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项目】山海水城·幸福共同体——台州市幸福水城规划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水与人类生存发展、人类幸福感密切关联。党中央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发出了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为推进新时代治水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1 项目概况
在党中央的幸福河建设号召下,2019年11月浙江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构建全域美丽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幸福河”建设;2020年3月浙江省治水办(河长办)及水利厅启动“幸福河”建设,推动“美丽河湖”向“幸福河”迭代升级启动。彼时,正值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浙江省提出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台州更是提出“二次城市化”发展战略,关键是建设高能级“都市区”,突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市经济要素集聚集约,与时俱进接轨大上海,全面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为此,台州水利提出建设幸福水城,以流域水系重构引领都市区重组建设,以“山海水城·幸福共同体”建设赋能“二次城市化”发展,以水利风景擦亮山海水城。本规划研究旨在为探索水利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发展提供台州样板。
2 特征问题
2.1 现状特质
“一江两溪、一域一网”水资源丰富
台州椒(灵)江是境内最大河流,也是浙江第三大河、八大水系之一,流域面积6602.7平方千米,干流全长208.9千米。境内主要形成椒江流域及滨海平原“一域一网”两大水利版图,台州陆地水域面积约428.81平方公里,约占陆域面积的4.3%。
“江河溪湖海、泉湿地瀑布”八种水形态齐备
台州境内水形态丰富多样,有椒江、灵江、永丰河、月河、永安溪、始丰溪、飞龙湖、九龙湖、台州湾、九峰山泉、鉴洋湖湿地、龙门湖湿地、被誉为中华第一高瀑的天台瀑布等等。
“倚山揽水、拥江抱湾”铸就城市大山水格局
台州位处浙江省第三大平原—温黄平原,三面被浙东山系环抱,东临东海,岸线串联众多海湾,“山、海”要素共同将台州城围合于自然之中,形成“天造地设之巧”。在台州城中四望,周边山脉主峰及东部列岛形成“四合”之势,构成台州“大形”格局。(大形,即城市环顾所览的远景山水环境。)
云集八大文化,文化底蕴厚重
台州自古以来,以“海上名山”著称于世、“文章名声震东南”而享誉海内外。台州云集了章安海洋文化、天台佛学文化、儒学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南宗道学文化、古城文化、桔乡文化、武学文化八大文化,由此凝结而成的台州精神。
2.2 水利问题
水安全——水患扰城,泄洪排涝难
水资源——城镇化运动逐渐侵占水体
水生态——城区水质初步改善,椒江水质待提高
2.3 水城问题
有江不拥江
现状椒江对城市空间产生明显的分割作用
1994年撤地建市至今,椒江、黄岩、路桥三区初步形成环“绿心”布局的典型组团城市形态,近年来随着产业开发,城市发展方向逐渐聚焦沿海,东部滨海平原成为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空间,跨江向北发展的趋势不明显。
有心不聚心
作为环绿心组合城市,椒黄路三区貌合神离
从1994版总体规划确立的“一主二次集团式环绿心组合城市”空间结构开始,环绿心组合城市就成为台州城市的重要标签。但发展的实际情况是,组合城市并未真正整合起来,发展方向上黄岩向西延伸,椒江向东挺近,路桥向西拓展;区域大型交通设施也分散布局,高铁在黄岩,机场在路桥,客运中心则在椒江;椒黄路三区给人们的直观感受还是黄岩是老城、椒江是新区、路桥是街道。
台州与长三角城市群轨道交通、高速协同图
有湖不滨湖
城市建设与湖泊背道而驰,两者孤立发展
城市风景湖泊对城市的山水格局、风貌塑造、生态效应、休闲活动影响重大,往往成为城市的名片。但当下,台州城区的大型湖泊与城市建设尚未发生实质性的互动。以飞龙湖为例,位于绿心路桥与椒江交界处,西北为城市山体等生态空间,南侧则有过境交通穿过,割裂了湖泊与城市的联系,湖泊周围城市功能缺乏,休闲活动开发不足。
有河不亲河
河道渠化,行洪与游憩功能双不足
中心城区滨河绿地面积只占河道面积的70%,大量河道渠化、硬化,无法进行绿道建设,或另立栈道挤占河道面积。市民对滨江观景空间的获得感远小于城市平面图中的滨江公共空间。
有港不兴港
内河航运乏力一定程度上削弱台州港发展
从临海到椒江再到滨海,港口城市一直是台州孜孜以求的目标。但现状台州港发展有限,地位偏低、周边腹地面临激烈竞争,同时现状由于椒江后潮影响,航运效率低下,内河航运发展乏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台州港的发展。
3 思路框架
