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POOL | Summer Pool in Nanjing:卞少之

Curator to go 藝術外食研究所
2024-09-07

第六期 Vol.6

卞 少之  | BIAN Shaozhi




作品 | Artworks



◯ 圣母 ◯

Our Sweet Lady


朝阳洒进工作室房间时的《圣母》, 2020


Q1

《圣母》是一件特别耐看的作品。它既将万箭穿心的悲痛感“缝”进了意大利那件原版大理石雕塑“圣母环抱耶稣”中的圣母小像中,但同时,纯蓝色背景和八角星装点(甚至巧克力金箔纸)又大方显露着“重生”和“释然”的消解感。你是如何思考或是重构这件作品的?


在西方很多圣歌里,对圣母有个很美的称呼:My Sweet Lady。这个英文名字你应该就能理解这张画了吧?那么神圣的力量却如此亲和又甜蜜。这很符合我喜欢的方式:矛盾又相融。我喜欢用看似轻松的方式表达严肃认真的内容,用冷静的方式表达出热烈的情绪。《大学》里的 “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其实把这个理说得很明白了。


我一直对乔托,弗朗契斯卡等人的壁画很感兴趣,有种粗野质朴但又优雅的质感,单“性感”这个词是不能概括的,像加图索、皮尔洛那种意大利人留的胡子都有这种感觉。我想能否把这几种因素结合起来,做一些作品。有一次吃巧克力剥金箔包装纸的时候,火花一下子就出来了。这张画我在疫情期间,本来准备画20天,结果画画看看,停停,再画,画了三个月,有好几次我就坐在画面前七八米的距离,盯着她看,能看40分钟,我也不知道我在看什么,然后眼泪就下来了。


卞少之工作室, 2018, 南京


Q2

能否细说一下这种 “相斥相融” 的画面和创作过程中你与自己的对话过程?比如绘画时我们常说的“不要埋头苦画,要时常退后重新审视”,我很好奇刚才你说到的仿佛通神的40分钟,这过程中你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会感悟到一些什么吗?


有感于“莱达与天鹅”的故事,你会发现我们的世界是相当复杂的。暴力、血腥、残忍、冷血往往和性感、温暖、可爱、迷人、诱惑、欲望等等混杂交织在一起。小时候我总问电视剧里哪个是坏人哪个是好人,现在当然知道有谁是绝对的坏和好呢?每个个体都是复杂的,这是人类最真实的状况。中国古代各种经典里,从《易经》到《老子》到《庄子》到《黄帝内经》或《抱朴子》等也无处不在说这样的道理:有阴就有阳,阳里有阴,阴里有阳。甚至细分到阴中阴,阴中阳,阳中阴,阳中阳这样极端矛盾又统而为一的状态。中国古人把这些归为 “道”,这是自然现象,也是人间的自然状态。

其实每张作品都是在长久的凝视下诞生的。时间会告我我哪里还需要修改,哪里依然还是很好。圣母这张画我真的说不清楚感悟到什么,当我回过神时,发现已经40多分钟过去了。我觉得我在吸收能量。


圣母 Our Sweet Lady, 2020, 布面油画 (文艺复兴时期蓝色与红色配方颜料, 巧克力金箔包装纸), 60 x 70cm




◯ 鸭与蝴蝶 ◯

Ducks, Butterflies


仿宋李安忠晴春蝶戏图笔意 Imititing Li-Anzhong’s Playful Butterfly in Sunny Spring Brush Manner, 2020, 布面综合材质, 150 x 150cm


Q3

平时看你的生活日常以及朋友圈分享的即时照片,可以说是颇具“秦淮古风”的风景、食物和音乐,很不起眼的物件和场景在你的视角中变得十分有意味。现在,很多年青的艺术家都过着比父辈富足和安逸的生活,同时也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过一些时代大事件因此创作主题往往着眼于生活碎片或未来幻想。当然,这完全不是坏事,甚至像朱利安·奥培和卡茨也都因为选材日常而创造了同样直达人心的佳作。你的画作中,也有“鸭子”、“蝴蝶”和“章鱼”,还有当代“九品录”,这些常人眼中普通甚至无聊的东西是如何激发你的创作灵感的?当你决定落笔时,是纯粹的记录还是期许能从画中生发出一些新的语境?


