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所在部门:管理学院
课程学时/学分:34学时/2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授课教师:
团队负责人:陈雪、讲师、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主持并参与多项教改课题,曾获得河北金融学院教学技能比赛二等奖,《社会心理学》通过“教学新思路”课程改革项目验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评选等,获得河北金融学院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
团队成员:崔双吉(副教授)
课程团队成员
案 例 1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
本案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程内容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即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同辈群体因素、大众传播媒介因素。
能力和素养目标:运用社会化相关知识,培养分析自我与他人社会化结果的能力,并能分析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识别影响因素的能力。
二
本案例思政教学目标
思政教学目标:深刻理解成长过程的重要性;重视人的成长,充分认识到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媒介对自我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健康人格的培养;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学校教育观;识别同辈群体行为的正确与否,纠正不良的小圈子行为;适度、健康地使用传媒平台,树立正确的生活习惯,平衡学习和网络的时间分配。
三
本案例课程思政设计
教学环节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资源的设计:
四
实施过程
01
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次课程主要使用讲授法、启发教学法、研讨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其中社会化影响因素课程导入环节使用启发教学法,即以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弱点》为素材展开思考;理论知识如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同辈群体因素、大众传播媒介因素的定义使用讲授法;重点因素的深入理解如家庭因素使用研讨法,以小组为依托针对“欢乐颂”中五美家庭对其影响展开研讨;学校因素使用实验法,介绍了经典的罗森塔尔实验;大众传播媒介使用实验法,介绍了经典的班杜拉实验。
02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本次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所示:
03
考核与评价
对于本次课程思政的考核与评价,我选取了其中一个影响因素来重点“研讨”,将研讨前的初步水平与研讨后的结果陈述进行对比,可以知道学生前后态度的变化。具体安排:小组在既定选题“欢乐颂五美家庭对其影响”可自由发挥,最终选取小组代表进行阐述,且要求每个组形成研讨记录,研讨记录包括每个人的观点和发言情况,通过研讨活动,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家庭这一影响因素的认识程度,以及如何避免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最后进行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加深家庭因素的理解,避免忽视家庭对个体成长的重要影响,也可以引导学生如何与父母和谐相处。
五
教学成效
本次课程以“新冠疫情防控对比”、《人猿泰山》、《弱点》等作为素材,通过视频、图片、案例、讨论、思考等方式使学生较为深刻地认识成长过程中各个方面影响的重要性,通过研讨、思考等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自我反思、纠正偏差的意识和能力,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家庭观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文化自信,相信学生在今后的人生进程中,能够正视社会、家庭、学校、网络等的影响,抵御不良因素的诱惑,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
六
特色与创新
本案例课程思政将实时社会新闻、真实改编的电影用于课堂上,课程选取了“新冠疫情”、“弱点”、“欢乐颂”等鲜活事件作为课堂素材,这些情景和事件每个学生都经历着,有着更深刻的感受,学生首先会进行自我思考和回顾,产生情绪和言论的动机,通过互动讨论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此因素的认知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和言论,更加客观地、理性地看待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和朋友。
案 例 2
自我概念
一
本案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程内容学习,使学生了解自我概念,理解自我概念的发生与发展,掌握自尊与自我效能。能力和素养目标:运用自我概念知识,培养自己的安全型自尊,避免陷入物质性的低自尊,培养积极的自我效能感,避免陷入习得性无助。
二
本案例思政教学目标
思政教学目标:正确地、积极地认识自己,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引导文化特点,如我是中国人,引导积极词汇,如我是一个有礼貌的人;培养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习惯,培养“一日三省吾身”的习惯;培养安全型自尊,避免陷入物质低自尊,盲目追求物质享乐;提升自我效能,避免陷入习得性无助,引导学生多渠道多方式提升自我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胜任能力和敬业精神。
三
本案例课程思政设计
教学环节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资源的设计:
四
实施过程
01
