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优秀案例3——《互联网金融概论》
《互联网金融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所在部门:金融科技学院
课程学时/学分:34学时/2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互联网金融专业、金融学专业
授课教师:团队负责人:刘冲,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金融科技。首席主讲教师,2018年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保定市高校教学竞赛二等奖,2020年校级首届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西浦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主持省级校级教学改革课题多项。
团队成员:周华森(助教)、李俊强(副教授)、刘伟(助教)
课程团队成员
案 例 1
把握金融科技创新脉搏
紧跟国家发展步伐
金融学子面向新时代
一
本案例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金融科技思维,掌握现代金融及金融科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风险意识,为学生系统讲授金融科技的发展及传统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影响下创新金融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升金融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降低金融风险。
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金融科技基本常识,了解现实世界金融科技的发展前沿,掌握探索金融科技基本规律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进入现实金融科技运行世界,提高实践运用水平;使学生了解金融科技的现状和发展,深入研究智能经济,深刻认识智能经济的运行机制、方式和变化规律。
二
本案例思政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金融科技进步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1. 激发学生兴趣,解析现实生活、探究内在规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际操作的能力并提高专业素质。
2. 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科技进步、国家强盛,促进创新,兼容并包的精神。
3. 培养学生未来投身金融科技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
本案例课程思政设计
教学环节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资源的设计:
四
实施过程
(一)
思政内容的选择与融入
从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由一个“知识-思政”点,发展到多个“知识-思政”点,形成一条“思政线”,由多条“思政线”形成一个“思政面”,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课堂内容旨在讲授区块链背景下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及意义,首先由五套人民币演变出发(思政点),培育货币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而探讨央行数字货币等一些列金融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幸福感(思政线);最后拓展到“互联网+”时代,国家各项顶层战略设计(思政面),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和中国梦、将个人进步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
(二)
开展课程思政的方法
场景教学法
采用图1的二维(场景体验维+案例讨论维)、三步(货币发展史实地感知、央行数字货币案例讨论、区块链财税应用案例讨论),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学生通过线上查找资料、线下去金融博物馆钱币板块实地参观,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通过搜集新中国五套人民币资料,透过各套人民币的面额、图案、防伪技术等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实况,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币的敬畏之心。
图1 二维三步课程思政教育路径
案例教学法
通过让学生搜集深圳市税务局联合腾讯公司合作成立“智税”创新实验室案例、央行数字货币在杭州、深圳的试点实施案例,让学生切实感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对货币、财税的深刻影响,让学生体会金融科技进步对提高人民生活福祉,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分组辩论与角色扮演法
通过小组辩论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分别就央行数字货币和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的支付方式与发展进行辩论。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数字人民币、比特币、天秤币和以太币,从各自角度阐述和介绍特点、优势和发展。通过学生深度参与学习场景的构建,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辩论和就角色扮演中,潜移默化的掌握较为难懂和难以记忆的知识点。
(三)
课程实录节选
图2 课程实录与课堂互动PPT
五
教学成效
本课程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互联网金融时代前沿的引领,体现了课程时代性,旨在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怀、货币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新时代下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中穿插实地参观、分组案例讨论两个环节拉近了学生间的距离,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创造活力。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体现课程效果,体现评价的人文性、多元性。将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结合起来,综合采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等方式,反映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以科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六
特色与创新
“参观思政”实践教学。实地参观是放手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实现成长的一种新方式。金融博物馆有人民在革命时期形成的标志性金融实物,这些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为内涵,把中国一代又一代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伟大民族精神通过历史实物的留存进行延续,是生动、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两维三步”,由点及面。就地取材,通过临近原则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来丰富课堂思政情景,本案例充分利用我校金融博物馆等实物资源,结合最新的央行数字货币、区块链财税应用案例,通过“两维三步”的路径,打造多元化课程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科技进步、国家强盛,促进创新,兼容并包的精神,培养学生未来投身金融科技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案 例 2
加强互联网金融征信与监管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金融学子心系家校国
一
本案例教学目标
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与规范的合理下曲折前行,在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的同时,金融业面临业务、技术、法律等诸多方面的风险,对政府的金融监管和国家的金融治理提出新的挑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互联网金融征信与监管的理论基础,理解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适用模式,了解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实践。
二
本案例思政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互联网金融征信与监管:
1. 了解合规对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 使学生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爱国情怀、职业操守、诚实守信、法制意识;3. 树立学生远大的理想目标,端正为人、做事、求知的态度。三
本案例课程思政设计
教学环节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资源的设计:
四
实施过程
01
思政内容的选择与融入