说实话,2个月时间慢慢画出那张40乘50厘米的小鸭子时,越到后来我就越想跟Michaël Borremans PK,他画了一只写生的陶瓷鸭子,评论为“在将要发生什么的边缘”这种似有可无的话。我觉得这张鸭子画的不比他差,甚至更好。其实我发现我的工作方式有些接近中国画的工作方式。留白,透底,意境,克制,精准,但却是用西方绘画材料表达出来。我的工作方式需要慢慢滋养,看似不太多的笔墨其实每一笔不可或缺。就像说话,如果3个字就能说清楚,为何要用30个字?我发现中国绘画就是这样,他有精准的造型,也有边缘线边上极淡的阴影,其实有效的表达了他想表达的了就结束了,为何还需要堆叠那么厚的材质?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很怕话痨型的人,自己说的废话也不多,可能觉得需要说的话根本没那么多吧。

Michaël Borremans, The Duck, 40 x 50cm


鸭 Duck, 2019, 布面油画, 50 x 40cm

要知道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爆炸最疯狂的时代,不是战争不是动乱,而是科技与信息的爆炸,这也是时代大事件,在此种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有迷惘、不知所往的时候,这种挑战不同于战争给人的影响但同样影响巨大。我觉得在现在的情况下作品天生带有时代烙印而且很强烈地被影响。我去新疆,发现每进一个超市或者地下通道、每进一个早餐店吃个面条都需要过安检,这彻底震撼到我了。我理解这是一种最安全的必要措施,但在那透明的质感下,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焦虑。所以画的X光下的包就是直接映射这种感觉的,不过是在很美的颜色、很悦目的质感下完成的。当然,作为观众可以感受到的更多
向乔托致敬 Paying Tribute to Giotto Di Bondone, 2019, 布面油画 (文艺复兴时期蓝色、红色配方颜料), 140 x 105cm

《九品录》是包含了孩童的玩具、古代绘画里的松树、石头等这些古代文化阶层标志性物件还有现代红绿灯行走的标志,其实有很多情绪在里面,可能依附了傅雷始终强调的“赤子之心”,达到这四个字极难,但我始终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状态。《木马与国王》也是这一主题下的产物,纵然是国王,走过万水千山,还是有一颗纯真幼稚的心。其实这些解释性的话我不愿也没有能力去说,一是他不应属于”标准答案“,二其实画面里有很多情绪是没法用词句言说出来的

暄风 The Sunny Wind, 2020, 布面油画, 30 x 40cm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

图1.  Duck, 松 Pine, 仿马远松荫玩月图笔意 After Ma-Yuan

图2. 九品录 Documentary of Nine Articles, 向乔托致敬 Paying Tribute to Giotto Di Bondone





材料 | Materials




Q4

看你的画,很难不去注意到你对材料的极致追求。比如《圣母》(2020)中用到的“文艺复兴时期蓝色、红色配方颜料”和获得了2016年约翰·莫尔中国区大奖的《显影》(2015)中的透明媒介等。我认为这是难得而珍贵的“当代匠心”,是作为一名职业艺术家最好的修养之一。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平时会用的材料吗?以及如何通过把控材料来探索和推进画面的形式主题?

显影 Visualization, 2015, 布面综合材质, 150 x 150cm, 2016英国约翰莫尔 (中国) 绘画奖

是的,你看的很精准,我确实对材料有强烈的控制欲,喜欢享受材料的极致特性,就如同对酒和茶等的敏感一样。朋友说我的八字里触觉是“空”,我问空是什么意思?回答说意味着无限。我喜欢喝酒喝茶,但绝对不会滥喝多,因为我发现适量的酒甚至只需要一点点的时候,可以让我更加敏感。我喜欢那种自律的有节制控制的敏感。我看很多宋代绘画的天空,猛一看可能会觉得就是绢本色,但实际仔细看你会发现他其实极薄地渲染了颜色,就这一层薄薄的似有还无的层次,让画面质感有本质的区别。“匠心”这个词很流行但我觉得扁平了点,其实本质驱动力是眼睛和心优质的要求和追求。


