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时评
同一个人最好的告别,就是努力活成他的样子
01:课间十分钟,“野”点又何妨?
“听那叮铃铃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来吧,来吧,大家都来活动活动,让我们那握笔的手指摸一摸皮球,让快活的叫喊冲出喉咙。”
对于不少人来说,这首名为《哦,十分钟》的歌曲是青少年时代的温暖记忆。趁着课间十分钟活动活动,拍拍球唱唱歌,扔扔沙包闹一闹,抑或“让疲劳的眼睛看一看蓝天,让紧张的大脑吹进清风”,是一件富有动感的事情。
课间时,欢歌笑语充盈走廊,运动声音填满操场,本就该成为校园常态。然而,有调查发现,在一些学校,课间十分钟正在“消失”。
有学生称:“课间时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
有家长表示:课间十分钟变得“静悄悄”,孩子们只有喝水、上厕所才被允许离开教室。
有老师发布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越发严重,“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
还有网友透露:“我们这里,课间不让在外面玩儿,太禁锢孩子了吧,天天关在教室里面。”
如此情景,不由得让人发问:孩子们的课间十分钟去哪了?本该是孩子放松身心的课间十分钟,为何“隐身”了?
一
课间十分钟逐渐“消失”,并不难找到答案:老师怕出事、学校怕找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把孩子“禁闭”在教室里最省事。
应该说,孩子在课间嬉闹出了事,还真有过,乃至不少。最近就有媒体报道,某地法院近年来审理的29起校园人身伤害类案件中,91%发生在课间或放学期间,86%发生在操场和教室。
从判决结果看,学校被判承担30%以上责任的占比50%,原因是,“学校教育、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未排除和未能及时救助”。
如此说来,孩子一出事,学校就可能吃官司。
在这种背景中,有的学校干脆一刀切,禁止孩子课间玩耍。一到下课铃响,就严阵以待,有的学校甚至安排班主任“盯班”,不能空岗。
还有的学校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随时盯紧孩子的一举一动,“现在都是安全第一。”
二
一旦把孩子“圈”在教室里,课间十分钟就失去了设置意义,也违背了相关规定。
由教育部颁布、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规定:“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教育部办公厅还曾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的要求很具体:“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资料图
这些规定和要求,初衷良好,既体现了对教学、教育规律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孩子成长需要的呵护。
无论让孩子久坐,还是让孩子“憋尿”,无论限制孩子活动,还是禁止孩子嬉笑,都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迷恋一刀切的做法,学校固然便利了管理,但违反了规定,背离了教育初衷。最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因噎废食,管理手段粗糙,剥夺了孩子课间乐趣,也有违教育本质。
据权威机构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和《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青少年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专家指出,抑郁症低龄化正成为一项社会议题,“从社会环境来看,不良的教育方式是一大诱因”。
另据调查,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表现是,“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拒学厌学、人际冲突频率变高等”。
△资料图
不久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将心理健康工作融入“五育”。关注青少年从“心”开始,引导他们悦纳自我,也要化解青少年的心理“卡顿”现象,引导他们注重体育运动,塑造热爱生活、平和乐观的心态。
三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势在必行。
