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6——《宪法学》

河金教学 2023-01-05

《宪法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所在部门法学院

课程学时/学分:51学时/3学分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必修

适用专业: 法学、知识产权

授课教师:团队负责人:赵建敏,法学院知识产权教研室主任,法学硕士,副教授。长期从事法学教学、研究工作。主讲课程《宪法学》、《民事诉讼法》等。

团队成员:杜亚涛(教授)王换娥(副教授)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宪法学》课程采用“2+1,精讲+研讨+课下综合应用”的教学模式。以下选取“课堂精讲”、“课上研讨”、“课下综合应用”三部分教学构成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案 例 1

 宪法基本原则之人权原则



本案例教学目标


1.了解人权原则的历史发展;

2.掌握人权原则的内涵要求;

3.理解不同类型宪法中人权原则的区别;

4.运用人权原则内容,科学、客观评价现实现象与事件。



本案例思政教学目标


1.区分人权原则在不同类型宪法中的本质区别,引导学生认清资本主义宪法学理论的虚伪性。

2.阅读《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白皮书和《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看到我国人权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激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3.阅读《2019年美国的人权纪录》等,认清西方国家干涉别国内政、推行霸权主义的实质。

4.综合促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起更加牢固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本案例课程思政设计




实施过程


(一)

教学设计



授课前针对“人权原则”收集各类相关资料,按照BOPPPS教学模式结构,做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拟定各个环节,以图表形式直观展示教学流程。


(二)

教学环节



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新闻视频等资料介绍“人权”,联系“全球疫情”、“美国游行”、“美国退群”等现实,引发学生对“人权”问题关注。

(新闻视频引导关注人权问题)    

(前测环节使用的资料图片)

2.强调学习目标。导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力由“人权”转向此次课程内容“人权原则”,介绍此部分教学目标,并突出课程思政目标(具体目标见二)。案例目标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包括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界定两方面、多层次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此部分学习方向形成初步认识,形成心理预期,提高注意力。3.进行前测。在课前布置预习和下发资料基础上,教师就一个涉及人权观念的文化现象,采用四连问形式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本主题的直观认识及先备知识。4.开展参与式学习。授课中采用“精讲+研讨”的教学模式。教师先精练讲解“人权原则”主要内容。此基础上,设置课堂研讨,设计一道有关“人权原则”的题目,学生进行讨论、发言、答疑、总结,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深入思考、强化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合作能力等。5.进行后测。教师在知识讲授、研讨结束后,围绕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测试题,检验教学效果。包括线上、线下两部分测试。一是网上课堂设置随堂练习,学生即做,即判,教师及时发现易错点,及时答疑解惑。二是课下作业,实现延伸学习,要求学生阅读学习《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白皮书,撰写读后感。学生需要认真思考、查阅资料、组织语言、系统阐述个人观点。作业的完成情况可检测是否达成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6.总结。最后总结环节采用教师总结和学生总结相结合、线上总结和线下总结相结合的方式。教师的总结包括:一是知识总结,就此部分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下发学生参考。并将习题解析录制小段录像,节约课堂时间,也为复习保留资料。二是教学方法总结,对此次授课思路、设计,尤其是学生的反应进行思考,发现不足,总结经验,用以持续改进,不断优化。并撰写推文发表在“金院教学”公众号上进行分享交流。学生的总结包括:一是知识总结,学生对学习中感兴趣的内容在网上课堂讨论栏继续发言或提问,互学交流、探讨。二是学习感受总结:学生自由选择、自愿完成,通过撰写心得、录制视频等表达此部分学习的收获。



教学成效


授课采用“精讲+研讨”,依照BOPPPS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按照六个环节组织互动教学。此过程中以现实问题牵引课堂的展开,以研讨的形式强化参与式学习,以线上线下、难易结合的测试检验学习效果,以教师总结、学生反馈相结合考评教学成果。以上过程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特色与创新


1.素材选取的典型性和新颖性。选取的教学案例、辅助资料均与授课内容紧密相关,且为最新内容。授课素材均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共情。《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等文件具有理论教学、思政教学双重属性,其在授课中的应用,既实现了理论向实践的过渡,也使理论教学和思政教学有效融为一体。
2.教学方法的创新与科学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要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此部分授课探索、借鉴国外成熟的教学模式BOPPPS模型,应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案 例 2

