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话题 ▏听Klaus教授漫谈德国规划文化

是饼干吗 众绘山城 2020-02-04

克劳斯·昆兹曼

Klaus R.Kunzmann

致力于城市规划研究,

主攻新型城市、空间规划、区域重构建、规划教育等方面,

曾在多特蒙德科技大学任教授30余年,

在法国、美国、英国、中国等多地任名誉教授,

退休前一直担任欧盟让·莫内计划中欧洲空间规划的委员长,

著有《创意城市实践:欧洲和亚洲的视角》、《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更新》等书籍。


3月底,克劳斯教授在重庆市规划局应邀出席讲座,介绍“德国城市规划文化”。

▏在背景介绍中他提到,以往的交流学习中,曾多次被反复人问道是否有德国的优秀案例可借鉴。而他认为,


规划的内动力源于发展本身,本地的发展需求才是规划真正要关注的内容,城市发展环境则直接影响了规划的方向和重点。


所谓南橘北枳,水土异也。因此,这次演讲主要介绍德国城市发展环境暨德国的规划背景与文化。

克劳斯教授提取了9个特征,来概括德国独特的规划文化。




行政与规划体系

NO.1

联邦制与地方主义(regionalism)

特征


德国位于中欧,是由16个联邦州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幅员面积37万多平方公里,常住居民8000多万,是欧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

德国的行政体系有四个层级,联邦、州、区域和地方,规划体系与之相对应。

联邦政府权力相对有限,主要规划权在州和地方。联邦政府在决策中主要起组织和协调作用。

▏德国的地方发展全靠地方政府。德国各地都有较强的地方文化,并能充分影响当地的经济和政策,发展基本由地方政府自己处理,发展中的问题也不会上升到国家层面。

为避免规划分割,达成平衡性,合作是保障。地方政府的各个部门都在一个地方进行综合办公,以求在解决问题时拥有充分的交流。在此基础上,联邦政府也会鼓励区域间的项目合作。

例如,现在经济发展最强的巴伐利亚和符腾堡,他们的税收可不通过联邦,由当地政府直接分配给周边发展相对较弱的地区。 


德国区位



NO.2

地方政府本地化

特征


规划在德国的国家层面仅制定相关法律,州级拥有最强规划权利,制定规章制度、项目审批等都在该层面完成。

一旦某地区超过5万居住人口,就会设立单独的地方规划部门,并制定该地区自己的总体规划。



小结:联邦制国家特点在于权力的下放,各事务由宪法授予州,再由州全部或部分的授予地方政府,所以本土的城市规划拥有高度自治权。此外土地的私人所有制让个人对土地的处置有充分自由,因此德国的城市规划可以说是由市场在主导控制。





多中心发展模式

NO.3

多中心、组团式的均衡发展模式

特征


由于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德国目前没有向某一个地区集中发展,而是呈现多中心的均衡发展模式。但同时,几大重镇如法兰克林、柏林等的影响辐射可延伸上百平方公里。

▏发达地区的形成与发展模式和整个时代的发展背景有密切关系。如:在半世纪前的工业化大幅发展期,德国的经济重镇为西部的鲁尔区;而已步入后工业期的德国经济中心已逐步转向南部商业区。

德国城市的大都市区



NO.4

中小城镇为主要聚居区

特征


德国人口虽多,但整个德国超过百万的城市只有4个,大部分的人选择居住在中小城镇,其中有27%居住在很小的聚居区(约1万到5万人)。

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小城镇间有均衡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因此不管生活在哪里,所享受的生活品质是一样的。

▏此外,本地的政府为保持自身特色,不会轻易融入周边地区,地方经济会留在本地,解决本地居民的就业问题。

▏例如小城镇Herzogenaurach,即adidas总部,企业的总部、工厂、生产都依然在镇里运行,企业文化也扎根在这里。

▏可以说,这种本地小城镇也是如今德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 

德国Herzogenaurach小镇



小结:德国的多中心发展模式归因于地方政府拥有较强的权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相当注重地方特色保护。当然,还有如二战后德国被划分成4个军事占领区,原有的城市功能被重新洗牌,城市体系开始分散等诸多历史原因。同时德国的交通系统完整且发达,在空间上支撑了多中心发展的可能性。加上地区内的发展充分尊重了本地的发展模式,发展的潜能和可能性也得以充分挖掘。





可持续发展

NO.5

可持续发展

特征


规划会在社会福利、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上寻求平衡,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主要关注人和环境

▏人的问题体现在解决社会福利上,如外来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的可支付住房的供给。

▏同时,环境的问题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环境的实施监测有一套成熟且有效的系统。



NO.6

历史遗产保护

特征


德国城市的大量建筑毁于在二战期间,遗留下来的建筑都列人了历史遗产保护的范畴,基于对文化和历史的保护意识,这些建筑在逐步修复的过程中。



NO.7

功能混合和可步行性

特征


德国规划注重功能混合,例如城市区的更新,重在更新城市功能和老建筑。对于列为的文保单位的老建筑,只能更新建筑的内部功能。

▏另外,德国进入后工业时期后,工业发展的影响减小,环保意识逐渐提升,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成为主流,汽车保有量也逐年下降。总体规划中,以自行车为主,配合其他公共交通作为出行方式,甚至将原来的私家车使用空间逐步改造成为自行车或步行空间。

Cesky Krumlov小镇,于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小结:地区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是永远的核心话题。对历史传承的高度重视和城市内部功能的不断更新,是德国在各个发展维度上的所寻求的平衡,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全民教育与公众参与

NO.8

全民教育

特征


教育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德国教育体系是双重教育,包括高等院校的理论型教育和偏重实践的技能型教育。两种类型的教育对学生素养的培训是几乎没有差别的,专业和学位在学习过程中也是可以互通的。

理论型学院在本科阶段没有的特别要求,除建筑等收费专业外,适龄居民均可免费入学。研究生及以上的学生,只需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该方向的导师来定学校。

技能型学校的入学门槛也很低,但由于是私立学校,通常需要收取学费。不过,学校提供专业的范围广(超过250个领域),大部分专业还有工资可拿。在适龄居民中,有约50%选择在技能学校接受教育。

相对均等的学校资源、较低甚至免费的入学门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效率教育方式等种种原因,造就了德国较高的全民教育水平,这也是德国产业能够“本地化”的主要原因。


NO.9

价值导向

特征


在德国城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项目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会参与其中。

大项目如法兰克福机场建设,由政府大面积征求公众意见;小项目的开发,则通常由开发商来征求本地市民的意见。另外,各党派(如,工会)也可以直接向政府提意见。

规划在这期间,起了相当重要的协调作用。现在德国的高校里还专门开设了规划协调人(moderator)的专业,以培训出能在居民、环境保护、本地政府等等利益相关者间起到协调作用的人。  



小结:德国的本土化发展受益于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包括理论和技能),发展的本土化也致使居民对本地发展高度重视,因此公众参与显得异常重要。在德国,规划和建筑是完全分开的两个专业,规划的作用更倾向于协调和咨询。









本文为"众绘山城"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申请授权。



众绘山城 ∣与你一起描绘重庆的未来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