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项目】瑞安历史文化名城 | 背景篇
放轻脚步,品读这座千年瓯越古邑。这里,山水相映,海城共生。昔日白乌翔栖于集云山,天呈瑞祥,瑞安因此得名。这里,飞云江水、八十里荷塘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睿智务实的瑞安人。
翻开瑞安这幅古老而优美的画卷,深沉厚重,悠远绵长。1770余年来,俊彦辈出,文风鼎盛,享有“理学名邦”、 “东南小邹鲁”之美誉。在历史的长河里,石棚墓、圣井山、玉海楼,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瑞安鼓词,永嘉学派代表陈傅良及叶适、南戏鼻祖高则诚、朴学大师孙诒让……一笔笔浓墨重彩勾画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
城 市 背 景
1
城市概况
瑞安市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位于长江三角洲和海西经济区的交汇处,区位条件优越,陆域面积127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37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背靠集云山,东临大东海,飞云江横穿东西,温瑞塘河、瑞平塘河纵贯南北,林垟湿地镶嵌其中,一番江南水乡风韵。
2
历史沿革
Ø 公元前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瑞安先民开始在飞云江边繁衍生息。
Ø 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置罗阳县,为瑞安建县之始。
Ø 太平二年(257),罗阳县属临海郡。
Ø 宝鼎三年(268),改罗阳县为安阳县。
Ø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安阳县为安固县。
Ø 太康四年(283),析安固县南境为始阳县。
Ø 东晋太宁元年(323),安固县治迁邵公屿。
Ø 隋开皇九年(589),省横阳入安固县。
Ø 开皇十二年(592),省安固县入永嘉县。
Ø 武德五年(622),以永嘉县置东嘉州,析永嘉县置安固、横阳等4县。
Ø 贞观元年(627),省横阳县并入安固县。
Ø 大足元年(701),复析安固县置横阳县。
Ø 唐天复二年(902,一作天复三年),有白鸟栖于集云阁,被视为祥瑞象征,安固县改名瑞安县,隶温州。
Ø 南宋咸淳元年(1265),升温州为瑞安府,统瑞安县。
Ø 元至元十三年(1276),两浙东路改江淮行省,瑞安府改为温州路,县属之。
Ø 元贞元年(1295),以瑞安县超五万户升州。明洪武二年,降瑞安州为县。
Ø 景泰三年(1452),置泰顺县,析瑞安义翔乡5都12里属之。
Ø 中华民国37年(1948)置文成县,析瑞安西部大峃、龙凤、金樟、峃口等10乡属之。
Ø 1949年5月10日,瑞安解放;9月5日,瑞安县人民政府成立。
Ø 1958年10月14日,文成县并入瑞安县,1961年8月10日,文成县从瑞安县内析出。
Ø 1987年4月15日撤县设市,置瑞安市人民政府,管辖范围不变。
Ø 2001年仙岩镇、丽岙镇划属温州市瓯海区,塘下镇的梅头办事处划属温州市龙湾区。
3
城市发展史
三国:建县之始
瑞安始建县治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距今1770余年。建县之始,县名罗阳,县治设在今集云山南麓西岙一带。县境包括今瑞安市,平阳、苍南、泰顺三县的全部,文成县的大部分及瓯海、龙湾两区的部分。这时开始修建简单的城墙,起到防御作用。
晋代:东南之胜
晋太宁元年(323),县治迁置邵公屿(今海华广场一带),在当时为东南之胜。屿西边为岘山,后面为栖隐山,左侧为白岩山,中间有一条街道,道边有条河流,形状如同棋枰,使全屿纵横贯通。
元代:初建城池
至于初建城池的规范,历代县志均载“周一里二百四步,高一丈二尺”。一市里约为500米,一步约为5营造尺,合起来大约840米,城内面积约为二十分之一平方公里。近年,有人按以上数量对照古县衙范围和20世纪90年代前市人武部、法院、检察院围墙外四周的解放路、劳动巷、道院前街、衙后街的长度相近,提出了瑞安最初城池就是这四条街巷的猜想,也颇有赞成者。
