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热点‖“双减”政策下的人生百态
01:一个政策
8月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磅宣布:
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切实做到均衡配置师资。
这也意味着,重点班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马上开学季了,政府又有大动作了。
这次动作的主精神,是给娃们减负。
这也是,多年来民意的结果。
战果大致如下:
01.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02.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
03.学校期中期末考试实行等级评价;
04.义务教育学校不得设置重点班;
05.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
06.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并以适当方式告知家长和学生,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
07.课后服务全面覆盖,指导完成作业之余,只能搞音、体、美、劳、阅、兴、社等活动;
08.可统筹安排教师弹性上下班,对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相应补助,课后服务可以聘任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并充分利用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
02:一个无奈
感觉这个老师是用很无奈的语气说出这话。
有人怀疑,能执行好么?
我的意见,政府想办的事情没有办不了办不好的,
你看这次的娱乐圈“清朗活动”,
力度之大,震慑之大,效果之好就知道了。
现在更是互联网时代,技术时代,执行起来比以前方便多了。
国家政策虽好,
但是很多家长的焦虑恐怕暂时还是治不了的。
民意调查任何时候家长都是希望给孩子减负,
事实上如果搞内部调查,
作为家长好多时候并不愿意孩子负担太轻,真的。
人家不补,他会偷偷的补。
动物性的强占心理使然,确实是这样,
也确实不那么好改的。
比如比如小学一二年级不得进行纸笔考试。
但是你也得防某些学校偷换概念,
不进行纸笔考试,那他们换成线上、电脑或者手机考试呢?
毕竟我们考驾照,文化课考试都不是纸笔式呢。
03:一个招聘
不让校外教培了,于是上海的家教行情水涨船高,3万起步,不过要求也蛮高的。
再比如大家都只关注补课的问题,
少有人深思:为什么都不惜重金去补课?
传统的逻辑很简单:
补课 =好成绩=好大学=好工作=好生活。
所以,补课有可能补出好生活。
好生活,恰是我们平凡之人的终极追求目标。
从学校的补课到走向社会而过上好生活,
这中间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换节点:
从大学到工作的转换。
好大学即好学历,只有有个好学历,才有找到好工作的敲门砖,
否则,能力再棒,你连投简历的资格都没有,
有的单位甚至非211/985不要!
现在知道为什么网上还是有那么多人坚信:
无论“双减”力度有多大,仍然会有人偷偷补课吧。
虽然对很多孩子来说,如果没有内驱力,补课也没什么用。
所以,最终症结不完全在于教育,
而在人才录用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工资分配制度,
并由此衍生出来的工作等级划分、人才等级划分、人的地位尊严等级划分等等。
04:一个抢先
唉,有人对老师抢先下手了,这个套路玩得真溜,让人不得不佩服。
05:一个办法
目前社会对孩子分流手段是非常简单的,不是根据兴趣来分的,而是根据分数来分的。分数是晴雨表,指挥棒。各类大学也是,重本一本二本专科,不是吗?
如果依照兴趣爱好来分流,不管读什么类型的学校都受到尊重,如果就业门槛儿对学历要求不那么高,报酬差别不那么悬殊,相信很多政策会很快落实到位的。
总而言之,只要高考继续以分数论英雄,一考定乾坤;只要大学还分985、211、双一流,只要还追求高考升学率,再“双减”还是会有补课等,尽管国家花了大量力气,出台了很多良好的政策,下面还是会有很多人把好经念歪的。
再说“双减”不是“取消”,更不是“禁止”,维护教育公平,不是要低质量的公平,低质量的所谓公平没有任何意义。
关于教育的任何事情,从来都不能一刀切,一阵风,要不然只会失败,不会成功。
教育领域,有些东西不是花了钱就能买来的,同样,有些东西也不是取消了就能立刻变好的。
国家目前的“双减”主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如果学不好,当然会影响后面的高中阶段,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老百姓又不傻。
建议尽快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学生免试入学,不分文理科,不设重点班,高考的考试成绩只作为大学录取新生的其中一项参考依据,而不是唯一和全部。彻底打破“唯分数论”,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有资格选择自己人生的方向!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