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中国声谷常浒河滨河区域景观概念设计及一期景观绿化工程
为将“声谷”打造成长三角区域独具产业特色的国家级创新示范区,全国一流、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声学产业技术高地和产业集聚区,2021年初,常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对“声谷”的核心景观区域——常浒河两岸景观概念方案开展了采购工作,由我院园林一所中标。
该项目目前正在分区域深化及施工落地过程中。
01 设计范围
▲ 总平面图
02 主题阐释
山水奏清音
——以城为山,以水为媒,创造城市中的自然意境
▲ 绿堤漫步环
依托河堤打造集水下步道、景观步行桥等于一体的特色内湖景观环线
悦享溪滩岸
——在自然中尽享无边界的城市生活,打造创意栖居的空间典范
▲ “悦享聚落”空间
以泾浜聚落肌理演化而来的是公园内最重要的特色活动空间,也是场地文化的体现地
03 设计挑战
1
如何通过环湖区域和整体滨水景观带打造,
激活两岸城市活力,促进片区开发转型;
2
如何解决中心湖区景观效果与航道航运的
冲突影响,实现两者的功能融合与共赢;
3
如何将人的活动与声音景观融合,形成可
体验的景观形式,呼应“声谷”内涵。
04 设计创新点
1
消隐的建筑组团与立体慢行系统
因地块被三条河道分隔成多个地块,设计通过构建一条内外双层的立体慢行环路,串联起不同空间。外环是串联天籁湾所有功能板块的步行/骑行交通系统,局部与休息观景场地结合,连接建筑屋顶、花园内庭与地面广场。内环环通景观内湖主要湖区,以水下慢行步道、特色景观桥及生态岛屿为游览特色。通过慢行系统构筑,促进各个地块之间的联系,实现功能互补,活力共生。
▲ 天籁湾建筑组团布局
建筑布局与水岸形态正在深化中,此图非最终定稿
▲ 立体慢行环路
外环长约2400m,内环长约1000m,适合漫步与骑行
▲ 空中廊桥
承载了许多业态活动,在这里,下班的人们可以边交流边欣赏天籁湾夜景,城市游览者可以打卡天籁湾地标,也是骑行漫步者的便捷通道
▲ 天籁湾
建筑布局与水岸形态正在深化中,此图非最终定稿
2
外水为用,内水为景,相互分离的水系组织
据此,设计团队调整了城市设计阶段湖区方案,在常浒河与中心湖区之间构筑了一条明确的景观长堤,组织临近河道,通过三闸一泵协调日常排水与丰水期泄洪需求。日常排水由湖区向水街至碧南塘,丰水期开闸放水,由水街经湖区向常浒河泄洪。通过湖面与西侧水街一并管控,构筑人工湖体,既保证了可控的水位与水质,有利于未来塑造更为自由的滨水空间与多样的亲水体验,也满足了河道开挖后水域占补平衡、通航安全等要求。
▲ 城市设计阶段与景观深化阶段湖区方案对比
▲ 外水为用,内水为景,局部水下利用
减弱货船影响,内湖通过生态水质净化、保证景观品质
▲ 防撞堤景观效果示意
▲ 水中步道与水下餐厅
依托景观内湖独立的水系统打造,低于内湖常水位
3
何须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声音景观
未来的“苏州·中国声学创新谷”需要什么样的声音景观?以“现代、科技、活力、生态、记忆”为原则,围绕整体城、河、人、声组成的大环境体系,将场地想象成一个完整的大型户外舞台,创造出一系列的“声音景象”,将它们点缀进整体环境之中,从声景转向生境,再由生境展现声景,形成完整声境体验系统,创造适宜不同人群的多重感官维度。
▲ 不同区块被赋予的声景类型
声景观应用结合城市噪音的正设计
▲ 水风琴水湾
人们对于分贝适宜的水声有本能的亲近感,所以通过水声来形成场所主题声以及掩盖城市交通的噪音再适合不过。造浪机局部造浪,浪花拍打水风琴发出悦耳的旋律,是湾区独特的声音
城市交通噪音的艺术处理(负设计)
▲ 月亮湾环形瀑布
步行环与瀑布式水景结合,不仅通过水声弱化交通噪音,还在由会展中心前广场和商业街围合的水湾空间中创造了视觉焦点,再通过滨水空间的营造,提升空间品质(投标阶段设计内容)
▲ 声屏障体验区