到元至正十八年(1358),改拓旧城,并凿濠河。城墙增至周长937丈6尺,增加4倍,城内面积约增加15倍。元朝拓展城墙是为防御农民起义军的进攻,筑城时间短,当局命令民工挖拆温瑞塘河两岸驳坎的石头,运回造城,致使塘河留下两岸崩塌的后患,到明朝嘉靖后才基本修复。
明代:格局形成
明代,瑞安沿海屡遭倭寇骚扰,为加强海防,洪武三年(1370),县令王泰督民增修县城城墙,至永乐十五(1417)完成,城周濠河复加开凿。
嘉靖三十一年(1552),城墙四周扩大至1140丈,高1.7丈,面阔8尺,址阔1.3丈。有城门5座:东宾阳(通永丰)、南镇海(临飞云渡)、西永胜(通港乡大路)、北瞻阙(通北湖大路)、东南武靖(通东山)。水门3座:东龙波,北永清、东北环壁。至此,城市格局基本定型。嘉靖三十八年,县令余世儒倡修城墙,于小东门、南门临江外加厚城墙5尺,各垛墙增高3尺,垛内周围筑矮墙。
民国时期城门影像资料
明朝瑞安城
清代:江南水乡
清初在明城的基础上增建敌台3座,窝铺40座,石嘹望台44座,垛口由1000多口改为900口。城周有东、南、北三面濠河,总长684丈,深各1丈。其中东濠河140丈,南濠河302丈,北濠河242丈,西临西山及飞云江无濠。城内河道密布,呈三纵四横格局;有大小街道32条,依河成街,具江南水乡特色。
清嘉庆县境图
清嘉庆县城图
清末民初瑞安城复原图
民国:城市东进
抗日战争初期,瑞安县城屡遭日本侵略军飞机空袭。国民党政府以城墙有碍居民疏散为由,民国廿七、廿八年(1938、1939)征民工先拆东、西、北城墙,廿九年又拆南城墙,千余年古迹片石无留。
古城墙拆毁后,打破了旧城格局,城市沿温瑞塘河向东发展老城,从此有了解放路和丰湖街一带,即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范围,面积0.9平方公里。
民国三十四年瑞安县城关地形图
解放后:旧城形成
1949年5月10日,瑞安县解放,县城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3.25万人。1949年至1978年,104国道前身温瑞平公路、56省道前身瑞东公路及部分县乡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此后瑞安县城沿着104国道(现商城大道)和飞云江发展起来,形成现在的旧城区,面积2.6平方公里。
1980年代初城镇用地现状图
改革开放后:规模拓展
1987年瑞安撤县建市,1989年建起了飞云江大桥,对外交通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1992年启动安阳新区建设,城市进一步向东发展,建成区面积为3.5平方公里。
1988年城市用地现状图
1994年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
至1995年,瑞安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至14.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至24.7万人。随着商业的发展,塘河航运的兴起,城市逐渐地向东推移。同时,沿着温瑞塘河发展起来的各村镇逐渐壮大,发展为东部城镇群。用地规模为23.6平方公里,人口41万人,达到中等城市规模。
1995年城市用地现状图
新世纪:滨江滨海
到21世纪初,安阳新区和经济开发区基本建成。随着104国道、东新路等城市主要道路的建设,东部各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东部城镇发展成为城镇建设连绵区,纳入城市建成区范围,建成区面积48.4平方公里,人口80.6万人。
2005年城市用地现状图
2005年,启动阁巷滩涂围垦工程。2007年6月份,启动丁山二期滩涂围垦工程。2010年,提出了瓯飞工程围垦计划,一期项目的瑞安丁山三期围垦工程已于2012年12月份启动。
此后,城市进一步向东发展,由飞云江时代走向滨江滨海时代。至2013年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81.16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103万人。一个沿江滨海的现代化城市从此拉开序幕。
2011年城市用地现状图
4
规划演进
瑞安总规1983-2000
规划规模:规划人口8.5万人,用地规模6.2平方公里。
规划定位:瑞安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温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本版规划确定了飞云江大桥。