真正能提高一个艺术家的,或者说职业艺术家的基本修养,其实是眼界文化修为心理健康程度思考与反思能力自律欲望等,而不是绘画能力。


最重要的是你想画出怎样的作品,这会引导你用什么样的技术方法。选择了某种技术方法之后,对这种技术方法的深入运用取得的经验和想象力可以支撑你去做更有创造力的作品。他们两是像DNA的螺旋形一样同步上升的,同时两者之间还有很多链接点。


钱包 Wallet, 2016, 纸上水彩, 10.5 x 15.5cm

从我学生时候起就对基于油画材料的研究有很强的兴趣,当时看来是兴趣,现在看过去觉得这是一个做事情的基本方法,就是你用这个材料做事情,当然就得先把这个材料本身特性研究清楚了才能把这事做好吧,这是最基本的做事逻辑。在学生时和毕业后的那几年,我无形中其实尝试了各种可能性,临摹了大师的画作,随着眼界的提高对材料才有了不断深入的认识。举个例子,比如松节油,初学绘画的都知道松节油是稀释颜料用的,现在我还是用它来稀释颜料,可是两种稀释的层次完全不同,初学时用稀释是被动的,现在也是稀释却是主动的控制并作为技术方式的一部分。就像做菜一样,需要一点糖来提鲜时我才会去加糖,而不是为了用糖再想怎么做菜。前两年用了丹培拉材质作画,是因为他的优点是极端的快速干燥透明,这跟当时画包的需求有密切关系,因为包里面的内容很多,如果没有那么极端快干的材料,画一块就得等一天再画重叠的下一块,效率太慢了。可是在“包”的系列画了几年之后,我渐渐的想尝试扩大范围,在寻找更宽广更深层的东西,寻找更根本的我们看问题的方式,这时候极端快干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我现在用更加简单的材料,比如醇酸树脂(立坤的主要成分就是醇酸树脂),有时候仅仅是用松节油。但对于画布的底子我有自己的要求,不需要成品布那么白,所以我现在用鱼骨胶一遍遍自己做底,刷白色时很淡很淡还会留下痕迹,我的绘画作品从做底子开始就已经是创作的开端了,因为有很多地方最终会呈现到最后,即使被覆盖也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影响。


无题 Untitled, 2018, 布面综合材质 (喹丫啶酮红, 文艺复兴时期配方红颜料), 30 x 58cm






分类 | School




奢侈品 Luxury, 2018, 布面综合材料, 140 x 105cm


Q5

我注意到有些作者说到你的画,会用到“清流”、“无派系”、“文艺复兴的后当代”等字眼来描述。确实,无论是你常用的油画透明媒介剂和薄涂画法,还是常画的日常生活细节点,都很难用分类体系进行精准归类(当然这本身也没必要)。说说站在一个观者的角度,你如何看自己的作品?可以用三个关键词综述这些作品吗?

 

我不在乎分类也不在乎用什么方式。傅聪说:伟大的风格是隐藏的,这话很打动我。很多时候我希望自己是个哑巴最好了,那样就不需解释自己的作品。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像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和六首无伴奏小提琴组曲那样的作品一样,本身是一个奇点各种想法都可以在里面而最终又会回到这个点。也希望作品像贝多芬有些作品一样的强而有力,同时又有莫扎特的那种赤子之心。或许我想要的太多,事实上也常常纠结与挣扎,但这一定是正常现象。我必须承受这一切并且不断地勇敢地挑战自己,然后一件一件的做作品。


好的作品不需要预设起点和终点的,做就好了。我们只有翻过一座山才知道山那边有什么。同样的,我没法站在观者的角度看自己的作品,我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我的作品离心中理想之境地差距在哪里。我不太喜欢表面的东西,我希望我的作品重新让人回到“文化”“修养”上来,为此我自身在努力深度的阅读。我今年把《大学》、《中庸》和《大学章句》等中国经典读完,才发现里面有很多很好的东西现在不讲了。我希望可以做到有中国内涵又有世界胸怀


三个关键词:控制 朴实 有涵养。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

图1. 无题 Untitled, 2017, 布面油画, 19.5 x 26.1cm

图2. 无题 Untitled, 2018, 布面综合材质, 18.3 x 24.8cm






他者 | Others




麻雀 Sparrow, 2019, 布面油画, 16 x 22cm


Q6

作为职业艺术家和美院老师,你最欣赏的艺术家是谁?对你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可以分享故事给大家吗?