需要厘清的是,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并不等于孩子就会出事。怎么才能减少孩子出事,以及消除各方顾虑,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上“双保险”。
一个保险是,对孩子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安全是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底线要求,学校有责任为孩子成长成才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有责任塑造孩子的安全意识,也有责任通过多元化手段让孩子铭记安全常识,注重自我保护。
有法院在审理校园人身伤害案件时就提醒,在校园安全方面,学校要注意防范风险,制定并落实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排除校园安全隐患,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在伤害事件发生后,校医要及时到场,进行积极救治,如需就医,学校应予以积极协助,同时也应注意搜集证据、调查事情的经过。
另一个保险是,为孩子购买保险产品。谁也不愿意看到孩子出事,但是一旦出事,怎么办?要有“兜底”设计。比如,为了减少玩闹带来的安全风险,以及减轻家长的负担、“分解”学校的压力等,应有的保险产品必不可少。教育部也发布过通知,要求全员购买校方责任险或者校园综合险,建立社会化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
△资料图
在社交平台上,有家长的一段留言让人感叹:“我家孩子在学校受伤好几次,一次也没有找学校的毛病,有一次体育课和同学撞一起,嘴巴都磕破了,肿了还没好,又被另一个同学不小心碰到了。小孩子磕磕碰碰很正常,只要不是被别的同学故意欺负,也不是重大伤害,都能接受。”
一定程度上说,家长通情达理也能减少学校压力、打消学校担忧。把孩子培养好,需要更多的双向奔赴。
四
“课间十分钟,‘野’点又何妨?”这一呼吁,让人共鸣。
课间十分钟,看似很短,但关乎孩子健康。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
△资料图
应该说,现实中,也有很多学校非常重视对“课间十分钟”的利用,鼓励孩子撒欢、撒“野”。据报道,有学校尝试推出“20分钟课间”,把老师、学生“赶出”教室,“拉上”操场。
其出发点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深度交流,疏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
无论跳绳还是踢毽子,无论玩沙包还是转呼啦圈,无论师生玩玩“老鹰捉小鸡”游戏,还是学生玩各种球,操场上这一幕幕热闹的情景,都让人欣喜。
把课间时间还给学生,既体现了尊重规律,也体现了教育远见。这样的回归,多多益善。
“孩子们不是要吃得胖胖的,而是要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利用好课间时间,让孩子放松身心,尽情撒欢,“小胖墩”“小眼镜”就会少一些,孩子拥抱未来的底气也就更足一些。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02:官媒痛批!“被偷走的十分钟”,让我头皮发麻……
来源:微信公众号 :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
10月28日,一则词条登上了新闻热搜:
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了!
很快,这个话题就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起因是,山西一名教师在媒体平台发布视频“吐槽”:
一个学校有7成孩子课间十分钟不出教室。
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操场上的学生也寥寥无几,校园里空空荡荡。