消弭交通可能带来的噪音,运用声学原理,通过大地艺术般的地形处理,阻隔噪音,塑造空间(投标阶段设计内容)
将声音与其他元素结合打造互动装置〔光、水、色彩、声音〕,增加体验感
▲ 舞会草坪
延伸入口轴线至湖滨,设立中国声谷标识,并打造具有声谷特色的景观小品
▲ 声音廊桥
连接商业水岸与绿堤的特色声音廊桥,结合声景小品,提供观赏天籁湾的绝佳视角
声音避难所,倾听自然之声
▲ 湿地河滩,探秘自然
在河口区域塑造一片生态湿地无人区,孕育最佳的自然基底,给予人们以探索自然,观赏美景的活动之地,也是在野外为野生的声音划出了一个避难所,避免了城市化声音的无边界扩张。(投标阶段设计内容)
05一期景观工程设计内容
#
康桥片区
水岸森学堂——城市绿地与研学科普的融合
声谷最先启动建设的区块,位于常浒河西侧,具有眺望天籁湾湖区与建筑群最佳的观赏视角,临近康桥国际学校,总用地面积6.3ha。设计重点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结合周边学校与居住地块的人群使用需求,通过布置户外声音科普区、广场、农田植物探索区、旱溪、湿地等,为学校师生、市民提供了休闲与教育科普的场所,赋予滨河绿地特定的主题功能,发挥绿地生态与社会价值。
2、通过小体量景观式建筑,创造滨河绿地与对岸天籁湾互相观赏的景观视线,满足市民滨水休闲生活的需求。
3、核心区的声音屏障,通过起伏的地形和背景林带,隔绝高架噪声,创造优美的天际线。
▲ 眺望天籁湾的滨水建筑,与观景大台阶相连
▲ 农田区块的湿地坑塘与户外课堂配套建筑,提供了植物探索与学习的场所
▲ 阶梯式台阶,结合声景科普进行展示
▲ 儿童共享活动区
▲ 现场施工过程中
#
江海路片区
悦动声林带——低影响、路径式林下空间改造
位于天籁湾以北,常浒河以东,总占地面积3.58ha。该滨水绿带狭长,充满着工业码头的印记,现状驳岸因船只停靠损毁严重。设计重点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受用地性质的约束(林地),设计重点保留了现状植被和地形,依据现状条件进行空间组织,通过林下路径式的空间塑造,实现慢行系统的贯穿与点式场地的串联,达到对场地的最低影响开发。
2、结合声音景观重新诠释工业码头记忆,船声、水声、鸟鸣、声音屏障、运动声……打造一条既满足防洪要求、又能提供多种休闲体验的滨水公共绿带。
▲ 现状植被分布与保留情况
▲ 贯通至天籁湾的慢行系统与运动场地
▲ 林下驿站,与现状大树相结合
▲ 林下地被营造
▲ 工业灰管遗存的艺术化处理,成为儿童探索的装置,可以发出悦耳的敲击声
▲ “圆”景观座椅,倾听船行波拍打驳岸的水声
▲ 阳光草坪与抛石驳岸
#
碧南塘片区
弹性水廊道——水利工程与景观的一体化设计
碧南塘是天籁湾湖区日常排水的通道,承担着声谷河道行洪的重要职责。碧南塘绿带占地面积4.35ha,绿地平均宽度6-9m。设计重点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通过不同形式的驳岸处理,在满足防洪标高的同时,解决了狭窄滨河绿地的空间使用问题与线性亲水体验。
2、利用地形与植被塑造,对南侧通港路高架进行噪音遮挡,保障了天籁湾提供较好的城市环境。
▲ 沿马路绿带较宽地段(上)与较窄地段(下)不同的挡墙与绿化处理形式,解决了高差问题与亲水需求
▲ 局部观景挑台与无障碍通道设置
▲ 狭窄地段衔接道路人行道入口
供稿部门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一所项目组员 | 施小涛、沈圆媛、赵 璇、曹家翔、朱永军、汤子春、司 杰、王学攀、陈 超、马仲坤、刘佳妮、孙 婧文稿作者 | 沈圆媛文稿编辑 | 杨梦笔、李星月、童 心
推荐阅读:
联系我们
业务咨询 | 0571-85117872
人才招聘 | 0571-85117326
转载联系 | 0571-85117653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828号www.zjpl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