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上海持刀伤害案说起:压力大、易泄愤的时代,普通人怎么过好自己的日子

zbs8270886 作文与课件
2024-10-04

压力大、易泄愤的时代,普通人怎么过好自己的日子


近日,上海警方迅速通报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案件:

在前一晚的某个时段,一名男子持刀在公共场所伤害了18人,其中三人不幸丧生。

警方在通报中明确指出,这名男子是“来沪泄愤实施上述行为”的。

这一消息迅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与近期在其他地区发生的类似事件相比,上海警方的通报无疑更为及时,且包含了一些有效信息,这一点值得称赞。

然而,面对这种“纯粹暴力”事件,我们在谴责之余,也不免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在与朋友的交谈中,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担忧。

认为只有更加小心谨慎,避免刺激他人,才能为自己争取到一丝安全感。

然而,这种看似明智的“自保意识”,其实只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行为。

如果真的遭遇类似事件,我们很可能会像上海超市中的老人那样,惊慌失措,不知所措。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自保意识”在整体上可能增加了恶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当每个人都更加爱惜自己,不愿沾惹危险时,也就意味着我们更少关注公共事务,社会的冷漠现象因此加剧。

这种冷漠不仅无法阻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反而可能为其提供更多的滋生土壤。

有传言称,这名凶手曾在外地打工,老板拖欠了他三四万的工资。

他得知老板来到上海后,便前来讨债。

然而,他始终无法见到那位老板,自己的钱也花光了,甚至卖掉了手机。

如果这一传言属实,那么这名凶手的“泄愤”行为就有了一定的逻辑性。

他是陷入了绝境,而无法理解、消化这种绝境,于是选择了伤害无辜者来发泄自己的愤怒。

当然,我们绝不能为凶手辩护。

他犯下了如此严重的罪行,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但是,去了解“为什么如此”仍然是有意义的。

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有更多的救助机构,在人陷入困境时能够及时伸出援手,是否能够减少一些类似案件的发生呢?

然而,现实却是,每当类似事件发生,公众往往很难知道凶手的状况和动机。

这不仅是对凶手的双重惩罚:

既要接受法律的审判,又要被社会忽视——而且也无助于减少案件的发生。

过去几个月里,“报复社会”的案件已经屡见不鲜,但相关讨论却寥寥无几。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认为增加社会联结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我们需要更多的救助渠道和沟通机制,让人能够说话和表达。

如果有足够多的“言语泄愤”渠道,也许能够减少一些实际的暴力行为。

同时,我们也应该尝试去理解他人的命运,多去倾听他们的声音。

光是恨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已经有太多恨了。

只有用理解和关爱去化解恨意,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和谐、安全的社会。






相关阅读

这个社会病得不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作文与课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