前几天,一位杭州的妈妈陈女士就反映,自己儿子所在的学校对课间十分钟的要求极其严苛。“课间不能下楼,也不能跑跑跳跳,甚至还不能大声说话 。”“学校里还有老师会巡查,看谁下课了在走廊上奔跑。有一次儿子回来说班里有同学被‘抓’了,班级因此还被扣了分,班主任就批评了全班同学。”孩子们上了50分钟课,好不容易有10分钟松松筋骨,活动活动,结果却连这点儿时间都被剥夺了?早在2021年,媒体人白岩松就在平台上痛批“课间十分钟”现象:很多学校,课间十分钟鸦雀无声,除了喝水上厕所,不许孩子们下楼,因为要从安全等很多方面考虑。这个话题阅读量在24小时内就高达3千多万,击中了无数人的心。成年人都要在工作的8小时之余,去找点时间给自己摸鱼,放松,何况孩子呢?连课间十分钟都难以走出教室的孩子,能怎样支撑一个民族的健康?的确有人表示,总共只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这个老师占用几分钟,那个老师说点知识,下一节课又到了。曾经看到了这样一条新闻,湖南的一个孩子因为作业没完成被批评了,回家之后爸爸听说了这件事,上来就踢了孩子的胸部,扬言不要这个孩子了。奶奶见状赶忙上来护着,爸爸气得去厨房拿了菜刀,失控之下砍伤了孩子的腿。据医生所说,小孩腿部的伤口大概有10多厘米,已经伤到了骨头,外部的血管和神经全部都断掉了。一个父亲,因为孩子没做作业就要伤及孩子的生命,真的令人震惊又愤怒。河南一个男孩因为考试成绩没有超过95分,被妈妈抛弃在高速路口,宣称坐牢也不要他了。连孩子生命都不在乎的家长,他们会在乎孩子失去了课间的十分钟吗?只要能考出好成绩,只要能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付出再多的代价也在所不辞。有的学校规定学生不准出教学楼,或者不准在教室走廊嬉戏打闹,但背后的原因颇有无奈。“凡是学生受点伤,有的家长就会找学校或者老师麻烦。孩子上体育课的时候摔倒,家长气势汹汹地找学校,希望学校能够“给个态度”。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于是,很多学校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干脆“一刀切”,采用“课间圈养”这种一劳永逸的方式,让孩子少出去甚至是不出去活动。家长拼命卷学习,学校怕担责一心求稳,于是孩子们的课间十分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被剥夺了。
开学一个多月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儿童精神科就已人满为患。家长们拖着各种心理问题的孩子来求诊,儿童精神科的病房进入住院高峰期,有时一床难求。《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至20%,抑郁症患者中18岁以下占30%。不管你承不承认,抑郁症,已经开始向小龄化的儿童靠拢了。在运动中分泌出的多巴胺,会让人产生更多幸福和愉悦感。可是,现在的孩子,连课间十分钟的运动量都不能保证,哪里还能在别的地方抽出时间来运动呢?前段时间,“脆皮大学生”这个新鲜的词条登上了热搜。是指新一代的大学生,虽然年纪轻轻,但身体毛病却极多,脆弱到了一碰就坏的程度。有报道称:仅2023年9月,郑州一家医院急诊科就接诊了1700多名18到25岁的年轻人。有没有发现,现在年轻人的身体素质太差了,尤其是学生。有人说,当代大学生主打就是一个“有命但不多”的状态。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孩子,营养越来越好,身体素质却越来越弱;我家有个上小学的娃,他告诉我,班上已经有大部分同学都戴上了眼镜。“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到了高中,班上的同学都是明晃晃的“四眼相对”了,能拥有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竟成了一件奢侈的事。而在这样的情况下,那短暂的十分钟休息时间还对着教室,黑板,这不是在保护他们,反而害了孩子。还记得吗?我们80,90后的小学课间,是15分钟。虽然那时的物质条件有限,我们的操场上甚至连体育器材都没有,但我们从不觉得枯燥和单调。下课的钟声敲响后,老师一句“下课”,孩子们便如同出闸的神兽一般奔出教室。每到下课,女孩子就拿出她们的皮筋去操场上跳,那上下翻飞的身影,是孩子们跃动的童年;男孩子们玩的花样更多,几乎每一项游戏都有他们参与的身影。孩子们都用双手掰住左腿,就这么蹦着往前走,把对面的对手直接撞倒就是赢了。那时候的快乐很单纯,即使被撞到,摔疼,也没有一个人担心家长会来学校找麻烦,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尽情游戏;那时候,我们没有玩具,路边的几粒石子都可以玩得津津有味;每到下课,校园里欢声笑语,即使我们人到中年,一想起那些美好的记忆,内心就会变得柔软和温暖。那些欢乐的游戏,美好的课间,充实了我们懵懂的童年。不应该被灰暗笼罩,更不应该因为一些客观的掣肘,而硬生生地剥夺属于他们的快乐。很多年前,伟人曾在《新青年》报上发表过《体育之研究》:“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如果孩子除了用功读书就别无选择,那他们以后的路会有多狭窄?如果成绩是他们唯一的成就感来源,那他们的人生会有多枯燥?如果从小就被剥夺其他的生活体验,那孩子长大了面对负面的人生经历,除了情绪崩溃号啕大哭之外还能干什么?我们的家长,需要的也肯定不是一个只会做题的脆皮孩子。
03:“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 谁偷走了他们的课间10分钟?
