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明:谈儒家

2017-02-10 风明 读者风明

点击上面的风与树关注本公众号



1

儒学,是大众的,集体主义。老庄,是少数人的,个人主义。同为大众的,还有墨家,比儒家更朴实、可爱。儒家是等级分明、尊卑有别,向来为统治者所喜,很适合用来愚民。墨家讲平等,即今日之民主思想。

 

2

不同于孔孟的世俗性和功利性,老庄关注的不是生存的问题,而是思考人在宇宙中的存在。老子的高远、深奥,完全是站在宇宙的高度上,庄子的空灵、审美,则是一种飞翔的自由与诗意。

 

3

个人主义者都本能地喜欢老庄而不喜儒家。我对儒家的不喜,总结起来有三点:其一,不自然;其二,太世俗;其三,消灭个性。但中庸之道是有可取之处的,所谓中庸,非中间,而乃平衡之意。

 

4

儒家讲求秩序。适度的秩序是有益的,可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但过度的秩序就会导致一个封闭的极权社会。儒家的问题恰恰在于它的秩序是过度的,而且不平等。儒家的礼,旨在协调人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本意或许是好的,但实际却发展成一种等级森严、扭曲人性、扼杀自由的体制。

 

5

孔儒以礼教改造人性,结果却扭曲了人性,弄得中国人表面一套背地一套,遍地伪君子。中国民族性的世故虚伪,即源于始。而中国人的急功近利,亦是儒家思想的注重功利性与实用性所致。总之,儒家传统就像一张大网,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笼罩了整个中国,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也影响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6

儒家伦理的君臣父子等级森严,其潜移默化的结果是,中国的家长和中国的教育骨子里都是专制思维。中国家长喜欢控制子女,不喜欢子女有独立思想。有独立思想就会不听话,而在他们看来,不听话就是不孝。他们亦不鼓励自由精神,因为自由是对他们权威的冒犯。由此不难理解有些政府为什么不喜欢知识分子。

 

7

中国的父母总是在以他们自认为好的方式爱着子女,却不知道他们所认为的好和子女所认为的好并不一样。他们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心理极严重,表面看像是为了子女的将来着想,其实根本是自私。他们费尽心思要让自己家的孩子比别人强,不过是为了攀比,为了脸上有光。他们习惯于将子女当成自己的附属物,所以有控制欲、支配欲。儒家的伦理又将这种行为变成好像是天经地义的。很多不合情理的事情,久而久之,就成了天经地义了。

 

8

儒家的孝道,是一种强制性的伦理,一种外在的秩序。这种秩序如果合乎人的天性,或许可以使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但如果过度,就会将自然的情感扭曲得不自然,乃至扼杀人的天性。所谓父为子纲,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的服从,父母对子女的支配。这种不平等乃是中国社会不平等的一个根源。正常的家人关系应该平等的,而不是一方的控制与另一方的服从。维系家庭关系的,也不应是强加的所谓孝道,而应该是出于自然的爱。父母与子女之间,更根本的应该还在于一种亲情,一种存在生命之间的爱,它应该是由内自发的,而不是由什么孝道所强加。一样东西,如果带有强制性,即便本身是好的,也会变质。

 

9

中国两千年来都是儒法结合治天下。法者,旨在奖惩,使人服从畏惧;儒术,用以愚民,使人自我奴化。此二家,一个表面柔和,一个手段强硬,但同样的等级森严、强求秩序,同样的扼制自由、摧残天性。在这种大环境下生存的中国人,心理不断受到伤害,于是慢慢变得扭曲,演化出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虚伪习性、流氓心理和奴才思维。这就是鲁迅批判的国民性。到了毛时代,又加上了一套毛式马列主义,彻底的将人不当人,而是当成牲口、机器,知识分子被改造,民族文化被摧毁,整个一场人间浩劫。好在五四的文化传承还没有灭,八十年代有了一些自由空间后又再次焕发生机,可惜未及成熟便又遭到重创。

 

10

先秦以来的人文退化,一是因为庸俗功利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主流,导致整个民族越来越远离审美、灵智的生命境界;二是因为中国人使用的是象形文字,这导致中国人在逻辑思考上的天然欠缺,又使前人的思想难以广泛流传——儒家文化则因其庸俗浅薄而相对易于传播。此外,顺便一说,因儒家在中国社会一直是主流,儒家学子便喜欢以正统自居;而以正统自居,推到极点就会以真理自居。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感谢分享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关注【读木心】,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推荐阅读:谈《文学回忆录》/风明(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