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0后帅哥,从江南才子到西北山僧…(令类专访01)

2017-01-24 青草令 令见


这是一场特别的采访, 特别在法师的真诚,特别在采访的未完成,而这未完成的原因又如此让人动容……


悉尼盛夏,塞北寒冬,一场跨越南北半球的专访就这样展开了。


为什么要采访他?我问自己。


也许是因为半年前赵一澄导演的一句:“兰州灵丹寺大安法师的公众号,特别值得学习,文字朴实、真诚…”


也许是因为, 我以期望看到一位鹤发童颜、得道高僧的教言的心态,打开了公众号,却看到的是一番热火朝天、别样青春……

灵丹寺建设中

“每一铲混凝土,都是铺设解脱大道的资粮”

——大安法师


也许是因为,他前日发的一篇文章,让一向很难被别人的文字打动的我,却被他的文章深深感动了(想看那篇文,文尾见哈)…


出家因缘

当年看他公众号时,我以为,这样带着一队人在条件艰苦的大西北,一砖一瓦的修建道场的,必是一位东北汉子。直到有一天读到了他写的以下文字:


冬季的雨,江南的雨。这是一幅呼吸的画,这是一曲婉约的蓝调。碎了一坛陈酿,溅起一池哀伤。冬季的雨啊,江南的雨。这是一缕朦胧的诗韵,这是一个如梦的精灵。你醉在雨中,我梦在水乡。”

我这才知道,他的故乡在江南。


那,为什么要到塞北?


他在文中的回答是:“我贪恋这江南的滋润,又不得不回到干枯,因为越是干枯的地方越是需要丝丝法雨遍洒。


这让我肃然起敬,也升起了好奇心,一个生活在江南繁嚣地,满腹才情的年轻人,为什么会出家?


这是我问他的第一个问题。

我看过很多高僧传记,提到出家因缘,多半是与母亲的离奇美梦、高人的神秘预言,或者是不可思议的天资聪慧相关……


没想到大安法师给我的答案,却只有四个字——糊里糊涂


不过,他口中的糊里糊涂,在我听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缘巧合。


事情,要从他的爷爷说起。

那是一位虔诚信佛的老居士, 他的走,是预知时至的。往生那天,他如平常一样在书房炕上盘腿一坐,拿着念珠,在得到消息的村里人的注目下,就那样自在西归了……

往生前七天,他留下遗愿:子孙中,当有出家人,为天人师。“


当时家族中其他几房的膝下,要么只有独子,要么只有女儿,唯大安法师的父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已成亲,那么泱泱大家族算下来,能成菩提种的,也惟有当年才十五六岁的他了。

 

这些年,很多人问,师父出家是看破红尘吗?

他总笑笑说,师父那时都不知什么是红尘。他莫名其妙地成为了家里唯一一个能满足爷爷意愿出家的人,而少年的他,多愁善感,向往着诗一般的生活。


“我想象中的出家,是在山间小亭里和道骨仙风的师父对弈,亭旁溪水潺潺,太美好了……“


他开始向往出家,却依然无门而入,直到有一天,做工程出身的父亲义务为庙里去修殿,恰逢一位师父返乡回庙。


父亲问:大师,我儿子想出家, 您能收留他吗?“


师父只说了一句话:“只要你敢来,我就敢收。”


从此,世上少了一位吟风弄月的青涩少年,多了一位为觉悟自他而活着的出家人。


骨肉亲情

骨肉亲情,人之伦常,在出家人心里能了断吗?”我不喜欢在采访中去问人大道理,我以为真正的道理就是在有血有肉的生活中。 出家人也是人,这最难斩断的亲情关,他们是如何破的?


“出家其实是修道的过程,并不是成道的结果,在这过程中,一定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用智慧去解决……”


从小,大安法师的母亲,总是严厉地教育他:“要听话”;上初中,寄居在亲戚家,母亲叮咛他:“要听话。” ;出家时,师父带他去辞行,母亲又殷殷相嘱:“要听话。”


 出家了,偶尔回去看一次母亲,老人家说的还是“要听话。”


“我现在去听谁的话啊,任何事还不是都要自己担吗?” 此时在西北率众建庙,独自承担着无数艰辛,再也没有人可帮忙遮风挡雨的他,不禁这样问母亲。


文化水平不高,身边也没有善知识相伴的母亲,却平静地说出了:“听谁的话?当然是听佛陀的话,什么是佛陀的话?当然是三藏十二部经,你看现在社会大众乃至学佛善信,有几个真正听佛陀的话,明白佛陀的圣意的呢?佛陀劝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我们不听;佛陀劝导我们要为成道故,修行六度,我们也不听;佛陀告诉我们无常迅速,老实念佛,我们还是不听。“


