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溯重阳:一个渐渐被淡忘的节日

2016-10-08 太常 还原社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易经》中“九”为阳数最高位数,表示阳爻;“六”为阴数最中位数,表示阴爻。九月九日,两个最高位数相遇,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称“重阳”,也称“重九”。


起源一脉承

战国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汉高祖宠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她的丫鬟贾佩兰被逐出宫,将宫内流行的重阳习俗带入民间。据西汉《西京杂记》卷三载:“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据东汉晚期《四民月令》载“重阳之日,必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菊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既醉而还。”

三国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魏晋南北朝

九月九日重阳节习俗定形于晋代。晋·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南北朝时,重阳已有了登高、饮酒、赏菊、佩戴茱萸等习俗。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三令节”之一。《旧唐书·德宗本纪下》有,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九月诏说:“今方隅无事、烝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官僚选胜地追赏为乐。”

宋代时盛况空前,《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九月重赐,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蘂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戸,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前一二日,各以粉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诸禅寺各有斋会,惟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诸僧皆坐狮子上,作法事讲说。游人最盛,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

明清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现代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风俗浓

登高野宴


登高野宴是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可以说,是重九习俗的核心,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会”。

登高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远古时代的狩猎、采药等活动。二说登高可能源于古人对山神的崇拜,认为山神能免除灾祸。另说是重阳时节,秋收完毕后农事相对比较空闲,此时山上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因此将上山采集的活动叫做“小秋收”。

登高习俗的最初萌芽是古代的祭山仪式。《春秋公羊传》东汉·何休注载:“方望,请郊时所望,祭四方群神、日月星辰、风伯雨师、五岳四渎及余山川,凡三十六所。”后来城乡分离,有些人脱离了生产劳动,也不再祭祀山川,于是登山演变为娱乐活动,逐渐形成了登高习俗。另说登高之俗由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智斗瘟魔故事而来,出自南朝梁·吴均所作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曰,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曰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到了魏晋时代,登高的日期已专定在九月九日。《荆楚岁时记》说,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

重阳登高,人们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后来蔚为成风,所以有人也把它称作“野餐节”。即或不去登高的人,也要在官署或家中宴饮。

把酒赏菊


在中国人的审美意念中,菊花高标逸韵,成为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菊花又称“长寿花”和“延龄客”重阳时节正值菊花盛开之时,自汉魏以来,重阳就有饮菊花酒之俗。

《西京杂记》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菊华舒时,幷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

西汉《淮南子·时则训》有:“季秋之月......候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可见当时人们赏菊已初见端倪。

晋·陶渊明尤爱菊,写下不少菊花与酒的佳作佳句,如《九日闲居》中“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唐宋时,重阳赏菊成为风俗。宋代,菊之名种培植繁多,盛况逾越前代,成为当时城市居民的一大活动,前文中《西京杂记》里就有各色菊花的描述。宋·周密《武林旧事·重九》:“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梦粱录》则说:“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年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九之厄。”


明、清继之,有堆菊花山等项目,也就是菊花展,其名目多至千种,北京、苏州等地皆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佩插茱萸

重阳节又名“茱萸节”、“茱萸会”,茱萸雅号“辟邪翁”,重阳佩茱萸的习俗相传起源于东汉,见于前文所提《续齐谐记》,在唐代很盛行。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的男子也佩带,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

《风土记》载:“九月九日中无射而数九,俗于以茱萸气烈成熟,尚且曰折茱萸方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可见当时人们对茱萸的药用功能已经有了了解。


三国魏·《浮萍篇》诗:“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唐代重阳节登高茱萸插头习俗已十分流行。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习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的样式来相赠佩带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从重阳节的身插茱萸和饮菊花酒,联想到端午节的悬艾叶、饮雄黄酒的习俗。其实,端午节和重阳节,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流行的时节,这习俗其实反映出祖先预防疾病的科学思想。

茱萸是一味中药,又名“越椒”、“艾子”,有两种,一种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种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中国药学大辞典》解释,本品南北皆可,入药以“吴地”为佳。所谓的“吴地”,即历史上的吴国(今苏南、浙北)。