瑞安总规1983-2000
瑞安县城镇规划办公室
瑞安总规1988-2020
规划规模:规划人口23万人,用地规模15平方公里。
规划定位:瑞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南沿海地区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
本版规划突破了旧城,发展了安阳新区。
瑞安总规1988-2020
温州市规划设计处
瑞安总规1995-2020
规划规模:规划人口65万人,用地规模63.7平方公里。
规划定位:瑞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南沿海地区重要的工业、商贸、港口城市。
规划结构:南北轴向发展的带状组团式形态结构。
本版规划将东部城镇群纳入城市建成区,城市发展为中等城市。
瑞安总规1995-2020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瑞安总规2001-2020
规划规模:规划人口95万人,用地规模89平方公里。
规划定位:浙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商贸城市,温州市南翼中心城市,有山水特色的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
规划结构:城市的空间形态发展为跨飞云江两岸的三个组团。
本版规划明确了一个组团式的大城市框架。
瑞安总规2001-2020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瑞安总规2006-2020
规划定位:浙江重要工贸城市,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温州大都市区南翼中心城市,生态宜居现代化滨江滨海城市。
发展规模:至2020年,城市人口达到14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达到126平方公里,人均90平方米。
空间发展战略:“城市横拓纵合、区域接轨融入”
规划结构:一主三副、二带三轴
一主:安阳主城区。
三副:塘下新区、滨海新区和江南新区。
二带:集云山——东部山海景观带,飞云江景观带。
三轴:安阳主城区和滨海新城沿飞云江北岸横向发展主轴,是未来城市空间拓展和产业升级转型主空间;江南新区沿飞云江南岸发展轴,将飞云、仙降、南滨街道串联成一个整体;沿瑞安大道、港口大道、滨海大道形成空间整合主轴线,将东部城镇农村有机整合成一个整体。
瑞安总规2006-2020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5
历史影像
1970、1980、1990、2000年代
街 区 概 览
瑞安老城区的街道系统,虽经一定改造,目前仍保持着传统的方格网状的空间形态特征。由仓前路、解放中路、大沙堤、文化路、公园路等围合的街巷空间。旧城肌理清晰可辨,山边、河边的街巷古朴、清新,折射了瑞安社会的一段历史。
2002版《瑞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根据瑞安市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城区内公园路(忠义街)、飞云西路、会文里、丰湖街四片历史地段(后称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地段一览表
保护范围界定图
项目名称:瑞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编制单位: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负责:黄幼朴 袁子瑶
1
公园路历史文化街区
公园路原名忠义街,东起湖滨桥、西接文化巷,位于旧城区中心地带,公园路一带以及与其西部相连,由大沙堤街、解放中路、仓前街、文化巷围合的街坊,是旧城区古旧建筑保存最多的地区,核心保护面积2.90公顷。
公园路
玉海楼