今天
“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
登上各平台热搜
引发网友热议
最近,山西一位老师
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课间圈养”现象
引发众多家长共鸣
近日
山西晋中一名老师发布视频
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
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
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
校园里也空空荡荡
但是学生表示也很无奈
“课间时间10分钟
拖堂2分钟
提前上课2分钟
此前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联合问卷网
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
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75.2%的受访家长称
身边中小学
“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
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
许多学生家长在社交平台上指出
孩子在课间10分钟
不能去操场
不能上下楼
不能出教室
甚至无法离开所在的过道
实际上
教育部2021年5月通过的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
明确要求
“学校不得设置侵犯
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
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
其他非教学时间的
正当交流、游戏
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
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但目前来看
“课间圈养”问题仍相当普遍
有老师表示
“哪怕是小学学习压力也挺大的课间10分钟如果遇到上一堂课的老师稍微拖堂几分钟下一堂课又要求提前三分钟到教室静静心真正能让孩子们走出教室玩耍的时间可能只有五六分钟”
而学校规定学生不准出教学楼或者不准在教室走廊嬉戏打闹更多是为了安全考虑
“凡是学生受点伤有的家长就会找学校或者老师麻烦之前就听说有学生磕掉牙家长跟学校打官司的”有老师坦言学校主要精力在教书育人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了安全选择‘一刀切’是比较稳妥保险的做法”
此事一出
立即引发网友热议
许多家长对此深有体会
“早就想吐槽了”
有网友反映
“好几个班都有
腰椎有问题的学生”
还有网友回忆起了
当年的“课间10分钟”
“课间老师都往外撵人”
也有网友表示能理解
“老师和学校
也是出于安全考虑”
请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
课间10分钟
本是为了让学生
活动身体、放松大脑
上厕所、沟通而设置的
跑跑跳跳、说说笑笑
本应是课间10分钟的“标配”
如果仅仅是为了避免磕碰
为了“不出事”“不惹麻烦”
就将孩子“圈养”起来
这样的教育才是真出了问题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
“圈养”养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让孩子去跑、去跳
即便会有磕磕碰碰
对孩子而言
都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经历
真正对学生的关爱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
应该是放开手
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
把课间的欢声笑语还给学生
(来源:央广网综合,转自老师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取消课间十分钟,图什么?
一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大精神卫生学院)儿童精神科医生的口述:每年开学两周后,医院儿科的门诊变得非常忙碌;儿童精神科病房进入住院高峰期,甚至很难住进去……都是一些无法上学的孩子。
这篇文章引发了教育圈很大的震动。为什么会这样?有微博大V发声:别的不说,请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怎么,现在连课间十分钟都没有了吗?孩子们从早到晚在教室里要干坐一天?
看到这些话,我有些迷糊。
毕竟双减政策出来了,各地减负措施也在执行,中小学应该不会去侵犯学生这些权益吧?
但网友的吐槽还是让我大吃一惊。
他们说自己孩子在课间十分钟里,除了上厕所、喝水以外,不能出教室。
三年级的学生,中午午休上厕所还得举手示意。
上厕所时还得排成直线:
放学时,学生们得排成四列纵队,排得不齐要被批评。
一位网友爆料,为了检查谁大声说话,走廊里还装了分贝检测仪,这种情况下被监视一天,很多孩子的大腿都坐麻了。
有的学校待遇好一点,学生可以出教室,但也不能越界,只能在自己那一片走廊散散步。
神奇的规定带来许多黑色幽默的结果。
为了绝对安全,一些学校决定在教室内升旗。
天津的学生在课后活动感受的习题上,恐怕会得零分,因为他们没有课后活动。
真的是这样吗?
评论区一看!嚯!还真是全国统一一盘棋啊!
大家在评论区接龙:北京、天津这种情况很普遍;西安也是、宁波也是、大连也是、上海也是、长春也是、苏州也是、河南也是、武汉也是……有网友表示:难以置信!
课间十分钟是如何从校园消失的?
知情人士说:在城市中小学里,学校小、学生多,孩子在教室外面跑跑跳跳,容易造成意外伤害,这类事情发生过多次,出了事,学校要担责、要赔钱!所以很多学校干脆就不让孩子出去了!
