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大院活化利用:旧时堂前燕,飞入百姓家
▏乌衣巷早已物似人非,王谢旧居早已沧海桑田——乌衣巷名字和街巷仍在,但已不是刘禹锡笔下那个《乌衣巷》当年的模样。时光流转,1997年,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恢复了乌衣巷,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古居。
▏重庆也有一个谢家大院,与乌衣巷有着相似的变迁历程——昔日繁华鼎盛,商贾云集,如今时过境迁,繁华不再,却也因流年的打磨和尽心的修缮,有了另一番模样。
1
雕栏玉砌应犹在
▏谢家大院官方名称为“谢家老院子”,位于重庆市渝中区道门口太华楼二巷2号,始建于清末民初,是20世纪初重庆赫赫有名、富甲一方的谢字号绸庄老板的私人公馆。
▲谢家大院区位图
▏建筑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是典型的清末建筑风格。平面原型属于天井式四合院类型,但与巴渝地区常见的天井式四合院相比,又带有西南民族地区的“一颗印式”四合院形制的风格,方整、高大。不仅建筑形制完整,而且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综合考虑了防火、排水等防灾措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谢家大院建筑平面图
2
庭院深深深几许
▏冬日,暖黄的外墙吸引人不自觉地走近。墙上的大红灯笼给建筑凭添几许生气,但正门紧闭,两锁守门。与管理方联系后,我们得以参观这座正在修缮的建筑。伴着“吱呀”声,木门缓缓打开,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
▲大红灯笼高高挂
▲“宝树传芳”四个大字遒劲有力
▏民居一般为二进至四进不等,由住户的地位与经济实力决定。谢家大院为四进民居,足以反映主人当时的地位和经济实力。建筑群四周有围墙围合,形成较为封闭的内部院落空间。
▲入口的门楣
▲入口的八字门
▏前后院落由中部敞厅相连,敞厅中空,建筑有两层,高度近10米。我们通过窄窄的楼梯上到二层,发现二层的房间通过连廊巧妙连接。
▲高墙大院(中部敞厅)
▲窄窄的楼梯
▲二层通过连廊链接
▏黄墙、灰瓦、红柱、黑墙,浓墨重彩,富贵大气。建筑细节也异常精致,门梁和檐角镂雕,贴金线金箔,尽显昔日大家风范。
▲雕梁画柱
▲灰瓦朱檐
3
潜心画栋亦雕梁
▏为了谢家大院从历史的岁月中走来,成为今日的模样,一批又一批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者进行了默默无声、长年累月的辛勤工作。
3.1
“我在大院修文物”系列之一
▏据了解,谢家大院在2007—2008年经历过1次大修,修缮内容主要包括拆除、保护、修复三个方面。
3.2
“我在大院修文物”系列之二
▏十年之前的那次修缮,已使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下设的重庆雅凯斯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谢家大院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之后,公司又开展了《重庆市渝中区谢家大院日常维护保养工程》,维护保养工程即“针对文物的轻微损害所作的日常性、季节性的养护”。
▏项目组于2016年8月开始工作,用一个月编制完成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于10月确定施工单位,然后便开始了为期4个月的维护保养工程。
▏通过手工测量,编号摄影以及访谈、历史文献查阅等方式,项目组认为谢家大院与湖广会馆类似,主要问题为①暴晒、雨淋部位木作面漆泛白、起壳、脱落;②墙体受潮、受酸、碱腐蚀、起壳、粉化、剥落;③少部分木作、石作构件需进行加固、修复处理;④四周原有的建筑对大院造成一定损坏等。
▏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自然老化,谢家大院建成年代较为久远,部分建筑构件自然老化程度逐年加剧,木作构件产生开裂、石作构件产生风化。
▏二是自然因素,由于大量木作面漆历经风雨侵袭、白日暴晒,导致泛白、起皮脱壳,以及少部分易受潮区发霉,起脱壳现象;砌体受酸、碱腐蚀,墙体长期受到空气中腐蚀物资的腐蚀。
▏针对问题,项目组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制定针对性维护措施。
▲对比一:外墙重新刷漆啦
▲对比二:旧灯笼不见了,石墙变干净了
▲对比三:通往二楼的楼梯
▲对比四:二楼的连廊
4
恍如隔世散古香
▏解放前,谢家大院是私人宅院;解放后,房屋收归国有,分配给棉麻站。棉麻站先把原来的高屋大房用板子隔成许多小间,充当旅馆,后来又当宿舍分配给职工使用多年,2008年仍有40余户住户。根据管理方介绍,后来住户迁出,大院收归国有,再后来,又有一段时间是给两家单位用作办公场所。
▏谢家大院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渝中区人民政府2002年3月26日挂牌,确定其为渝中区文物保护单位。
▲政府挂牌
▏时过境迁,私宅大院的荣光不再,周边逐渐起高楼,建大厦,修长桥,通轻轨,但它仍在城市的变迁中,坚守一方。
▲窗外高楼平地起
▲下半城的坚守
▏谢家大院与毗邻的胡子昂旧居、明清客栈合称“重庆渝中新三景”,修缮完毕后,三者共同重现开埠初期重庆下半城的旧日繁华,演绎现世版的欢乐与悲喜,成为市民精神层面的情感依托和归宿。
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及所用图片均为"众绘山城"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申请授权。
众绘山城 ∣与你一起描绘重庆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