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4——《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所在部门:人文艺术教育教学部
课程学时/学分:28/2
课程性质:通识必修课
适用专业:本科各专业
授课教师:
团队负责人:武媛媛,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主要讲授大学语文、实用文书写作和文学欣赏等课程。主持或参与精品课程、校级教改项目10项,省级教改课题1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曾获河北金融学院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三等奖。
团队成员:王 莹(讲师)
李苗苗(讲师)
王晓波(教授)
李建平(副教授)
赵俊卿(教授)
受志敏(副教授)
李 刚(副教授)
邓芳宁(副教授)
王瑞良(讲师)
涂佳楠(讲师)
案 例 1
和而不同
一
本案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识记“和而不同”思想的相关经典语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能够结合其他学习资源和社会时事热点,理性阐述“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在同伴学习过程中增进情感交流。
二
本案例思政教学目标
本案例通过师生共学的思想与行动的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求的思想意识,使学生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和谐共生理念的传承,认识到中国思维和中国智慧对解决世界问题的贡献,从而树立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政治自信。
三
本案例课程思政设计
(一)教学环节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资源的设计。
四
实施过程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探究法——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梳理,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老师归纳总结,起到巩固强化,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效果。2.启发法——启发学生在知识梳理中自主思考本单元主题的思政融入点和育人目标,使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深入学生内心,树立学生“四个自信”。3.讨论法+头脑风暴——设置讨论主题,运用项目任务方法,学生自选小组角色分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主动思考,增加学生参与度,在同伴学习和讨论中深入学习知识点,增强辩证分析能力和小组沟通协作能力。4.演示法——通过相关音频、视频、PPT等教学内容展示,增强学生识记能力,从直观形象感知形成理性认知。(二)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精讲课教学实施1.课前准备(1)学生阅读《老子》二章,《晏子对齐侯问》和《史伯对桓公问》围绕课后题做学习笔记,包括学习困惑。(2)任务驱动:教师布置自学任务和而不同的内涵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儒家和道家解读“和而不同”思想有哪些不同侧重点2.课程导入思政资源视频演示,观看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的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引出本讲主题。
研讨课教学实施
1.研讨导入(5分钟)2.研讨环节(70分钟)(三)考核与评价
本门课程重在以思政教学内容和任务作为学生学习成果,并落实在学生能力训练中。将考核观测点在学生思政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中。具体评价方法和标准如下图:本案例研讨课学生成绩评价表
五
教学成效
(一)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本案例设计将思政育人目标体现在学生任务设计和考核观测点上,在能力培养和训练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实现课程思政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本案例设计突破了教师、教室和教材这三个传统学习中心,内容上引领学生将各门课程所学与中国哲学思想相联系,空间上从教室向图书馆和线上阅读拓展,手段上从课本、教材向专题片、纪录片等视频资源扩充,从而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三)从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转变。本案例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课堂变成“问题”课堂,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特色与创新
(一)将课程思政落实在项目任务教学,促进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的转变,为学生创造同伴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形成头脑风暴,实现思政功能的“意义建构”,进而让学生获得综合学习能力,包括团队协作能力、文献查阅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理性思考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运用头脑风暴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本案例设计中引导学生在解读经典作品和文化思想时,改变灌输式教学,鼓励并启发学生从阅读经验出发,积极思辨,在课堂上勇于表达新时代学生的不同声音,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案 例 2
礼赞爱情
一
本案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系统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并能从文本分析和经学阐释等方面掌握《诗经》作品的赏析方法,理解《诗经》的艺术特色,并体会作品传递的积极向上的爱情观念。
(二)能力目标
使学生掌握“诗无达诂”的作品赏析方法;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引领学生树立健康的婚恋观念,热爱中国诗词文化,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求的思想意识。
二
本案例思政教学目标
借助《诗经》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明,观社会风貌,察草木虫鱼,体味诗歌的兴、观、群、怨作用。
加强学生主体人格的精神培养。通过《诗经》中经典爱情篇目讲解,塑造学生主体精神、理性精神和道德精神等人格精神,引导学生在价值观和文化多元化的当下社会保持理性思辨精神,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
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引导学生领会中国古代诗文独有的意境之美,以及中华文字之美、民俗之美。
三
本案例课程思政设计
四
实施过程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
1.讲授法+探究法——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梳理,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老师归纳总结,起到巩固强化,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效果。
2.启发法——启发学生在知识梳理中自主思考本单元主题的思政融入点和育人目标,使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深入学生内心,引导学生树立“自由、平等”的爱情观。
3.项目任务法——围绕礼赞爱情主题,给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设计的权力,启发学生结合社会热点,以微视频、微话剧、经典诵读和创办刊物等多样化方式完成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锻炼学生文献查阅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小组沟通协作能力。
4.演示法——通过相关音频、视频、PPT等教学内容展示,增强学生识记能力,从直观形象感知形成理性认知。
(二)组织与实施
五
教学成效