课间十分钟,对于孩子来说是童年的欢乐,是学习间隙必要的放松,是身心健康发展必要的休整。但,对于管理者来说,这件事,没啥好处也体现不了业绩,只有学校需要担责的风险。
出了事,要追责,对老师、对学校、对管理者追责,在可能的风险之下,人人自保,却唯独保护不了孩子的自由和身心健康。
消失的课间十分钟,问题不仅仅在于学校和老师,家长也同样要承担起责任!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本第28、29页,第七课的内容是这样描述课间十分钟的:
很难想象那些课间不让孩子走出教室的学校是怎么上这一课的?
上完课老师是不是得敲黑板划重点:
孩子们,请注意!如此课间十分钟仅限书本展示!你们是不能走出教室的~~~魔幻不?
以前,小学生的《课间十分钟》习作是这样写的:
叮铃叮铃,下课了。同学们飞快地跑出教室,来到操场上做运动。有的打乒乓球,有的踢建子,有的转呼啦圈,有的跳绳,还有的在为他们加油。他们玩得很开心,过了十分钟,上课铃响,同学们纷纷回到教室上课了。
现在,《课间十分钟》是这么写的:
叮铃铃,一阵清脆的铃声响了,同学们一动不动地坐在教室里,有的人在写作业,有的人在看书、有的人在发呆……操场上走廊上都静悄悄的,就像没有下课一样。叮铃铃,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又开始了下一节课的学习。
可如果让他们的老师、校领导、家长干坐一天,举手上厕所,打报告喝水,身先士卒一点,能办到吗?将心比心,孩子需要好成绩,也需要健康的身体,和丰满的灵魂。所以真爱他们的话,就要给他们释放压力的出口,而不是一堵了之。事实上,一个活泼不压抑的童年,已经在许多孩子的家长身上出现过。他们所经历的,正是语文课本里描述的多姿多彩的课后活动。
但物质更丰裕的现在,孩子玩得比当年少,甚至还被强制不能玩耍,怎么都说不过去。
从人的天性而言,严格把孩子限定在一张椅子,一个教室,一个走廊上,是严重违背教育理念的。好在这些情况只是部分学校的,但依然提醒我们,孩子不该去经历不属于他们的痛苦。
04:“课间圈养”又上热搜,让学生走出教室不该这么难 | 新京报快评
要让学生们告别“圈养”,在课间走出教室,找回充满欢声笑语的课间十分钟。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第一小学学生进行课外游戏。图/新华社
近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登上热搜,也引发了热议。
据央广网报道,最近,山西晋中一名老师发布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没想到这一吐槽,引起广泛共鸣。
事实上,“课间圈养”并非新现象。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许多学生家长在社交平台上指出孩子在课间10分钟不能去操场,不能上下楼,不能出教室,甚至无法离开所在的过道。
问题在于,为何这么多家长质疑“课间圈养”,却依旧有很多学校继续采取“圈养”方式?如何才能把课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课间自由活动?
