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学州的自杀说开去:人太需要认同尤其自我认同感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城远在北方 Author 番薯壳
人太需要认同尤其自我认同感了
刘学州的自杀不是一个突然的事件,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是经历了太多冷硬的生活现实之后,才最终失去希望,绝望的投海自杀。
我认真看了他的7000多字遗书,发现他的人生的每一步几乎都是一个希望伴随一个绝望。
他的人生只有短短15年,却经历了至少9次可以让普通人彻底绝望的瞬间。
害死他的除了大家在说的两个人渣亲生父母,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吃人血馒头的无良媒体与无耻冷漠的键盘侠网络暴力以及你懂的原因。
换个视角,我认为:
他自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最大原因就是缺乏认同感。
一个人活着太需要认同感了,特别是在弱小和脆弱以及无助绝望的时候。
家人不认同他。刘学州,出生时被生父母卖掉,4岁时养父母去世,认亲后亲身父母不认他,生父称他是白眼狼,内涵他“包装人设,买惨成功,网络乞丐”,嫌他破坏自己家庭,又因所谓住房问题被亲生母亲拉黑。
校园里也不认同他。其他孩子骂他野孩子被霸凌,甚至老师XQ;
网友也不认同他。称他是在利用寻亲给自己炒作、立人设,利用网友的善良博取同情心,什么时候直播带货。骂他“心机婊””快去死”。
以“心惊报”为代表的媒体也不认同他。单方面的采访她的生母,把他说的那么不堪,事实上就是他离开的时候,想到都是爷爷奶奶和幼儿园的孩子,依然在传递爱。
父母爱孩子应该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如果父母嫌弃自己的孩子,孩子到哪里去寻找生命的认同呢?没有被接纳和认同的孩子如何面对尘世风雨呢?
一个15岁的孩子,几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努力,但就是想有人能认同他,给他那流浪的心一个温馨的港湾,很可惜,一个人都没有。你想想他该有多无助绝望。
其实他认亲的目的非常简单,正如他在遗书里说的:
你们看到稿子(遗书)时,我已经过上了幸福的人生,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长大,我只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你看他在自己抖音上发的满满一墙的奖状,做疫情志愿者,就是想告诉世人,他并不差,他想获得他人的认同,特别是亲人的认同,可惜他都失败了,亲生父母没有给他家,网友也在辱骂他,媒体置顶隐射他。
对于一个15岁的孩子来说,只有一个接一个的打击,从来都没获得过认同,太悲剧了。
如果禽兽人渣父母或者老师或者网友或者媒体哪一方对他有一点点认同,可以让他感觉被重视,感觉到自己不再是流浪的,不是家庭的弃儿,社会的弃物,不是媒体流量的工具,大概都不会是这样悲惨的结局。
有人说独立生活,一切靠自己不香吗?成年人都很难真正独立生活,看看社会上有多少巨婴就知道了。如果这样要求一个15岁的刘学州,那就是苛责了,毕竟他还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虽然说我们不必拼命寻找他人的认同,来证明自己活着是有意义的。
一个最大的认同是自我认同,但自我需要有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何况他还是一个15岁的孩子,就是我们很多成年人也没有这样强大的心理:
就算这世界上可能只有你一个人,也没有人认识你,你也可以生活下去,活得很好。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具备自我认同的能力,就需要他人的认同感,这就是我们一开始上大学,总喜欢找同学找老乡;工作总喜欢找熟人找朋友的原因之一吧。
刘学州本质上就是在寻找一种身份的认同感,毕竟才15岁,所以我们不能苛责他。
寻找认同感可能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状态,不管这个认同是来自父母,领导,爱人,还是别人。
亚当·斯密曾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归根结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简言之,爱是归宿感,认同是价值感。
但我还是想说一个人最重要的认同是自我认同。只有这样,才有由内而外的力量,可以帮自己去抵御外界的不理解和不认同。
但这需要人有很多的历练和体会,也可能是我们每个人的终身必修的功课。
可惜这个15岁的孩子没机会了,他生命的支点太少了,不能怪他选择极端的方式,因为舆论很多时候就是怪力乱象,需要多大的定力才能宠辱不惊啊,这绝对不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能承受的。
人要想真正做到不盲目寻求身份认同感,自我完全独立,真的很难,很难。
但自我认同是每个人都要培养的,真的太重要了!!大家一起努力吧!
刘学州死了,仅仅十五岁。我就不说什么天堂没有恶父母,没有无耻的媒体键盘侠了,在那边要幸福的正确废话了。如果那边真的更好,我们还赖在这边作甚?
读懂了,点赞👍点在看吧。
往期推荐
寻亲被二次遗弃的男孩刘学州含恨自杀:可怜的孩子,绝情的生父母,无耻的看客!
关注我,不走失
谢谢赞赏,欢迎留言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