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信号 xiaominjys 功能介绍 收集各种偏方、养生方法、疾病案例和相关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收获,让更多的家庭能够幸福、快乐、安康,从此远离疾病带来的痛苦与折磨,欢迎大家关注。 小编导读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大街小巷春芳华,男女老少齐欢笑!在这般美好的日子里,马上就要迎来清明小长假了,可有些人偏偏被“感冒君”逮了个正着,不想吃药又不想打针,咋办呢?穴位贴敷有良效! 感冒,又称伤风、冒风,是风邪侵袭人体所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特征。全年均可发病,尤以春季多见。由于感邪不同、体质强弱不一,证候可表现为风寒、风热两大类,并有夹湿、夹暑的兼证,以及体虚感冒的差别。如果病情较重,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称为“时行感冒”。 感冒的发生主要由于体虚、抗病能力减弱所致,当气候剧变时,人体卫外功能不能适应,邪气乘虚由皮毛、口鼻而入,从而引起一系列肺卫症状。偏寒者,则致寒邪束表,肺气不宣,阳气郁阻,毛窍闭塞;偏热者,则热邪灼肺,腠理疏泄,肺失清肃。感冒虽以风邪多见,但随季节不同,多夹时气或非时之气,如夹湿、夹暑等。 感冒主症为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脉浮。兼见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无汗,鼻痒喷嚏,鼻塞声重,痰液清稀,肢体酸楚,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感冒;微恶风寒,发热重,有汗,鼻塞浊涕,痰稠或黄,咽喉肿痛,口渴,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感冒。夹湿则头重如裹,胸闷纳呆;夹暑则汗出不解,心烦口渴。 葱姜豉盐熨(《中华脐疗大成》) 主治:风寒感冒。 处方:小葱、生姜、淡豆豉、食盐各适量。 用法:将小葱切碎,生姜捣融,淡豆豉碾成细末,然后和食盐混合均匀,在锅内炒热,用布包裹,趁热熨脐上,外用绷带包扎固定,药冷则更换新炒热药,再继续熨,以汗出为度。每日2~3次。 葱鸡酒饼(《中华脐疗大成》) 主治:风寒发热。 处方:葱白7个(洗净),鸡蛋清半茶匙,白酒10g,面粉适量。 用法:葱白切细,连用蛋清、白酒、面粉放入小碗内做成面饼,以不甚粘手为度,放在脐上(冬季要略加温),再用绷带或手帕固定,待患儿有喷嚏时,病情已大有好转。每日1次,连用2~3日。 葱姜麻黄糊(《韩明本医案》) 主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者。 处方:生姜10g,葱白30g,麻黄6g。 用法:上药共捣烂如泥状,敷脐部,其上置热水袋熨之,盖被取汗。 椒豉香葱糊(《民间敷灸》) 主治:风寒感冒,寒邪偏胜者。 处方:胡椒15g,淡豆豉30g,丁香10g,葱白20g。 用法:将前3味药物研细末,用时加捣烂葱白调匀如糊。每穴用药5g,先贴大椎、神阙,用纱布覆盖,再加橡皮膏固定,令患者脱衣而卧,再取药糊10g,涂于两手心的劳宫穴,两手合掌放于两大腿内侧,侧位屈腿夹好,卷卧将被盖严,取其汗出。每日2次,每次4~6小时。 芥子发汗法(《本草纲目》) 主治:外感风寒,恶寒明显而身无汗出。 处方:白芥子适量。 用法:白芥子研末备用,每取适量(1~2g),以水调为糊状填脐内,以热物隔衣熨之,取汗出为佳。 麻黄石葱散(《中华脐疗大成》) 主治:风热感冒。 处方:生麻黄、生石膏各30g,葱白适量。 用法:先将生麻黄、生石膏共研成粉末,筛过贮入瓶中,密封备用。临用时取药末15~30g同葱白适量,共捣烂成膏状。