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点翠芳华:惊艳世界的传奇大美

2016-12-14 少府 还原社



有一抹美艳的颜色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永远闪耀着动人心魄的蓝...



今天讲的是

惊艳世界的传奇大美

点翠

纵观点翠一生

源于战国

宋时被禁

盛于明清

末于民国

点翠,是汉族传统工艺品里的一朵奇葩,起源于战国时代,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其工艺是在金银底脱上,精心黏贴翠鸟羽毛,成器以鲜艳的色彩对比、精致细微的金银工艺而璀璨夺目,且翠色永不褪去,堪称举世无双的珠宝品类。


京剧程派大青衣刘桂娟曾发布一条点翠头饰的微博:


这一头点翠头面,十几年前买的,80只翠鸟翅膀下的一点点羽毛,经过点翠师傅的加工,变成有流动光泽的头面,永不褪色。每次演出,后台总会有化妆师或同行爱好者,专注看它,赞不绝口。



现在的古装剧里也时常可以看到点翠的低调灵动:




清朝是点翠工艺的兴盛期,几乎所有女性都以点翠为荣,钿子、簪钗、头花、耳环都时兴采用点翠工艺,从宫廷到演艺界异常风行。



《甄嬛传》中,华妃与甄嬛都是一头闪耀的点翠首饰


清宫内务府设有“皮库”,管理翠羽,又置“点翠匠”三名,专门承造宫中点翠物件,所以甄嬛等才能够佩戴点翠头饰


在宫廷时尚的示范下,从名媛名伶到寻常女性,无不对点翠趋之若鹜。



然而,甄嬛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清朝,如果生活在宋代,嫔妃宫女使用点翠首饰则要受到惩罚,因为宋朝禁用点翠


由于点翠必须使用翠鸟的羽毛,据说一只翠鸟只有二十八根,而且要活鸟取毛,才可以保证翠羽的鲜艳颜色。一枚光彩照人的点翠饰品,背后其实沾满无数只翠鸟的血迹。





宋初,宋太祖甚至不允许永庆公主以公主的身份佩戴点翠饰品。


太祖言:“主家服此,宫闱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辗转贩易,伤生浸广,实汝之由。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


可见宋太祖之仁,深知所有的时尚潮流都是从贵族流传出来的,很容易在民间造成示范效应,引发时尚潮流,结果必然是“伤生浸广”,不知有多少翠鸟因此遭殃。


如今,希望女明星能够带头拒穿皮草,同理。



宋太祖于开宝五年(972)六月,下诏“禁捕翠”。大观元年(1107),宋徽宗重申“禁铺翠”的禁令:“今后中外并罢翡翠装饰。”


在“禁用铺翠”一事上,宋政府的治理逻辑是这样的:“宫中禁之甚急久当民俗自化,不必过为刑禁也。”


也就是说,对民间侈靡风尚,不必太苛严,皇室、政府官员带头禁奢,老百姓自然会跟随。


事实上南宋民间的铺翠工艺也确实是屡禁不止的,如杭州城中,制作点翠饰品的“铺翠作”,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宋朝官方也承认“虽屡有约束,终未尽革”。但比起清代,宋代的点翠还未泛滥成灾。








从美学角度来讲,不能不承认,点翠工艺有着难以替代的华丽光彩。


翠羽在不同光线下可以呈现出皎月、湖色、深藏蓝等不同色泽,这是再精湛的烧蓝工艺也无法替代的。


然而,这终究是一种残忍的华丽。宋朝干脆禁了它,也未尝没有道理。




虽然点翠在清朝风靡一时,但终究由于点翠饰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翠鸟又极其珍贵,因此到民国时,用于点翠的翠羽终于绝市,点翠工艺遂被烧蓝工艺取代


清朝一朝之奢靡,使点翠成为中国再也无法复制的大美。



好在逐渐失传的点翠最终成全了幸存翠鸟的延续,或许这才是天地之大美



如今,点翠成为绝唱,闲暇之余,或许有人会想起这百年前璀璨在历史长河中的灵动与明媚,顺口吟出一首:

谁家窈窕住园楼,五马千金照陌头。

罗裙玉佩当轩出,点翠施红竞春日。


——唐 · 李峤

参考资料 吴钩《生活在宋朝》





从古至今,就这样一直美下去!

雅称荟萃:称谓也可以这么美!

风流不带海岚昏:花露里的中国情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