历史上这一带曾是瑞安达官豪富建造官邸、府衙和大院的地方。这里有李维樾故居、陈宅、林宅、胡宅、孙宅、董宅、洪宅等多处明清时期的优秀民居。街坊由巷分隔成长条形地段,并由若干院落充实,为保证院落有南北朝向,故连结院落的巷道东西向较多,如第一巷、第二巷、第三巷等。巷的间距与院落大小和进深有关,一般为50-70米。建筑多为1-2层的砖木结构。除此之外,这一地区还有全国文保单位,浙江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玉海楼,楼三面环河,西为郭沫若称之为“一代学人”的孙诒让故居,故居后有花园,玉海楼环境典雅、集藏书楼、优秀民居和私家园林于一体;省级文保单位,我国第一所采取欧美办学制度和办法开办的新式中医学校——利济医学堂;全国早期公用图书馆心兰书社等。这里不仅有较多建造精美、保留完好的历史建筑,而且巷道相通,肌理清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又有众多早期的文化设施,充分体现了瑞安深厚的文化底蕴。
街巷
菜场均位于街区内部,街道表现出明显的潮汐性
建筑
生活
2
飞云西路历史文化街区
飞云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为西山西南侧飞云西路段两侧民居用地界线以内地段,核心保护面积1.04公顷。历史上这里曾作为物资集散中心而比较繁华。后随城市中心的东移,逐渐衰败。这一带主要有飞云西路、飞云西前街等,街区建筑以2-3层的砖木建筑为主。街巷景观以单道型模式为主,即以一条主要道路,道路宽度在8米左右,两侧建有鳞次栉比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所形成的城镇景观。在飞云西街和竹木街交叉地段,较好地保留了一些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蔡哲夫宅,建筑装饰华丽,横跨清、民国两个时期;40号建于晚清的民宅和其他一些现代建筑,反映了瑞安历史上的一个变迁过程。飞云西路两侧以店铺、民居为主,并保留了一些木工、打铁、缝纫等民间手工业作坊。道路走向与西山边线平行,曲折逶迤。
街巷
建筑
大量房屋都租给了外地打工者,
过量人口与生活习惯让古建筑保护雪上加霜
生活
西山顶的露台成为附近老人的聚会场所
大量文保点人去楼空
3
会文里历史文化街区
会文里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包括会文里一带的历史建筑用地,核心保护面积1.71公顷。会文里一带建筑类型与公园路一带相仿,是瑞安名人故居较集中的地区,但新建筑或翻建建筑较多,面貌破坏严重。目前保留较完整的有清末建筑徐松年故居、许圣达故居等,另有保留较好的西洋式名人故居、如项骧故居、陈黻宸故居等。
街巷
在城墙遗址上发展起来的飞云东路保存着蜿蜒的街巷格局
建筑
大量建筑毁于大火
小作坊对许松年故居造成巨大破坏
4
丰湖街历史文化街区
丰湖街历史文化街区范围东起硐桥东侧150米,西至陈氏民居西侧,北以丰湖河北岸解放东路南侧为界,南经丰湖河南侧民居用地包括硐桥、陈氏民居为界,核心保护面积0.81公顷。
该地段位于隆山以北。丰湖是温瑞塘河末段,历史上曾是进出瑞安城的重要通道,也曾是瑞安商贸繁华的地段之一。以前这里作为税关和航船埠头,目前此段河保留下来较完整的埠头达17座之多。丰湖两岸分别为解放东路和丰湖街,街东西走向。街上店铺林立,建筑较早的有清和民国时期建的,砖木结构、1-2层为多。
丰湖街分为两段街,空间结构上前段民居傍河而建,当中为街,街的宽在3-4米,后段为前河后街。河边民居式样丰富,有小巧玲珑、重檐木楼阁式的晚清建筑,也有庭院式建筑。河边建筑以砖木结构,2层为主,檐的高度在5米左右。建筑布局体现了亲水性特点,丰湖南侧由垂直于丰湖的小巷分割成条型地块,进深在50-70米。
东安硐桥是丰湖街上主要景点,该桥横跨丰湖河西段,为瑞安市级文保单位。桥相传建于宋代,明初重修。桥为单孔石拱结构,孔径4.53米,长19.21米,拱圈由条石纵连分节并列砌筑,宽可渡船,既方便桥南北两边通行,又不影响水路交通。桥上建有木构建筑丰湖亭和庄济庙,现有为晚清建筑,亭庙结合,过往行人可在此憩息,眺望丰湖景色。在久泰桥一带还有保存完好的木构廊屋。不足的是丰湖街地段内的历史建筑都以点状分布,加上近几年的建设,除东安硐桥保留较好外,大部分已淹没在八、九十年代建造的建筑中了。
注:史料来源于瑞安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供稿部门 | 规划二所
文稿作者 | 吴洵
文稿编辑 | 李星月
联系我们
www.zjplan.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828号 TEL:0571-8511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