取药膏贴于脐中,外用纱布覆盖,加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复方紫苏膏(《中华脐疗大成》) 主治:流行性感冒。 处方:紫苏叶、贯众、薄荷、生姜、葱白各等量。 用法:取上药各15~30g,共捣烂如厚膏状,贮藏备用。需要时,取上药膏15~20g,敷在脐上,外覆以纱布,加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风热散(《穴位贴药疗法》) 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怕风,咽喉不利之症。 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每次取药粉20g,加入葱白适量,捣烂如膏,敷风池、大椎穴上,再用药粉15g,冷水调为糊,填脐上,外用纱布、胶布固定,3~8小时去药。每日1次。 退热糊(《中华脐疗大成》) 主治:感冒高热不退。 处方:雄黄、朱砂各10g,玄明粉30g,生葱白、生姜片各适量,青皮鸭蛋清适量。 用法:先将前3味药混合研成细末,次将生葱白、生姜片捣烂绞汁和入药末拌匀,再加鸭蛋清适量调如厚糊备用。用时,将药糊适量徐敷入脐中,外以纱布盖上,再以宽布带束紧固定。每日换药1次,至病愈为度。 经期感冒方(《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主治:经期感冒。 处方:柴胡9g,当归、川芎、白芍、桂枝各6g,葱白适量。若寒凝血脉伴少腹胀痛者,加桃仁、制香附各6g。 用法:上药除葱白外,其余药物共碾成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末15g,同葱白适量共捣烂如膏状,敷于脐孔上,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胃肠型感冒。 处方:藿香3g,白芷3g,苏叶3g,陈皮1.5g,白术1.5g,厚朴5g,半夏曲1.5g,大腹皮1.5g,茯苓1.5g,生姜3片,大枣3枚,甘草1g,桔梗1g。 用法:上药共研为散,以水调敷于脐。 实表膏(《理瀹骈文》) 主治:体虚感冒,表虚自汗。 处方:羌活、防风、川芎、白芷、白术、黄芪、桂枝、白芍、甘草、柴胡、黄芩、半夏各等份。 用法:将上药研为粗末,用麻油熬,入黄丹收膏。取药膏适量,做成小饼,贴于心口上,外用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防感冒膏(《贴敷疗法》) 主治:用于治疗气虚易感冒的病人。 处方:生黄芪20g,炒白术10g,板蓝根15g,防风10g,葱白10g,香醋10g。 用法:将前4味药研细末,与葱白、香醋捣烂成膏,于流感发作期涂敷于脐周,并用麝香膏外贴,每晚1次,连续5日。 麻杏甘葱散(《民间敷灸》)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咳嗽痰白,气喘胸闷。 处方:麻黄3g,杏仁3g,甘草1g,葱白头3根。 用法:麻黄、杏仁、甘草各等份,碾成细末,加入葱白头3根,捣烂如泥,贴敷脐孔,盖上不透水的油纸或塑料薄膜,胶布固定,半日取下。每日2次,以治疗喘息。 其他 感寒无汗:水调白芥子末填脐内,以热物隔衣熨之,取汗出妙(《简便单方》)。 发散寒邪:胡椒、丁香各7粒碾碎,以葱白捣膏,和涂两手心,合掌握定,夹于大腿内侧,温覆取汗则愈(《伤寒蕴要》)。 风寒感冒:韭菜根炒热加白米酒趁热熨脐,冷则换同样同治小儿风寒感冒 风寒感昌,还可用葱白(连须),生姜,艾叶,白米酒。方法,将葱白,生姜,艾叶捣烂在锅内炒热,加白米洒趁热熨在脐上,泠则换至汗出,2一3次。 【点评】 感冒与某些传染病早期症状十分相似,临床应加以鉴别。感冒以早期治疗效果较好,辨别感冒的寒热属性以区别对待,是治疗感冒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风寒感冒方中,辛温之胡椒、丁香助散寒之力,善治风寒表起,头痛、腹痛明显者。 