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论你是因何而前往西撒哈拉,最终都会感受到那里比传说还要动人的生命张力 | VOYAGE

2017-10-15 by SoFigaro




“ 沙漠 ”因其特有的地理环境,而带着难以名状的虚无感。很多人之所以有着梦想穿越西撒哈拉的情结,多半是受了三毛的熏陶,而三毛本人就像是沙漠的写照—极度热情、极度悲凉。与她有关的大山与古城、梦想与无奈, 都是依托于这片无与伦比的地方。




  迎来与大地最默契一刻  


所有人前往沙漠的第一个驿站便是阿伊特·本·哈杜村(Ait Ben Haddou)。这个古村顺着山势依次而建,层层叠叠,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筑垒村,为了抵抗土匪的骚扰,当地土著居民筑起高大的堡垒,瞭望塔、箭楼一应俱全。这些建筑群是柏柏尔人用当地特有的红色粘土手工砌筑而成,是摩洛哥乃至整个非洲保留至今, 最经典、最完整的古村落。这里位于阿特拉斯山脉 (Atlas Mountains)一片贫瘠荒芜的高原之上,算是沙漠地貌的开端。继续环绕逆时针前行,穿越阿特拉斯山脉, 便一路接近沙漠腹地,景色也从满目葱郁一点点变得贫瘠。



阿特拉斯山脉高峻而狭长,不仅挡住了地中海的潮热,也挡住了撒哈拉沙漠的酷暑与尘沙,从大山到大漠,一路目睹着自然地貌的过渡,前一刻还是山峦叠嶂、 怪石嶙峋,下一刻就进入了蜿蜒起伏、巍峨壮丽的大峡谷,然后一个急转弯之后, 又进入一片渺无人迹的不毛之地,在不经意间,成片的绿色棕榈树林便转换成了梯田花园,可你却完全想不起刚刚是如何从那种荒无人烟的死寂转换为眼前郁郁葱葱的绿洲的。



等到过了图德加峡谷(Todra Gorges)继续往南,道路两旁的景致也逐渐过渡成了沙砾之地,这里只有少量耐旱的绿色植被和荒原上几匹单峰骆驼, 此时距离撒哈拉沙漠已经是近在咫尺,能够遥远地望见远方发光的金顶了。撒哈拉沙漠北起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南至苏丹草原带,占据了世界沙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同时也占据了非洲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属于摩洛哥境内的西撒哈拉区与阿尔及利亚相连,拥有着沙漠地区面积最大的 “ 沙海 ” 。



抵达了沙漠小镇梅尔祖卡(Merzouga)就等同于进入了西撒哈拉沙漠入口。梅尔祖卡是位于沙漠边缘的小镇,如今镇上的居民大多做起了游客生意,民居也改成了民宿,好客的当地人会开着越野车带领游人深入沙漠。车子在柔软的沙丘中上下翻越,感觉像是坐在蹦床里前行,望向窗外,绵延的沙丘像是不断漂浮的缎带, 又像是正在翻涌的海浪,感觉下一秒就要将车子覆灭。


当司机把车子停在一处沙丘顶上,终于下车赤脚踩进沙子里的那一刻,才意识到了沙漠的真实感,一股热流从脚底蔓延全身,整个身心都被软滑的沙子所包裹,那一刻似乎是有生以来与大地最有默契的一刻。



撒哈拉的沙子是泛着红光的金色,特别绵密、松软,让你没办法握紧,只能把自己深嵌在其中,去感受这种温热的包裹。沙丘之美,美就美在其瞬息万变的 光影和随风而动的曲线,它就像是没有尽头的柔软雕塑,随着风向不断改变着纹理,不规则的流线型沙丘在天际下形成了最壮阔的景观。坐在沙丘上从日落到月升,直到满天繁星,才反应过来《 小王子 》里那句流传很广的话 :“ 沙漠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沙漠的深处藏着一口井。” 然而在当地人与观光客眼中,撒哈拉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她的魔力也不仅限于虚构的浪漫。



生活在沙漠深处的百姓常年背离物质享受与精神滋养,常年忍受着与世隔绝的荒凉与恶劣气候,那些游人眼中大漠孤烟的诗意是他们万万感受不到的。在沙漠地带生存,就像是没有尽头的人生漫游,需要忍受孤寂、闭塞,还有无穷无尽的灼热。传统的宗教习俗在当地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很大一部分柏柏尔人 “ 拒绝 ” 文明,固守着自己头顶那片写满 “ 宗教 ” 的天空,容不得一点 “ 异端 ” 。有些人没有选择,生于沙漠,久而久之倒也 不会受困于环境 ;有些人抱着夙愿前来探索 “ 反乌托邦 ” 式的生活,临走时也多多少少发现了自我的局限性和来自自然的隐秘力量。


阿伊特 · 本· 哈杜村始建于公元 8 世纪,由隐居在阿特拉斯山中的柏柏尔人建造,保护完好


   邂逅一千零一夜 一如万年前  


“ 撒哈拉 ” 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源自于当地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的语言,原意即为 “ 沙漠 ”,是空虚无物的意思,被人称为生命的坟墓。 然而摩洛哥人喜甜,喝薄荷茶要加好多勺白糖,吃薄饼也要铺满层层叠叠的果酱,长居沙漠的柏柏尔人更是连喝咖啡都要加上 5块方糖。