 

很清晰的,所谓最喜欢的艺术家会随着我自己的状况变化而改变。刚开始的时候,迈克尔·克雷格·马丁(Michael Craig-Martin)对我影响很大,是启明星式的影响;17-18年,“工作方法”这个词从我的实践中自然浮现出来到重要的位置后,丁乙、草间弥生、亚历克斯·卡茨、巴赫是我研究学习的榜样。这两年,图伊曼斯、张恩利、奈良美智等看得比较多,尤其是张恩利,我很注重观察他如何沿着他的线发展变化的。但总体来说我没有“最”欣赏的人,尤其是现在展览艺博会很多,资讯也很发达,看多了,也就取我所需,最终我想超过他们,虽然我知道这很难


麻雀 Sparrow, 2019, 布面油画, 16 x 22cm

其实音乐家给我的启示与力量更多。比如巴赫,每星期都要向教堂交作品,可是他依然产出了那么多数量的伟大作品。这不就很像现在职业艺术家的状态吗?定期要有个展、大小的群展。有艺术家抱怨现在的制度下出不了伟大的艺术家,我觉得这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艺术家自己的问题。梅西、C罗那么有天赋的球员,还是每天刻苦训练,我所能做的就是跟他们一样每天在工作室,这是职业艺术家所必须的条件。


章鱼 Octopus (局部), 2020, 布面综合材质, 130 x 190cm

背景音乐:亨德尔歌剧《塞尔斯》选段“绿树成荫” Ombra mai fù from “Serse” G.F.Handel


Q7

你常常提到“音乐”,巴赫、贝多芬和莫扎特。音乐之于绘画,可能是一种欣赏时间被固定、解读方式更被动的艺术形式(比如听音乐时你只需要“听”即可,不需要坐下、站立或是去到某个地点,主动阅读一些说明文字后才或许能够离绘画近一点),但两者在对客体的意识影响上是相通的,也是恒久绵长的。绘画在艺术范畴中是一个很大也很重要的门类,相较于其他媒介例如摄影、影像,甚至行为和观念,它的表现力有时也是平面而单一的。就“绘画”而言,这种创作方式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你知道吗我有一个让音乐家朋友羡慕的优势,我可以在画画时听音乐,他们没有这样整块的时间可以干着一本正经的事还能专心听音乐的。当我把颜料涂刷到极薄的程度于画布上时,脑子里出现的声音可能是米开兰杰利手指下出现的那种极端干净充满层次的琴音,也可能是一口20年单一麦芽在口腔里化开所产生的层次,但我知道醉心于这种东西是很危险的,对我的画最终高低毫无帮助。我始终警醒自己不要陷入到无谓的小情绪里,音乐对我真正的帮助由此开始显现。我从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人那里意识到什么是脱离了人间情绪的作品,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伟大作品,因为相比绘画,音乐什么都没有,是完全抽象的,他凭借什么让人感动给人能量呢?如果有兴趣你可以去听听巴赫的大无小无,体会一下这种建筑的结构感,再去听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那种完全超越了人间情愫的声音深深的感动我,如同在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一样的感受。在我听过的所有作曲家里,只有贝多芬最拥有大海深处般的宁静。这是音乐对我最大的帮助,而不是像常人所说的什么画面的节奏啊、音乐感啊,那是很表面的东西,古典音乐帮我开启了智慧的大门,让我从一个高度想通很多事情,从这扇门里拿到了智慧的火把,照亮我的眼前。如同唐代善导所说:从此一门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门


卞少之工作室, 2020, 南京


平面绘画这种方式是我的工具,我使用这件工具最顺手,并且目前为止我觉得还可以在平面绘画领域更深入探索,不过除此之外我一直在做静态的摄影作品。我觉得摄影里的手动对焦和胶片摄影可以让我下来,我们现在太快了。慢下来会对我的生活所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我不确定以后会否一直画画而不做点其它类型与材料的尝试,谁知道呢?我学会了只集中注意力于最近的事,以后的事会自然发展的。或许某天我想做的作品发现绘画已经完成不了了,我就会用能有效表达的方式,总之,不无病呻吟是最重要的


左:黑天鹅 Black Swan, 2019, 布面油画, 150 x 125cm

右:百锦图 Hundred Gorgeous Flowers, 2019, 布面油画, 150 x 150cm


Q8

最后一个问题:我现在能够很清晰地感同身受到你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和信仰,但同时也很好奇,当你完成一件比较满意的作品或日常走出工作室时,你会考虑被更多人看到和认可作品这件事吗?亦即,你是如何看待当代艺术的商业运作方面的?