(一)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本案例将文学与文字、文化教育有效融合,深入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自信大有裨益。学生对中国先秦礼乐文化制度、历史生活状况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清晰,从期末论文选题看,多位同学选择以《诗经》中的爱情诗解读为主题。教学效果问卷调研显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服饰文化兴趣大增。此外,《诗经》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形式美和语言美,对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影响巨大,这不禁让学生感叹中国文化之精深。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
通过《诗经》中爱情诗的文本细读,学生领略了中华民族自古忠贞不渝、纯真无暇、自由平等的爱情观,通过学习和讨论,学生们认识了婚姻和爱情的神圣和重要,以及对待婚姻和爱情的正向态度,树立了健康、正确的爱情观念。
六
特色与创新
1.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实现了课程思政教育和学科内容的有效结合。《诗经》中的爱情诗选择兼顾经典性和可读性,充分考虑到当下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做到审美性、哲理性、趣味性相结合,使学习与社会文化传承需求、个人素养提升需求相契合。
2.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多元化,利用学习通、智慧教室打造丰富的教学手段,采用案例分析与当下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思想内涵和存在价值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师生互动和小组创意实践,实现探究性合作学习。注重“品格”养成和审美能力培养,重视诗教在健全学生心灵中的重要作用。
3.注重课程的前沿性和实践性。在经典文本分析中,将中西文化碰撞和当下现实问题引入讨论,对于多元价值和多元文化不回避,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在纷乱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具有分辨美丑、善恶,坚守本心的能力。
案 例 3
仁者爱人
一
本案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知识点,孔子的生平、主要思想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仁者爱人”思想的基本内涵;背诵有关“仁者爱人”思想的语录名言,提高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积极性。
(二)能力目标
使学生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结合时代历史背景和自身实际解读“仁者爱人”思想的现实意义。运用批判性思维,理性思考《论语》的当代价值。通过小组创意实践,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文献查阅、创新思维等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重责任,讲奉献的精神品质,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千年传承过程中,体现的“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二
本案例思政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体会“仁者爱人”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重责任讲奉献”的中华精神。
在解读《论语》部分篇目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感受到《论语》的经典意义,树立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并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
三
本案例课程思政设计
四
实施过程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
1.讲授法+讨论法——以点带面,由浅入深,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讲授《论语》的价值。运用问题启发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儒家思想的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地位。
2.启发法——启发学生结合实践,在知识梳理中自主思考本单元主题的思政融入点和育人目标,使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深入学生内心,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学生责任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3.项目任务法——围绕仁者爱人主题,给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设计的权力,启发学生结合社会热点,以微视频、微话剧、经典诵读和创办刊物等多样化方式完成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锻炼学生文献查阅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小组沟通协作能力。
(二)组织与实施
(三)考核与评价
教师对学生本单元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采取过程性多元考核评价模式。课堂上设置多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实践环节,计入成绩评定,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本案例学生成绩评价表
五
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生经典阅读兴趣,认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
本案例从学生接受能力和难易度出发,按照“为什么读——读什么——怎样读”的设计思路,由浅入深,以点带面,在《论语》导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论语》和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课后作业和教学反馈环节显示,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论语》的当代价值,充分理解《论语》对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处理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重要价值。由此,学生认识到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中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
六
特色与创新
1.教学内容上,优化整合,将经典导读与思想解读有机融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了课程思政教育和学科内容的有效结合。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典籍繁复,为此,本案例兼顾文本细读与思想思辨,经典型与可读性,趣味性与哲理性,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围绕“仁者爱人”设计递进式的主题,精选《论语》中经典语录,作为充分例证,让学生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深入浅出地解读儒家思想内涵,从而让学生在纵向历史脉络与横向对比中,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科学性,增强文化自信,让课程思政做到“润物无声”。
2.将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思政落脚点,将实践成果作为课程思政检验环节。本案例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将课程思政学习效果落实到多个观测点,重点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和项目任务教学法。教师给学生充分选择权,小组成员自主选择微话剧、小视频、路演等方式,展示“仁者爱人”的内涵解读。学生在小组协作过程中,培养了文献搜索分析、小组协作探究、演讲语言表达、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等综合能力。
最美读书笔记
项目实践任务之微话剧
★
河金教学
★
• 策划|刘濛(教务处)
• 撰稿|武媛媛(人文艺术教育教学部)
• 排版|都奎用(20金工四班)
• 审核|杨帆(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