宪法学研讨项目一

“全方位理解宪法概念”


本案例教学目标


在学习《宪法学》第一编第一、二、三章基础上,进行此次课堂研讨,通过概念区分、关系分析、观点评论等具体题目,让学生对相关新闻资料、宪法学理论界观点、国外学者论述等进行讨论分析,从而深刻理解宪法概念的含义和实质,并正确认识并能够评述世界上各国宪法的具体情况。


本案例思政教学目标


通过此次课上研讨促使学生形成尊重宪法,树立宪法至上观念,深化法治观念。并从宪法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民主”加深理解。


本案例课程思政设计



实施过程


(一) 教学设计


授课之前,教师对此次研讨课进行“研讨主题”、“具体题目”的拟定、论证和确定;设计研讨流程和评价方式。


(二) 教学环节


1.自学准备。提前一周下发研讨题目,要求学生对三个题目涉及的相关知识均要进行自我学习。学生分成三大组,六小组,每大组负责一个题目进行重点学习和具体研讨。同时就其他研讨题目准备问题,以备课堂交流。

2.发言讨论。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研讨题目,学生分别发表观点。讨论环节设有必要的任务约束,时间要求。如要求做好讨论发言记录和总结,并且强调时间节点,要求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否则影响分享展示环节。此过程中教师轮流参与各组讨论并进行必要引导。以上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知识提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同能力等。


(“无领导小组”式讨论)(小组讨论中形成的讨论记录)


3.观点汇总。各小组对记录的小组成员发言进行观点汇总、亮点整合,形成体系性表述,作为成果结论。此环节主要锻炼培训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4.分享展示。小组选派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论成果进行展示与分享,以讲解的方式,让所有学生对三个研讨题目都形成认识,理解三个题目中所有相关知识点。此环节主要锻炼培训学生的实践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5.提问答疑。某组展示讲解专题时,其他同学可以质疑、提问,展示组进行解答。不同意见可进行辩论。此环节可培训锻炼学生的质疑、探索精神和灵活应变能力。


(各小组进行提问、解答,质疑、辩论环节)


6.总结检测。在课堂讨论、展示、提问之后,教师在参与各组讨论和观摩展示的基础上,就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并就研讨题目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突出研讨的重点、难点及学习目标。最后设置课后作业和课下任务。线上“习题检测”验收研讨效果;网上课堂继续发言或提问,引发持续思考;线下作业,延伸学习,强化学习目标的达成。实现深化记忆理解能力、提升分析应用能力,同时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

7.成绩评价。以上环节和任务完成后,进行此次研讨的成绩评定。教师制定严格的评分标准,在小组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根据各组项目完成情况和个人表现给0--10分。


教学成效


此次为《宪法学》课程采用“2+1,精讲+研讨+课下综合应用”的教学模式后,首次进行课上研讨课,时间为教学周第三周,2课时。研讨在前期理论教学基础上确定适合大一学生能力水平的研讨主题和具体题目。通过“自学准备----发言讨论----观点汇总----分享展示----提问答疑----总结检测----成绩评价”一系列教学活动和任务,学生完成对宪法概念的全面理解;团结合作、检索提炼、分析应用等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对宪法的确切理解帮助宪法意识、法治观念得以深化。从学生习题效果、观点表述、问卷显示、督导观测等方面可见实现了理论教学、思政育人双重目标。


特色与创新


1.与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一致性。“课堂研讨”是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节,实施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恰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具有一致性。因此研讨课的开展对思政教育成果起到良好的支持和强化作用。

2.主题选择和题目设计的适宜性。选择“全方位理解宪法”为研讨主题,突出课程重点和难点;围绕主题设计三道不同类型题目,多角度实现知识获取的全面性;题目来源多元化、涉及内容多样性,有效吸引学生关注;题目难易得当,符合大一学生的能力水平,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且研讨主题具有理论知识、思政内容双重属性,使理论教学和思政教学有效融为一体。

3.研讨环节设计科学,完整。此次研讨分七个步骤,各部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各部分设计有明确的内容要求和清晰的能力培养目标,并通过时间约束、任务点督促使得各学生小组有序、高效、高质量完成研讨任务。