在满目荒芜之中品着极甜食物,想起三毛曾说:“ 这儿有什么吸引我?天高地阔、烈日、 风暴,孤寂的生活有欢喜,有悲伤,连这些无知的人,我对他们一样有爱有恨,混淆不清,唉!我自己也搞不清楚。” 也许她的这番话是对撒哈拉最好的注解——生活本身就是一片无味、广袤的沙漠,好在人们还有最纯真的本能和无限的爱。



从沙漠继续往北,村庄多了起来,荒芜之感一点点褪去,在侏罗纪石灰岩里穿行直到抵达老城菲斯(Fès),才算是彻底走出了沙漠地带。菲斯是一座千年古都,位于一座狭长的河谷之中,迄今还沿袭着中世纪的风貌,菲斯外围有座 17公里长的城墙,城中有着超过 9000 条错综复杂的小巷,是现实版的天方夜谭。




菲斯城里的生活方式还保留着中世纪的作风,石板路上是住户刚刚泼出的洗脸水,还有些许堆积在街角的垃圾, 极窄的道路让阳光难以大面积照进来。这里破旧、肮脏、拥挤、乌烟瘴气、 鱼龙混杂,照理说,没有人会迷恋这样一个地方,然而菲斯的独特就在 于此——乍一看破败不堪,却又让人忍不住靠近。来到菲斯,除了要带上眼睛之外,耳朵和鼻子也必不可少,这座城市的很大一部分魅力,都藏在混杂的声音与气味里。


镶满蓝色马赛克瓷砖及拥有精致雕花的门柱


如今的菲斯依旧是一座朝圣之城


全城的小街没有东西南北,大部分宽距仅半米到一米宽,在这狭窄的街巷里,经常会和迎面而来的人相撞,运蔬果的手推车、扛着杂粮的毛驴车,还有生禽贩子、鱼贩子、奔跑的孩子都要从小巷里进进出出,菲斯的房屋人流密集程度令人窒息,满城的手工作坊和祖传商铺应接不暇, 街边布满了织布坊、糕点铺、银器加工店、卖皮革的小店、卖手绘瓷砖的艺术家工作室,那些手工挂毯、神灯、皮质尖头鞋挂满了每一个街角,不留一丝空白。



皮革染房是菲斯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方,登上城中的木质小楼顶端向下望去,城里分布着几大片染区,工人们依然在使用最原始的工艺进行皮革加工,从染房散发出的刺鼻气味蔓延全城,混合着薄荷叶的清香、香料的浓郁,还有巷子里衰败的潮湿,共同构成了菲斯的气味—— 各种气息浑圆丰满,它们的存在就在于被人发现、被人采集。


菲斯城中的皮革染房


在熙熙攘攘的老城中,至今还保留着数百座精美绝伦的伊斯兰古典建筑,清真寺、皇宫、神学院随处可见。每天,清真寺的高音喇叭都会在几个固定时间响起,走在街上的教徒,甚至是正在做生意的店主都会放下手里的活计,进入附近的清真寺祷告。


前往清真寺祷告的教徒


菲斯城的前身是古罗马时期的瓦卢比利斯,当年因商业繁荣而积累下大量的财富,曾是古罗马在北非最为重要的城市。公元 8 世纪的时候,穆雷·伊德里斯,穆罕默德的后代,为 了逃避哈伦·拉希德(《 一千零一夜 》里的哈里发)的追杀来到了摩洛哥。 他的儿子伊德里斯二世,建立了菲斯城。如今每晚十点,老城都会准时关闭城门,城内外被分割成了两个时空,也许对于外人而言,他们无法感受常年生活于此的心态,也只有菲斯人自己才明白固守老城的意义,乐在其中,丰俭由人。



这便是一个真实的撒哈拉,与她有关的大山与古城、梦想与无奈, 都是依托于这片无与伦比的地方,那里有《 一千零一夜 》的猎奇,有生命禁区的肃穆,也有现实生活的苍凉,无论你是因何而前往,最终都会感受到那里比传说还要动人的生命张力。



 关于西撒哈拉沙漠你还可以了解  


【1】

目前公路交通是前往撒哈拉地区最便利的交通方式,旅行者可选择巴士、出租车、自驾或跟团。从马拉喀什至瓦尔扎扎特的铁路线路正在规划中。



【2】

沙漠游的体验活动多样,一般以骆驼骑行最受欢迎,其次包括越野、四驱摩托等。撒哈拉地区很多镇均有组织沙漠体验活动的旅行社或个体,越靠近沙丘地区越多。为行程方便,建议联系从梅尔祖卡或临近小镇里萨尼(Rissani)出发的团队。



【3】

由于沙漠地区太阳直射猛烈,气候干燥,早晚温差很大,因此出行前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不建议穿着裸露皮肤的衣服,轻薄的长袖长裤可有效防止被烈日晒伤,裸露皮肤则需要涂高防护指数的防晒霜,建议每隔2小时涂一次。另外,备件薄款外套,用于夜间或清晨低温时穿着。




编辑 / 杨京  撰文 & 摄影 / Berlin

社交媒体责编 / 孙一丹


更多精彩请戳


新的音乐之都“汉堡”,奏响了以和而不同为基调的城市新序曲 | CULTURE

时装品牌纷纷为青春化和潮流化的审美大行其道 这是否是一颗持续可行的“青春灵药”? | MODE

让这组营养食盒帮你调和 营养和时间之间的矛盾 | CUISINE


被称为“春天的小山丘”的特拉维夫 也许比巴黎更温柔 | VOYAG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