基于台州水城特质与现状问题,规划提出以实现山海水城为目标,实现共同幸福为愿景,从江海重构、水网梳理、水利建设、文化提升四个维度,强化水空间均衡、水安全补强、水资源挖掘、水生态修复、水文化弘扬,构建“一大都市区、两大水城”的战略格局,并以枢纽地标、官河聚心、山水画廊等十大工程为落地抓手,推动台州山海水城1.0→山海水城2.0→山海水城3.0的迭代升级。
规划框架图
台州三海水城1.0→2.0→3.0的迭代升级
4 规划路径
路径一:江海重构,谋局台州都市区
为改善椒江对都市区空间的割裂影响,规划提出建设椒江大闸区域水利工程,沿椒灵江建设未来水城实验区,重构江海格局,有效缝合一江两岸,推动台州拥江发展。
椒江大闸的建设不仅能发挥水利工程的防洪排涝御潮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补充水资源容量,提高城市承载力;更为重要的是对城市一江两岸的滨水空间价值发生重大影响,提高中心城市能级,重塑台州都市区。椒江口建设大闸后,河海分界线外移,椒江由过境河转变成都市区内部水体,由天然壁垒转变成都市区滨水之地,化阻力为合力。
沿椒灵江配套做好做强“一江清水、一江农旅、一江文创”幸福文章,吸引水运交通、商贸文化、居住娱乐等城市活力要素的集聚,精心打造世界级椒灵江山水画廊,建设未来水城。进而有效联通双城(临海、中心城区)、缝合两岸(椒北、椒南)空间,推动城市拥江发展,打造城市特色中心乃至都市区中心,切实推进三区两市一体化,构建台州都市区,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推进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升级,加速台州二次城镇化,增强区域竞争力。
同时着眼更大区域层面上,大闸的建设可为浙东沿海、甬台温经济带提供水资源战略保障、水生态持续改善、对浙江重要窗口的成片擦亮都具有重要意义。
台州都市区核心区空间结构图
椒江大闸平面设计构思图
未来水城(山水画廊)
路径二:水网梳理,塑形城市脉络
针对台州现状环绿心只有城市交通环导致的有心不聚心,以及内河航运不发达导致的有港不兴港等问题。规划构建“五湖四环、水网融城”的城市水网,从水系层面框定城市空间脉络,丰富城市环境景观,创造城市滨水空间,完善水运交通体系,促进三区及温岭融合,提升城市凝聚力。
一方面打造官河聚心工程,环绿心,溯源古官河,重点形成官河环、核心内环、官河外环(护城河)三个水环,远景谋划官河大环,连通市区与温岭,实现城市功能、景观的向心聚合发展。另一方面结合城市防洪排涝、水运交通等水利需求,梳理形成温黄平原骨干水网,衔接官河四环,构建温黄平原全域水网体系,奠定城市空间脉络。
路径三:水利建设,扩容城市承载
为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恶化等水利问题,规划通过椒江大闸建设、骨干水网的梳理,进行淡水资源的蓄积与补水、径流调节、泄洪河道疏通、调蓄湖泊补充,并实施海塘融合工程,打造沿海生态通道,改善水质,完善输配水网络,实现水资源畅流保供、水生态提质,保障水安全,提升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力。
路径四:文化提升,脉动城市活力
台州现状存在的“有湖不滨湖、由河不亲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跟水文化挖掘不足有很大关系。为此,规划从文化维度,提出以水文化脉动城市活力的发展路径,塑造“山海水城”城市品牌。
一是按照出行方式不同,划分幸福步行单元、幸福骑行单元以及幸福车行单元三个层次的滨水空间单元,并从单元尺度、岸线功能、形态、水面率、容积率等方面,提出定量定性的规划建设控制要求,结合水利数字化改革,实现全域滨水活力建设及全域水城治理。
二是建设滨水绿道,以水文化统筹章安海洋文化、天台佛学文化、儒学民俗文化等台州八大文化脉络,在城市中植入水文化主题休闲功能、并配套相关活动赛事,激活城市滨水空间,促进城市商务休闲、旅游服务业、新经济的发展,助力城市社会经济转型,为城市经济增长和拉动消费贡献更多力量,激活城市活力。
5 结语
幸福水城,集中体现了国土空间时代“治水与治城”的共同目标。本项目以台州为例,立足区域、城市能级提升的视角,打破专业范畴,从基于河湖到超越河湖,从单纯的水利工程建设,转向水利引领都市集聚、区域发展迈进的台州空间规划战略探索,探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水利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发展路径,为我省乃至我国其他地方水城的发展提供思路,并形成专项规划与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协调机制,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对水利发展与改革、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版权归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所有
转载请联系,侵权必究
联系我们
www.zjplan.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828号 TEL:0571-8511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