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课间圈养”,大致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有的教师习惯拖堂,短短10分钟就被挤占掉两三分钟,学生刚出教室就得回来,也就不愿意出教室;二是这些也学校担心学生课间出教室“打闹”会发生安全事故,要求学生在课间不出教室,甚至限制学生上厕所的次数。课间对学生进行“圈养”,就成了这些学校减少安全风险的现实选择。
2021年实施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因此,不论何种原因,这些学校、老师让学生无法自由享有课间时间,如老师拖堂挤占学生的课间时间,学校制订学生行为规范,要求学生课间不得离开教室等,都是违反规定的。
而纠正部分学校的违规行为,需要加强对这些学校挤占学生课间、限制学生课间行为的督查,督促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这些学校也要意识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一节课后要安排课间休息,就是为了让学生疲劳的神经得到休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课间圈养”反而会影响学习效率,而且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学生不愿意活动,变为“宅男”“宅女”,也会影响孩子的视力。
当然,针对部分学校为了规避安全风险,对学生进行“圈养”的现象,也需要更多理性认识。
比如,理性认定学生发生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的学校责任、教师责任,不能一出问题,不分青红皂白就追究学校校长、班主任老师的责任。“过度追责”“无限责任”,也是成为部分学校、老师“一刀切”要求学生课间不出教室的因素。
在这方面,家长与社会舆论理性对待学生在校园里发生意外安全事故,尤为重要。
近年来,只要学生在校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家长和社会就要求学校承担责任,这让学校面临很大的舆论压力。有的地方教育部门为尽快平息舆论,就快速对校长、班主任进行处理,这貌似强化学校的责任意识,但副作用也很明显,学校开始采取“推责式”应对——取消有安全风险的户外活动,甚至包括正常的体育活动。
因此,学生在校园里发生意外事故,还需要合理的责任分摊机制和认定机制,如通过购买保险来分摊风险,发生意外伤害后,可由保险公司理赔。
另外,若学校、老师已经尽到安全教育、安全管理责任,则不应该再追究学校、老师责任。这需要依法治教,给学校、老师减负,让学校、老师以从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不是“小心翼翼”防患学生出事。
如此,才能让学生们告别“圈养”,在课间走出教室,找回充满欢声笑语的课间十分钟。
05: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这么难 ?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不少家长反映,小学课文里描述的校园生活正离孩子们越来越远。很多学校要求学生课间不要下楼,不能高声说话、跑跳,被抓到还会扣分。课间十分钟,诺大的校园空空荡荡。 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媒体多次关注小学“静悄悄的课间十分钟”。多年过去,记者发现,这依旧是围绕在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一个难题。
资料图:小学生在大课间踢毽子。黄建 摄 01学生:被检查员抓到在走廊打闹会扣分
记者采访了多名北京的小学生。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晨晨说,其实他最喜欢在课间和同学玩一会,但老师要求课间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在楼道里闹腾,所以他只能写会作业,或上个厕所,然后就到时间了,“只能等到中午休息的时候才能玩一会”。 “上趟厕所,收拾收拾东西,跟同学聊会儿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天天说,他们班在三楼,一般大家都是在教室或走廊玩一会,并不会下楼,因为时间来不及。他表示,除了一些特别爱捣乱的同学,老师并不会对大家的课间活动做出要求。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茜茜说,通常她会在课间看会课外书,因为老师要求尽量不要出教室,只有上厕所或接水可以出去。不过她说,学校几乎每天都有体育课,可以去操场玩。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丁丁也表示,在他们学校,课间可以喝水、上厕所、在教室玩,但是不能跑不能闹。“去走廊里追逐打闹更不行了,要是被检查员抓到那可就惨了,会扣分,还会被扣流动红旗。” 他说,上次他在走廊里被绊倒,那个同学就被扣了1分。班里有个同学总在走廊里跑,几个月被扣了二十几分。 丁丁说,他也希望课间可以出去玩,但他“又希望又害怕”,因为出去玩也有安全问题。他曾经在别的学校看到一个小哥哥在走廊跳绳,结果不小心抽到了人,那个人眼睛下方的神经就被抽坏了,还得做手术。上次有个同学下去玩,头也被磕到了。丁丁说,如果安全有保障的话,他也想出去玩。