关于艺术商业运作问题,我想说3点:1,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绝大多数艺术家在他们在世时作品都销售不错,或多或少都以接活或销售为生。米开朗基罗甚至跟教皇夸下海口:请把这个工程交给我做,定还你一个永留千古的精品项目。2,梵高终身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没有人买他的画。3,现在的NBA、欧洲各大顶级足球联赛都是各种赞助,巨量的钱款投进去,难道那些球员们打球水准不高、球赛不精彩吗?所以如果出了问题,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是商业的错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


个展现场:隐秘的狂欢, 逸空间 EAST GALLERY, 南京, 2018





艺术家 | Biography






卞少之(b.1984, 南京)201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2016年,卞少之获得英国顶级绘画赛事约翰·莫尔(中国)绘画奖John Moores Painting Prize (China),作为驻地艺术家受邀赴英并参加了英国最大的艺术双年展——利物浦双年展(2016 Liverpool Biennial)。获奖作品《显影》(Visualization)展出于利物浦国家美术馆(National Museum Liverpool)。


卞少之的作品主要依托于艺术家与生俱来的敏感与东方古典的修养,以冷静而又浪漫的笔触,探究可见与不可见之间存在的严肃而永恒。作品关注那些瞬间的、表面的绚烂之下,事物如何映射每个个体,以及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艺术家试图用看似最简单、最欢快、最明亮的方式,表达事物内在的崇高感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崇高精神”是艺术家本人和作品所明确追求的。从贝多芬等古典音乐大师和宋元绘画中看到的这种精神,用极薄的颜料和层层透明的方式表达。这种技术方式和追求的境界使作品极具独特性和辨识度。至诚至纯,至情至性,优雅与朴素并存,这种独具一格的面貌在卞少之2016年以后的作品中得到了愈加明确的显现。生长于中国传统书画氛围,继而学习西方绘画,且酷爱中国古今典籍,这样的经历让他在中西艺术之间各借其力时有足够的厚度、宽阔的视野和理性的深度。






艺术家简历 | CV

⬇️ 向下翻动查看 ⬇️

卞少之 | BIANSHAOZHI

b.1984, 南京


个展

2018

隐秘的狂欢, 逸空间EAST GALLERY, 南京

 

群展

2020

朝南, 南京逸空间画廊

非常,非不常, 南京陶谷公园画廊

2019

南京国际艺博会, 南京

扬子艺术博览会, 南京

要有光——陶谷秋日合集, 南京陶谷公园画廊

厦门艺术博览会, 厦门

简至诗意升起时, 无锡程及美术馆

2018 

滚动中的雪球南京,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没展/2018,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首届亚太艺术展, 南京大学美术馆

扬子当代艺术博览会, 南京

喂——南京当代艺术主题展,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馆

2016

约翰莫尔绘画奖获得者群展, 英国利物浦约翰列侬艺术设计大楼美术馆

英国约翰莫尔绘画展, 英国利物浦国家美术馆

宣和·无界  当代艺术展, 南京宣和美术馆

多维度·第一回当代艺术邀请展, 南京先锋当代艺术中心

就画论画当代青年油画邀请展, 南京美术馆;苏州独墅湖艺术中心

 

获奖

2016    英国约翰莫尔绘画大赛(中国)“约翰·莫尔奖”民生美术馆

2015    第二届南京国际美展优秀奖


策展

2017    悦色---李月个人作品展     南京美术馆





© BIANSHAOZHI

图片资料致谢艺术家


✎✎✎

· Summer Pool 2020 ·发起人:Roxy Y.Tang
© 艺术外食研究所



▼ 往期回顾 ▼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藝術外食研究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