食重阳糕

重阳食糕不是重阳节的代表习俗,但在重阳节的发展历史上也有一定地位。“糕”一词虽然起源于六朝末,但糕类食品在汉代就已出现,当时称“饵”,据《说文解字》:“饵,粉饼也。”北齐·杜台卿《玉烛宝典》:“食饵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可见重阳食糕的前身是九月尝新食品。宋代时,重阳食糕已经成了主要习俗。

不论是饵还是糕,古人都赋予其吉祥之义,《西京杂记》有:“食蓬饵以拔妖邪糕与“高”同音,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义。


重阳糕品种很多,主要有菊花糕、万象糕、狮蛮糕、食禄糕和花糕等,各具特色。

万象糕是“以小泥象糁列糕上,名曰万象糕”;狮蛮糕,则是以粉面蒸糕,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食禄糕“置小鹿子数枚”。花糕的种类最多,《帝京景物略》载:“面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摽彩旗,曰花糕旗。”《京都风物志》又有不同:“其糕以麦面作双饼,中夹果品,上有双羊像,谓之重阳花糕”。

各地杂俗汇

除了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古今各地还有各自独特的重阳节风俗:

·国内·

【河南省】2010年中国民协授予南阳市西峡县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并在西峡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里都会举办“中国·西峡重阳文化节”。

【河北省】香河县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在九月九日互相送礼,称为“追节”。

【广东省】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放纸鹞。

【广西省】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

【山东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江苏省】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江西省】婺源县篁岭九月九日举办晒秋节,秋季大量新鲜蔬菜瓜果进行晾晒,形成蔚为壮观的景象。

【浙江省】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秋祭,并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安徽省】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莆仙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

【四川省】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

【北京市】《大兴县志》有:“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宁,亦曰女儿节。”可见明清时北京有重阳日是“女儿节”的说法。

【上海市】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台湾省】台湾的气候自九月开始就刮起了号称“九降”的秋风,吹的是无雨的北风,此时最适宜放风筝。当地有俗语:“九月九,风吹(风筝)满天吼。”说的也是重阳节风筝满天飞的盛况。台湾客家族群,也有在重阳节祭祖的习俗。据说祭祖时越早到,越能得到祖先的庇佑。

·国外·

【韩国】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戏,放风筝。

【日本】吃茄子,吃栗子饭祭菊。

诗话重阳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人少年场。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张说

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

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

路疑随大隗,心似问鸿蒙。

九日重阳数,三秋万实成。

时来谒轩后,罢去坐蓬瀛。

晚节欢重九,高山上五千。

醉中知遇圣,梦里见寻仙。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沁园春·丁巳重阳前

纳兰性德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

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

雕阑曲处,同倚斜阳。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

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

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

春花秋叶,触绪还伤。

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

真无奈,倩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以孝治天下

九为单数大者,又与“久”重音,有长久、长寿之意,故重阳又与敬老、老人合意。自汉代起,重阳增加了敬老的内容,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尊老、敬老、爱老、养老、助老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区别中华文明同其它文明的重大文化之一。

现在来说,插不插茱萸,赏不赏菊花也许已经不再那么重要。重阳节被国家定为“老人节”,已然化身为一个文化符号,提醒国人不忘孝道。

岁月更迭、世事变迁,如今很多西方节日正在不断深刻渗透,传统的国内节日渐渐被淡化,有些只剩下万年历上一个不同的颜色。尤其对年轻人来说,中秋尚且不值一过,更何况重阳乎?新一代人群对传统节日的不闻不问代表的其实是对中国文化的逐渐遗忘。拿重阳为例,中国作为一个曾经“以孝治天下”的文明国度,当重阳节退化为表面上的慰问和警示.......国人是否应该开始做些什么?



 寒露 

“宜”,热水泡脚,保养头发,出游

“忌”,运动过度,悲伤、情绪过激


如无特殊标注,“还原社”所有发文均为原创

疏漏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转载请注明来源:还原社(hysociety)





孔夫子说的这十句话,你都理解错啦!

无秋胜有秋:秋言秋语知多少?

梦里花落知多少?《周公解梦》道几何?

《内经》秋三月:宁神敛气乃容平

舌尖上的中国:八大菜系哪个更对你的味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