风热感冒方中雄黄、朱砂清热解毒,开窍定惊,玄明粉、鸭蛋清通便泻热,善治感冒过程中的高热神昏,甚则抽搐之症。贴敷后宜静卧调养,通常于用药2小时左右热度开始下降,随之神志清醒。 夹湿、夹暑感冒方中,藿香既能疏散外感之表邪,又能芳化胃肠之湿浊,尤其适宜于夏、秋季节的胃肠型感冒,或急性胃肠炎兼恶寒发热者。 体虚感冒方中,防感冒膏方用黄芪、防风,可增强机体防御功能,减轻或减少呼吸道感染症状,葱白、香醋增加膏药的扩散能力。经期感冒方加桃仁、香附,则增强活血调经、理气止痛之功,善治经期感冒、少腹冷痛之症。 “时行感冒”方中,板蓝根、连翘清热解毒,以抗流感病毒为主,故善治流行性感冒,亦可治风热感冒。敷脐后若能喝热粥一碗,则能加强药力,疗效更佳。 I导读:小儿感冒常让家长操碎了心,因其不便喂药,外治法优势就十分突出。这篇文章介绍了中药外敷、外洗、熏蒸、佩戴,以及推拿、艾灸、拔罐等各种方法,相信总有一款适合你,一起来看看吧~(编辑/盒子) 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外感疾病,由外感风邪引起。临床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等为主要症状。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体弱年幼小儿尤多罹患。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流行性感冒。 药物外治部分 方1:香豉3克,葱白头3根 用法:将香豉研末,葱白头捣烂如泥,2味混合,加入滚开水少许调和,敷贴于劳宫穴。 按语:此方实源于《肘后方》葱豉汤,系内服之方,后世改为贴敷剂,同样能疏散风寒,治疗风寒感冒,手心劳宫穴临床常作为治疗上焦疾病的辅助穴位。[《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2):14-17 ] 方2:薄荷32克,大黄、当归、赤芍、甘草各15克,炒僵蚕6克 用法:将药用麻油熬,黄丹加六一散收,贴敷胸口。 按语:本方有疏散风热、清泻内火之功,用于小儿外感风热感冒,且可通治小儿五脏蓄热。(《中药贴敷疗法》) 方3:生栀子 用法:用本品10克,研粉,过60目筛,以鸡蛋清与栀子粉调成稠糊状,做成药饼(如3个重叠硬币大小),摊于布上,敷于涌泉穴,外以绷带缠裹包扎,每日1次敷8小时左右,连用3天。感冒夹惊加敷内关穴。 按语:生栀子苦寒泄热,用于感冒发热较甚者最为适宜。[《四川中医》,1990,(10):29 ] 方4:葱白30克,生姜30克,芫荽30克,食盐6克 用法:上药捣如糊状,加白酒30毫升调匀以纱布包之,擦洗前胸、后背、手心、足心、腋窝、肘窝等处,搓涂后,令患儿安卧,保暖半小时后当出汗。 按语:本方所用诸药气味辛温,疏散风寒之力颇强,用于感冒高热,邪在卫分之证者。(《中国民间疗法》) 方5:苏叶、防风、荆芥、薄荷各10克,柴胡15克,板蓝根、菊花、桑叶各30 克,蚤休40克  用法:煎汤外洗,2~3小时1次。  按语:本方集疏风清热解毒之品,风寒、风热感冒皆可用之。[《中医杂志》, 1988,[1:19 ] 方6:防感香袋(藿香、香白芷、菊花、薄荷各10克,山柰、甘松各15克,冰片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再加入冰片研匀,装入缝制的布袋,制成“防感香袋”挂于小儿胸前,睡眠时放在枕边。  按语:佩戴防感香袋,人体亦可吸收药物之气味,避秽扶正,可预防感冒,此方系经验方。 方7:食醋(用量以房间每立方米5~10毫升计算) 用法:关闭门窗,将食醋用1~2倍清水稀释,加热熏蒸。每次1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连用3~6天。  按语:此法可用于室内空气消毒,感冒流行期间使用,可起到预防作用。(《温病学》)  方8:桂枝40克,羌活30克,柴胡20克,川芎15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5克 用法:将药物用清水2000毫升浸泡0. 