他也曾问过母亲,“儿子出家了,你想念我吗?心疼我吗?“


母亲却说出了震撼他心灵的话:“你出家了就不只是我的儿子,而是众生的儿子。当有善男信女遇到烦恼来求助于你的时候,记住,他们就是我的化身,他们就是你的父母。


答不出的问题


听到这里,我眼眶忍不住湿了。


“如果说,今生您还能为父母做一件事,您最想做的是什么?“这是我的最后一个问题。


“午餐后再聊这个问题吧。“ 师父说。


过了许久许久,我收到了师父的留言:“最后一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想好。真的不知道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这句话背后的含义,让我觉得心头沉甸甸的,或许下边这段文字,是对这含义的最好注解吧。


 

《对不起,您的儿又不能陪您过年了》

大安法师修行日记

(2017年1月21日)



进入了腊月,年儿也就越来越逼近,尤其到了下旬,年味就格外的浓厚一些。镇子的街上,都摆满了春联、年货的摊位,乡下的氛围明显比城里热闹许多。每当我经过镇子,总能让我回忆起儿时的新年。穿新衣服,放各种有趣的鞭炮,用树枝做一把简易的枪,村庄的伙伴们都聚集在一起,穿梭在农庄之间玩枪战游戏,现在人们把它称之为“真人CS”。那是一个唯一不用催促的早早休息的夜晚,可以不用叮嘱你外面寒冷,老实窝在家里的夜晚,当然还是一个磕两个头就有5块压岁钱的夜晚,也是一个永远回不去的夜晚。

  

        早上起来,法师们继续开始在院子里挂灯笼,红彤彤的一片,庄严至极。年纪小的振皓师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方,一个挨一个认真地挂着。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候挂灯笼,父亲在下方扶稳了梯子,那是院子里唯一的一盏,喜庆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新年也就到了,掰着手指算来已经有十二个新年没有帮父亲挂灯笼了。我想,今年,振皓师也不能回家过年了,他的奶奶一定很惦念孙子;振德师也不能与爸妈一起过年了,还有振坤师的家人,道幻师也一样,天下所有的出家人都一样。前两天,振博师给他奶奶打电话,振博师奶奶是一位虔诚的老居士,每年除夕夜里都会到附近的寺院去做义工,振博师就一个人溜出去玩。前两天打电话,振博师说:“奶你看,每年你都不陪我过除夕,以后,我们就再也不能一起过年了。”电话的那头哽咽了,我也是。

 



         夜里刷微博,看了一段视频,讲述的是一个家庭,家族成员都在全国各地打工,年关了,在家留守的母亲开始张罗着饺子及各种美食,期盼着家人们回家过年。在外打工的家人们虽然票务非常的紧张,条件也十分拮据,依然想尽办法奔向回家的路。我们感谢在新年之际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的边防官兵、公安干警、医护人员等。可这个世界上有一类人,他们的家人也在千呼万盼,却永远都不会再有实现的一天了;这世上有一类人,他们兴许永远不会被提起,可是我要说。


         对不起,出家人的父母,您的儿还是不能回家过年了。再也吃不到您亲手包的饺子,不能给您磕一个感恩的响头。


对不起,出家人的父母,您的儿还是不能回家过年了。他们舍弃了个人的小家,却守护着千万人的大家。


对不起,出家人的父母,您的儿还是不能回家过年了。但您要知道,儿,永远是您的骄傲。他将青春献给了佛教事业,将生命奉献了化育群生,他们是人天师表,是法门龙象。


对不起,出家人的父母,您的儿还是不能回家过年了。他们誓将生死断灭,好让我们莲池海会,永相见。


这世上,有一种分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见。有人问我:师父,新年您有什么愿望吗?我在这深夜里双手合十:慈悲伟大的佛陀,请您帮弟子,照顾好所有出家人的父母。


PS:

        乐乐:师父,过年我们回家吗?

        我摸了摸乐乐的头:孩子,这儿,就是咱的家。


山僧大安

2017年1月22日 0:46


这世上,有一种分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见。这世上,有一种报答,是把你给我的爱,传递给无量无边的人……


江南梦

塞北雪

万千生灵众

 一身炎凉轻

……



感谢本期令类访谈嘉宾大安法师,也欢迎道友们介绍更多高僧贤达做客“令见”


令类访谈缘起(戳蓝字):不求祝福、不求鼓励



一个知性女人的另类天地……

讲流利英文的中文网络写手,出版过小说的资深财经人士,每天横跨南北半球作公益的志工……

不太爱钱,却爱收打赏,赏钱捐公益,以善养善……



喜欢探讨智慧、佛学与人生的亲

扫码加小编

带你进入“令类佛学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