资料图:学生们在课间玩耍。 02家长:不能出去跑,孩子们会发明纸上游戏
对于孩子们的课间生活,多位家长都对记者表达了担忧。李女士称,因为网课的原因,儿子的眼睛已经开始近视了,必须保证户外活动时间,所以她让儿子课间出去走走。对此,老师私下批评过儿子,但没有找过家长。放学后,她还会让儿子继续在外面玩一个小时,天黑了再回家,来补白天错过的时间。 她说,因为不能出去跑,孩子们会发明一些纸上的游戏,比如在纸上画一条鱼、给鱼喂食,或者在纸上做聊天框。 李女士认为,对小孩来说,集中四十分钟的注意力已经很难了,课间正好可以放松一下,何况现在孩子的近视率这么高。即便现在体育课占比增加,但运动和运动不一样。 “大人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来,把课间还给孩子,担心出问题,那就再多费点心,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不应该用束缚孩子的方式来图轻松。”李女士说。 “我们上学时,课间可以随意在操场上玩耍嬉戏,跳皮筋、丢手绢、过家家,都是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但现在的孩子,课间只能待在座位上,最多聊聊天、打个水、上个厕所,作为家长,我很心疼这些孩子。”赵女士表示,她知道学校这样做有自己的考量和苦衷,有些家长对孩子磕碰很敏感,出了事学校很被动,但这不应该成为剥夺所有孩子课间活动的理由。 赵女士说,希望从社会、学校等各个层面协调好这个问题,还孩子快乐课间十分钟,让孩子能到楼下指定区域玩耍。 刘先生也表示,他很愿意让孩子课间出去,能活动活动最好,也放松一下眼睛。他提到,之前有个一年级的家长都急了,因为老师说课间不让出去,结果孩子小,一直憋着不敢上厕所。 “现在网络也发达,哪里出事马上全知道了,老师也紧张,家长也紧张,两头为难。”在刘先生看来,其实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设置一个专门岗位保障课间孩子们的安全。
资料图。 03老师:怕家长过来闹腾,平常教学工作已很累
对于课间十分钟的争议,老师们也有自己的看法。来自山东的小学老师张女士表示,现在学校不让孩子出去玩就是怕出事,怕家长过来闹腾,平常教学工作已经很累了。 “年代不同了,以前的孩子天天在外面抓蚂蚱爬树,家长从来不会觉得怎么样。现在都娇生惯养的,稍微磕碰就要找老师的事,久而久之老师只能让孩子们都在教室里待着。” 在她看来,三四五年级的学生出去玩可以,能控制住时间和保证安全,但是一二年级确实容易出事。张女士认为,如果体育课能保质保量,大课间活动每天进行,课间十分钟在教室里玩一玩没什么不好的。 “我建议家长放开手让孩子去跑,不知道跌倒的疼就永远不会保护自己。”张女士说。 来自上海的小学老师王女士表示,班里出现安全事故,学校会全部安到班主任头上,学校出现安全事故,家长会要求学校全权负责。为了避免处理安全事故占用过多老师的精力,不耽误老师授课,只能采取这样的措施。 她认为,矛盾的症结就在于有的家长没有辩证地看待孩子是活动的人,要求活动的人组成的集体不能发生一点安全事故,导致的后果就是每个孩子都被剥夺了奔跑的权利。
资料图。 记者注意到,也有一些学校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自重庆的小学老师于女士表示,她所在学校的课间十分钟照常,学生可以自由安全文明玩耍。不过,如果有学生玩耍时受伤,在保险公司或其他学生家长都同意赔付的情况下,家长仍要求学校负责的话,学校就会加强课间管理,比如下课后拖堂两分钟、班主任课间在教室值守,值周老师加强巡逻等。 来自湖南的小学老师陈女士说,课间时,他们学校的学生可以在教学楼走廊和操场自由玩耍(规定了哪些地方能去,哪些地方不能去),做游戏、跳绳、踢毽子的都有,并且每层楼都有老师巡视,每个班都配备了“小小安全员”。 不过她也表示,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比如一个老师要负责一整天不太合理,有些老师巡视工作做得比较形式化等。 “玩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上我们已经对他们提出各种要求:坐姿要端正,不能自由交流。如果碰到很严厉的老师,学生的上课状态就会很压抑。下课了还不能玩,那也太痛苦了。我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没有课间,那我现在一定是个沉默寡言又内向的小孩,跟同学们一起做游戏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且珍贵的回忆。”陈女士说。
(来源于中国新闻网文中人名皆为化名)
—完—
更多小编分享欢迎点击关注下面备用号
最新文章
他说的让我尴尬,可我却无力反驳
这个判死刑的孩子,我相信人人都认识!餐具收费就打包带走,已经付过钱就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