理论知识点力求通过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导入。故事是人类最原始的,从古至今都一直接受的一种形态。所有品牌,所有创业者,甚至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成为讲故事的高手,才能真正地吸引别人有价值的注意力!中国“一路走来”已经缔造了无数精彩故事,在《互联网金融概论》课程中,结合互联网征信的知识点,选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故事案例,将原本深奥的内容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收到思想政治熏陶。
02
开展课程思政的方法
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结合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采用图2所示的三阶段两平台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互联网征信与监管的现状、实践,培养学生诚信精神、敬业精神、工匠精神。
课前,利用学习通课程平台,学生自主观看学习《又见平遥》的教学视频,收集历史上郁金香泡沫、东南亚金融风暴、美国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重大金融危机相关资料的任务,整理其成因、影响和对策,同时完成课程知识点的预习。
图2 三阶段两平台教学模式
课中,利用课堂平台,授课教师以《又见平遥》剧情为切入点,深入讲解晋商精神———诚信。借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列举典型失信的案例、结合《又见平遥》这部讲述山西平遥人诚信精神的艺术作品,强调信用的宝贵。当前人们难免受利益驱动不惜损失自己重要的信用明信片,导致求学时助学贷款、生活中房贷申请、工作中金融活动受到严重影响。通过失信案例提高学生对诚信的重视度,珍惜个人信用、传承晋商诚信精神。图3为《又见平遥》剧照。
课后,学生在校外实地参观考察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在实际业务办理中大堂经理的服务质量、信贷员放贷应遵守的职业操守、理财经理做好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价,介绍合适的理财产品,使学生切身体会服务意识。
图3 《又见平遥》情景剧的引入
五
教学成效
课程教学中增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金融”板块,尝试着将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文化典故和文献典籍带入课堂,并总结其内在的中国国学和文化思想,对当代中国金融进行新视角的解读。这样的教学尝试,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思想,并感受到这些历史文化思想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从而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
本课程在课程思政设计过程中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体现,旨在培养学生们的法治精神、工匠精神、诚信意识,培养学生对诚信的重视度,珍惜个人信用、传承晋商诚信精神。
教学过程中穿插观看《又见平遥》、分组案例讨论两个环节增加了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思辨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创造活力。凸显专业化品牌特色,从学生所学专业入手设计活动,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促进专业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六
特色与创新
“影视思政”实践教学。影视作品向来都会为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它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多样化的媒介,对社会上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都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影视作品最重要的还是为人们提供了思考方式,并启发人们的思想,对人以后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正是因为影视作品有这种作用,我们才要利用好这种优势,将其应用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去,设计影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通过优秀的影视作品播放,将一些概念性的精神理念通过人物的表演体现出来,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才会更容易,也更能悟透其中的内涵,领会理论的深意。积极、生动的影视作品能为大学生指明方向,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辅导和补充,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强化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案 例 3
构建“一带一路”金融战略
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金融学子胸怀大格局
一
本案例教学目标
了解互联网金融国内外发展状况、互联网金融主要优劣势、互联网金融主要现实意义、互联网交换经济、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了解金融行业如何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转型创新的实践;理解“一带一路”大金融战略的作用及意义。
二
本案例思政教学目标
通过讲述“一带一路”大金融战略:
1. 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提高学生价值判断的能力;
2. 拓宽学生国际金融视野,既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复杂金融问题,又有广阔的国际金融视野,能够在更大的平台上施展才华;
3. 培养学生对经济形势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参与相关金融机构或金融制度的设计。
三
本案例课程思政设计
教学环节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资源的设计:
四
实施过程
(一)思政内容的选择与融入
讲故事、议时事。选择与国内外互联网金融有紧密关联的时事热点,“一带一路”战略中展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背景;亚投行 (AIIB)的成立,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
图1 课程思政内容展示
(二)开展课程思政的方法
讲、查、演、论,打造多元化课程场景
1. 教师课堂讲授“一带一路”、亚投行、人民币加入SDR等思政案例,展示国家战略对世界各国互联网金融产生的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
2. 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行业数据、亚投行支持各国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料,通过数据支撑理论,让数据来说话。
3. 学生通过新闻播报的方式,设计简约、时尚的可视化成果,讲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网金融发展状况。
4. 课上学生分组热议中国的大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撰写课堂感悟、研究报告。
五
教学效果
将国家战略、互联网金融教学和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完美融合,增强专业课程强烈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在课堂活动中增加具有互动性的新闻播报、分组热议的形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前期资料搜集,课堂成果展示,课后反思提高等环节当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将课堂教学、时事政治宣传结合起来。从而不仅仅增加丰富了课堂思政育人形式,还拓宽了国家战略的宣传渠道,学生不再是时事政治、国家战略的倾听者,同时还是国家路线的讲述者
六
特色与创新
“新闻思政”实践教学。课堂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教材上的理论内容,与时俱进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基础与关键,新闻思政的设置可以让学生逐渐关心时事政治,是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新闻思政的设计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方面避免使学生只是为了学分而听课,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一设置使学生对国家政策、国内外形式实现无缝隙对接,做到真实的了解国情、掌握世情、透析民情,让学生逐步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政治习惯,还可以对思政课的理论学习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听课的主动性、参与性并活跃课堂气氛。
“故事思政”实践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故事对于历史和文化的传播具有很大的现实作用。故事性是相对说教性而言的,故事对人思想的影响比单一、生硬的说理效果要好得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传播开来。学生们通过故事形式,记忆、回顾和传播着中国的优良道德观和价值观,通过小故事阐释大道理,展现人文和文化底蕴,并在感动中激励学生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并发扬光大。
★
河金教学
★
• 策划|刘濛(教务处)
• 撰稿|刘冲(金融科技学院)
• 排版|李迎(20金工四班)
• 审核|杨帆(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