5小时,武火煮沸后5分钟滤汁,滤出药液。再加2次热水,每次2000毫升,煎煮至沸腾,滤出药液。然后加水稀释成1%的浓度及 38~39℃的温度,盛放在铺好一次性塑料隔膜的适当大小的浴盆中。让患儿进入浴盆,进行全身药浴。  按语:中药煎剂熏洗治疗能较快地改善外感发热(风寒型)患儿的全身症状,与温水浴相比,能缩短完全降温时间,减少体温反复次数,降低体温反复强度、延长体温反弹时间。[《中医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1). 6-8 ] 非药物外治部分 方1:点按法 取穴:风寒型取列缺、风门、风池、太阳、合谷、百会;风热型取大椎、风池、曲池、合谷、外关、太阳、百会。  方法:患者取坐位,风寒型先点按列缺、风门;风热型先点按大椎、曲池, 然后医者左手拇指点按百会、右手示指点按双风池,用重手法;余穴辨证取穴。均点按36下,以得气为度。每日1~2次,3次为1个疗程。 按语:风门、风池均为祛风要穴,取之可疏调太阳经气,以祛风散寒解表;列缺为手太阴之络穴;合谷为手阳明原穴。取2穴以宣肺利窍解表。  方2:灸法 取穴:大椎。  方法:患儿俯卧或端坐低头,医者在其大椎穴用艾条温和灸,每次20分钟,或用隔姜灸,每次3~5壮。每日2~3次。 灸大椎 按语:大椎属于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表。大椎为针科治表证之要穴,温灸大椎有通督解表之功。近年来又证明针灸大椎具有防病保健和强壮作用,温灸大椎能提高机体抵抗力。[《江苏中医杂志》,1986,(5):33 ] 方3:拔罐法 取穴:大椎。  方法:用三棱针点刺大椎2~3下后,在大椎穴上拔罐,以溢血为度,留5~10分钟起罐。  按语:大椎穴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交会点,可通达周身之阳经,为疏风解表、温经通阳之要穴,主治一切外感疾病。现代研究证明,该穴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抑制变态反应的作用,故大椎穴针刺拔罐治疗因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的感冒有效。  方4:推拿法 方法:推攒竹50次,推坎宫50次,揉太阳30次,以拿风池为主,掐揉二扇门。 推攒竹 推坎宫 掐揉二扇门 按语:本方以解表发汗为主,前四法为四大手法,按肩井具有疏风解表、发汗之作用,配掐风池加强其发汗解表之作用。若为发汗不足,可掐揉二扇门,该法适用于风寒型感冒。(《实用小儿推拿》) 方5:疏表法 用法:以葱一握,捣烂取汁,少加麻油在内和匀,指蘸葱油,摩患儿之五心、头面、项背诸处,每处摩擦数十下,运完,以厚衣裹之,蒙其头,略疏微汗,但不可令其大汗。  按语:小儿发热,不拘风寒食饮,时疫痘疹,并宜用之。此法最能疏通腠理,宣行经络,使邪气外出,不致久羁荣卫,而又不伤正气,诚良法也。(《幼幼集成》) 拓展阅读: 健身气功五禽戏教学视频 道家八段锦教学示范【视频演示】 牙痛穴:经外奇穴,治疗各种牙痛面瘫痪,下颌关节腮腺炎 失传已久的道医音乐疗法,一曲终了,病退人安! 按时辰听古琴曲养生,妙极! 【补血】盘点补血类经典中成药 【中药补气血】中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分别吃什么?这个算是整理全了! ⊙版权声明:文章及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免责声明:本平台偏方和中医食疗、经络养生知识仅为分享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或使用,更多偏方及养生知识请关注微信xiaominjys或QQ38142804查看。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