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次课程主要使用讲授法、启发教学法、实验法、知识分享、测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其中自我概念课程导入环节使用启发教学法,理论知识如自我概念的定义、自尊的定义、自我效能的定义使用讲授法;自我概念的形成使用知识分享的方式,即小组针对这一知识点提前准备,课上进行分享;自尊方面使用测试量表,学生通过测试量表可以了解自己的自尊水平,自我效能使用实验法,介绍了经典的“习得性无助”实验。
02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本次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所示:
03
考核与评价
对于本次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我选取了其中一个知识点即“自我概念的形成”进行知识分享,指定小组在既定选题内可自由发挥,最终选取小组代表进行阐述。知识分享之前初步了解学生对于自我概念形成的认知,通过知识分享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对于自己的评价很大部分来源于与他人比较的结果,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比较,切忌盲目比较,同时对于知识分享进行打分,按照知识点内容的相关性和扩展性、启发性、汇报熟练性、PPT制作,4个方面进行小组互评,最后进行教师点评。教师点评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深度理解,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引导、纠偏的作用。
五
教学成效
本次课程以学生“自画像”为导入,引发学生对于“认识自己”的关注,我们大多数人的自我评价来源于与他人的比较,而多数的比较又是盲目比较比如金钱、美貌、身材等,因此本次课重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客观的自我评价,比如才能、个性品质、爱国爱校爱家等优良作风、行为规范等,引导学生形成安全型自尊即依靠才能、品质等带来的自尊。课堂最后,又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新的”自画像,与课程开始进行对比,发现自我描述和评价时的用于更加客观、理性、积极,同时也加入了文化特点。
六
特色与创新
本案例课程思政将两次“自画像”进行了比较,第一次学生对于自我评价较为消极,通过课堂上“别人家孩子”的探讨、自尊水平测试、自尊来源谈论、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等活动,学生对于“认识自己”这件事有了较大的改善。在我评价时,描述语加入了文化特点比如我是中国人、我热爱我的祖国,也使用了积极词汇,比如我喜欢交朋友等。
案 例 3
利他行为
一
本案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程内容学习,使学生了解利他行为的概念、理解利他行为的特征,掌握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能力和素养目标:运用利他行为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如何提高自身和社会利他行为的发生概率,同时提高学生分析旁观者现象、社会冷漠等问题的能力,能采取适当的方式减少社会中该类事情的发生。
二
本案例思政教学目标
思政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站在受害者角度体会感受,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培养学生友善、健康的品格;通过利他行为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友善、互助、责任的理解,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给予需要帮助的人一些帮助。
三
本案例课程思政设计
教学环节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资源的设计:
四
实施过程
1
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次课程主要使用讲授法、启发教学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其中利他行为课程导入环节使用启发教学法,让学生回顾自己帮助别人或者自己获得别人帮助的经历以及当时的感受;理论知识如利他行为的定义和特征使用讲授法,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中经典的因素旁观者效应使用实验法,即小组自己设置情境组织实验观察旁观者的反应;利他行为的培养使用讨论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行为改善的认知。
2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本次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所示:
3
考核与评价
对于本次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我布置了一项“旁观者实验”的作业。每个小组针对旁观者效应自由设计实验的背景、场地、人员安排、道具等,既可以作为当事人亲身体验无人帮助的心情和感受,也可以作为旁观者来思考如何更恰当地提供力所能力的帮助。通过实验分享活动,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旁观者现象的认识,以及如何对待旁观者现象的态度,以及今后可以怎么做。同时对于实验分享进行进行小组互评,最后进行教师点评。教师点评一方面可以强调旁观者冷漠现象的伤害性,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施与援助之手。
五
教学成效
本次课程以学生自身经历作为切入点,更能切身体会利他行为的初衷和难处,以及无人帮助的落寞。通过视频、图片、实验等素材使学生较为深刻地认识到利他的重要性,通过讲授、互动讨论、实验分享等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加强友善、互助、责任的践行。相信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适当地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能够为自己争取到应有的帮助。
六
特色与创新
本案例课程思政将自身经历用于课堂上,同时课程选取了“致敬军人和医护人员的短视频”、介绍了“移情实验”、实施了“旁观者实验”,这些课堂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定位在“责任”、“爱心”、“互助”等价值观上,鼓励学生加强对友善、互助、责任、爱心等的助人情感的培养,同时学习一些基本的助人技能。
★
河金教学
★
• 策划|刘濛(教务处)
• 撰稿|陈雪(管理学院)
• 排版|张允(20数科二班)
• 审核|杨帆(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