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6——《管理学(合作办学)》
《管理学(合作办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所在部门:国际教育学院
课程学时/学分:51学时/3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合作办学)
授课教师:
团队负责人:张微、讲师、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研究生,致力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研究,对管理学(合作办学)课程进行了 “翻转课堂”、“课程思政”及一流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建设。
团队成员:刘笑言(讲师)、范千千(讲师)
课程团队成员
案 例 1
以团队为中心的管理学课堂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Chapter5 Strategic Management为例
一
本案例教学目标
二
本案例思政教学目标
三
本案例课程思政设计
四
实施过程
管理学(合作办学)课堂的思政建设是通过打造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载体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本次课程以精细化课堂设计为重点,减轻学生课下学习压力。
(一)
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中,建立“课前导学案 + 案例导入 + 课堂精讲 +小组研讨 + 学生展示与总结”的互动式教学。
教学过程示意图
学生课前以每周的导学单为指引,学生进行常规课程预习与准备,学习通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隐性或显性思政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的资源集合;课堂追求课前精细化设计,从问题导入、授课互动到技能训练,每一环节精细化设计;课后学生进行吸收与提升,结合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应思考自身未来发展,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
本次课程学习导学单
本次课程教案设计展示
(二)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第一,学生参与法。在本次建设过程中,课堂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认知的主体。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小组选取案例分析对象也是组内协商制定。第二,案例研讨法。通过以当代企业的行业环境和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为提升学生能力、学习专业课程及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思维方式。第三,诱思导入法。课程开始及案例研讨过程中,多次抛出问题,这种导入一般采取“设问”的方式,提出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探求答案。此外,课上还采用了与学情相契合的合作学习法、学生展示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感悟管理,感悟国家的强大,达成素质育人目的。
(三)
考核与评价
课程建设了每章节课堂在线测试、团队成果评测、综合案例分析评价、期末答辩等素材和资源,可进行过程性综合考核。其中,每章小测中会设计1~3道体现学生素质水平题目,考察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提升程度;期末为了更好地考察学生素质目标的实现效果,本课程采用在师生共同商定调研对象的基础上小组协作撰写商业分析报告。通过团队商业分析报告的撰写与答辩,考察学生对管理学课程的整体理解、学习态度、思辨能力及育人效果。
五
教学成效
下面将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六
特色与创新
第一,注重课堂设计,优化教学“ 供给侧”,丰富学生课前、课后思政资源。本次课程教学设计精细化每一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每一分宝贵的课堂时间,重点在“融入”与“贯通”上精细化设计讲学内容,隐形显性思政资源相结合,尽量做到张弛有度,尽力做到教学有法、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建设和素质水平。第二,以学生团队为中心。管理学课堂高度重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团队”亦是OBE理念实践的保障。本次课程以团队为中心,课程问题的讨论、案例对象的选取及分析都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教师在组间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分析对象,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观、组织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
案 例 2
以兴趣为着力点的管理学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Chapter2 organizational culture为例
一
本课程教学目标
二
本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三
本案例课程思政设计
四
实施过程
(一) 教学过程
本课程以课上学习为中心,课后总结为升华,充实学生课后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建立“案例导入与分析 + 课堂精讲 + 小组研讨与展示 + 课下协作”的互动式教学。
教学过程示意图
课上以兴趣为基础的课堂设计,注重组织学生讨论、案例分析、发言;课后依托导学单进行总结与提升,小组在课后加工整理形成报告或短视频,加深学生对企业家精神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二)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次课程设计除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外,还包括:
第一,兴趣教学法。本次课堂学习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思政元素融入“兴趣点”中。此外,学生作品提交也不拘泥于文字材料。如本次对企业文化与道德责任的总结,可选择他们更喜爱的视频制作形式,同时在网络平台可以分享。第二,互动教学法。课程以小组为学习单元进行案例讨论与分析,学生可以进行组内互动交流、组间交流PK、师生交流,同时引导学生挖掘具有育人意义的素材,最终达成素质育人目的。
(三) 考核与评价
课程每章节课堂在线测试中设计1~3道体现学生素质水平题目,考察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提升程度;其次,为了更好考察学生素质目标的实现效果,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企业文化与道德总结材料,学生可以选择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教师在评判过程中会把思政水平纳入考查范围,最终了解学生知识理解情况、学习态度、思辨能力及思政育人效果。
五
教学成效
下面将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六
特色与创新
第一,注重课后学生活动,保障知识、能力及素质目标的有效达成。本次课程注重“课后”环节的精细化搭建。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深入研讨,增加了课程的深度与难度。将学生培养环节延伸到课后,为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保障。第二,注重学生“产出”导向,挖掘学生“兴趣点”。首先,本次课程思设计中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无论是课上授课内容,还是课后的小组活动,都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教学内容,改变了学生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方式。课上、课后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可以更丰富、更多样化。
案 例 3
基于“轻翻转”模式的管理学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Management History为例
一
本课程教学目标
二
本案例思政教学目标
三
本案例课程思政设计
四
实施过程
本案例以课前讨论为启发,充分引导学生对课程思考后,课上进行总结与提升。本次课程课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建立“小组课前预热+课堂讨论+教师精讲+总结与升华”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从学生预习开始。学生小组依据导学单,集中碰面,查阅资料,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通过课前准备,为课上管理史的学习奠定基础。为了确保学习准备材料的效果与育人质量,此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在组内针对性指导。
学生课前小组活动
由于课前已经引导学生了解、分析了我国管优秀的管理智慧,课堂可以实现“轻翻转”,即根据学生课前已经掌握了一部分教学内容,课堂可以集中进行案例分析、技能训练或集中讨论。
五
教学效果
下面将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六
特色与创新
第一,注重课前学生活动安排,保障课上理论学习与能力、素质培养。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利用课前预习时间,保证材料准备质量,教师参与课前环节,引导学生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管理智慧,本次课程注重“课前”环节搭建。
第二,基于“轻翻转”进行课程思政设计,注重学生参与和主导。如前所述“轻翻转”即根据学生课前已经掌握了一部分教学内容,课堂可以集中进行案例分析、技能训练或集中讨论。合理降低学生课前课程准备难度,引导学生寻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管理智慧,避免学呆着“零”准备走进课堂,亦便于增加课堂讨论的深度与广度。
★
河金教学
★
• 策划|刘濛(教务处)
• 撰稿|张微 (国际教育学院)
• 排版|何海洋(20数科二班)
• 审核|杨帆(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