4.评分标准详实、科学。此次研讨项目制定有详实明确的评分标准,按照各小组完成情况和个人的组内表现、贡献度等评分。教师评和小组评相结合。因研讨过程是学生为主体进行,学生内部小组评议占主导,评分更加客观、真实。因设置有限的加分机会和减分标准,小组内人员形成合作并竞争关系,督促人人积极参与,避免滥竽充数。此评分标准有效促进研讨活动的顺利进行,且体现了学生在课程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案 例 3

宪法学课下综合应用项目二

“宪法制度的调研与宣传”

本案例教学目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制度明确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对国家制度加以规定。此学期学习宪法规定的国家制度包括:根本制度“党的领导制度”、“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1.要求学生在学习以上制度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作关于我国宪法制度的问卷调查表,在校园同学中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我国宪法制度的了解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撰写总结报告。并在问卷调查与总结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宪法制度进行不同形式的普及宣传。

2.通过此实践项目,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各项制度的内涵和意义,认识各项制度的进步性与优越性。

3.此实践项目通过安排自学,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与记忆理解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与沟通协同能力;通过问卷调查表制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设计规划能力;通过走访调查、实地宣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现实与实践应用能力;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与研究分析能力等。

本案例思政教学目标


通过此实践项目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各项制度的内涵和意义,认识各项制度的进步性与优越性,进而理解我国国家治理体系,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从而更加牢固地确立起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高政治素养,以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本案例课程思政设计



实施过程


(一)教学设计


     教师首先对此次“课下综合应用项目”的主题、项目要求、流程等进行设计,形成文字材料,提前下发。并指导撰写调查报告。


(二)教学环节

     1.知识储备。教师提前下发项目介绍和要求,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自我学习和整理。此过程大约为一周。学生自学中遇到问题可以小组内互助解决,或向教师交流提问。

     2.交流指导。课下选择恰当时间,各小组组织对实践项目进行讨论,教师对各学习小组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形成问卷调查表。

(学生小组于课下在办公室讨论调研主题,设计问卷调查表,教师进行交流指导)

     3.问卷调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同学中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走访,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我国宪法制度的了解情况。

     4.交流指导。课下选择恰当时间,各小组组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讨论、汇报交流、撰写总结报告。教师对各学习小组进行指导。

(学生小组完成的关于宪法制度的问卷调查报告)

     5.普及宣传。以班为单位对我国宪法制度进行普及宣传,可以制作展板、PPT、视频等不同形式。

     6.评价反馈。项目完成后,教师收集学生反馈,及时了解实践效果。反馈方式一是问卷调查,一是半结构化访谈。另就此次实践项目的开展,邀请院、校两级督导听课,进行评价、指导。

(访谈学生)

教学效果


     此教学案例为《宪法学》课程“2+1,精讲+研讨+课下综合应用”教学模式中的一个“课下综合应用”项目,占课下7课时。此项目设在教学后期进行,是对前期各项宪法制度学习后,掌握多章节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型实践项目。由宪法制度的“调研”和“宣传”两部分构成,通过“知识储备----交流指导----问卷调查----调查报告----宪法宣传----评价反馈”一系列教学活动和任务,学生完成对某一具体宪法制度的调研和宣传;调查研究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对我国各项宪法制度及国家治理体系深刻理解,深切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学生的实践中的工作态度、成果作品的完成度、问卷显示、教师观测等方面可见实现了理论教学、思政育人双重目标。

特色与创新


1.与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一致性。“课下综合应用”实施中,同样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具有一致性。实践项目的开展对思政教育成果具有支持和强化作用。

2.多层次教学目标,综合能力培养。此课下综合应用项目设置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旨在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知识+思政,“三层次两方面”的综合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课下项目,对讨论场所、时间和方式选择上均具有灵活性,学生自主选择,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实践性、可操作性强。此课下综合应用项目培养学生实践精神和应用能力。项目中的问卷设计、走访调研、实地宣传等任务实践性要求强。项目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情况,任务设置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且具有现实意义,项目内容可操作性强,能发挥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以上可促进学生思政教育成果的传播和推广。


河金教学

• 策划|刘濛(教务处)

 撰稿|赵建敏(法学院)

排版|杨丹(20数科二班)

 审核|杨帆(教务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