培养具备处理复杂交通系统管控的工程实战能力,快速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持续学习能力,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的创新能力,团结协作和优化资源的领导能力等的交通工程领域战略创新人才。




吴兵 教授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课程负责人,负责《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总体设计与教学。

  • 国家一流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主要学科带头人;

  • 主讲完成“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交通系统控制方法与实践”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主编了《交通管理与控制》(第2~6版)教材,分别列入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2版)、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3版、第4版)、“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5版、第6版),其中近五年出版的第五版(2015年)和第六版(2020年)入选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第二完成人主编了《现代交通管理与控制概论》(2019年);

历版教材封面(组图)

  • 主讲的“交通管理与控制”获评上海市精品课程(2006年)、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及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3);

  • 近5年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篇。2017年第一完成人的“以综合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现代交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获同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第一完成人的“与时代同步、与行业同行,现代交通工程教育砥砺求索与改革实践”获同济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 2013年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三) ;

  • 2019年获同济大学育才教育奖励金特等奖优秀教师。



马万经 教授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负责交通控制部分的教学。



李林波 副教授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负责交通管理部分的教学。



倪颖 副教授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负责英文课程的教学。



王艳丽 工程师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负责实验项目和内容设计与教学。




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


经过大规模的建设,我国道路交通网络已经具备了世界领先的规模,如何实现交通流安全、高效的运行,高效利用宝贵道路资源,是当前的关键问题,也是治理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亟需的关键技术。30年前,课程的创始人杨佩昆先生即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并于1995年出版了《交通管理与控制》第一版,是中国大陆最早出版的同类教材,目前本教材已经更新到了第6版。


2006年本课程荣获上海市精品课程称号,2010年荣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并于2016年被首批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名单。


运用现代教学理念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是本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的重要途径。2009年开始了“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交通管理与控制》研究启发型教学模式”改革,对应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过程中建立了由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教学、课堂测验、课程作业、课程实验和课程论文交流等7个要素相互贯通的全生命周期课堂教学法。通过课堂相互讨论、合作撰写论文与论文交流等互动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而课堂上教师的点评、知识点梳理、案例分析等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贯通。


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课程提出了“从课堂走出去,从现实提出来”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在实际的道路上进行现场观摩、调研、研讨。比如,通过让学生步行通过交叉口、骑自行车通过路段等亲身体验的方式,加强学生理解行人过街控制、右转交通控制等实际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在体验的同时,引导学生从普遍现象中思考一般规律,寻找共性问题,思考科学的解决方法,在理论与实践互动的过程中,提升教书育人效果,并逐渐形成了从理论课程到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企业实习、综合毕业设计的“全链条”一体化课程体系。从2014年开始应用,实施至今,学生分析问题、建立复杂交通问题的对策等综合能力显著提升。


为了能使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邀请在交通管理第一线的交警进课堂,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交通管控技术的现实意义;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定期邀请美国、澳大利亚等知名大学教授前来进行课堂讲学,激发学生的求知与探索精神。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不仅关注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基本理念与方法,更注重在具体的案例中阐述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原理与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所学的知识对于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指导意义。


本课程共设置16讲的内容,按知识点对每一讲内容进行详细的单元设计,并对每一讲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


本课程通过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断收集项目案例、高质量中英文文献以及历年学生优秀课程论文等存放到资料库中供学生学习参考,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本课程改变了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除了按照教学基本要求安排课程考试以外,根据全生命周期课堂教学法的理念,实施了由7部分要素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兼顾理论与实践、交流与协作、表达与操作、发展与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考查。


在教学团队的指导下,2013年由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完成了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第一篇SCI论文《Coordinated optimization model for signal timings of full continuous flow intersections》,并在世界交通领域具有极大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TRB年会上宣读。100%的学生参与了各类创新活动,平均每个学生参与2项,创新成果在国际、国内的创新创业竞赛中屡创佳绩,先后获得“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太平洋赛区学生土木工程竞赛”交通组一等奖(近10年来中国大陆团队获得的最高奖项)、“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挑战杯竞赛全国二等奖和上海特等奖、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创新应用大赛二等奖等系列奖励。


团队在教学改革研究中,实现了科研和教学的相互促进,在课程中及时反映了国际研究前沿,通过教学改革实践也培养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团队教师获得上海市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奖项1次、同济大学讲课竞赛一等奖(第一名)等奖项3人次、同济大学各类奖教金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并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十佳全国公路优秀科技工作者”等。



课程特色与创新


本课程的核心是探讨如何以交通法为依据、交通工程基本理论和技术为基础进行交通管控,引导学生思考交通管控“小问题”背后的“真原因”,进而培养其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大创新”的综合能力。


1)“全链条”一体化课程体系

构建了从理论课程到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企业实习、综合毕业设计的完整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提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不断培养健全学生规划、设计与管理一体化的复合型思维。


2)“全方位”多层次教学方法

构建了由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教学、课堂测验、课程作业、课程实验、课程论文交流等7个要素相互贯通的教学方法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参与能动性,促使学生从被动型学习方式向主动型学习方式方向转变。


3)“全阶段”递进式培养模式

构建了课外创新与课内学习良性互动,课程设计与科技竞赛相互融合,节点考核与过程跟踪相互结合的因材施教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全视角”综合化实训体系

利用行业资源和国际交流平台,建立从学校到企业、从国内到国外、从课堂到社会的综合实训体系通过推动学生“在学中用”和“在用中学”,不断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高度与深度,拓展其国际视野,提升合作交流能力。





我院切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在“2020-2022年同济大学一流本科课程体系建设规划”的指导下扎实推进课程建设,构筑具有鲜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未来学院还将从课程思政、教学精细化设计、线上线下混合等方面继续全面推进五大系列“金课”建设,以课程建设助推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王艳丽、李林波、黄世泽|整理

黄泽蓉|责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