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数说那个人:他照亮了我们

2017-12-29 青年力 新民参考

 


作者:张隽铭,青年力网专栏作家


从那个被“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来气,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一片散沙任人欺凌的时代,到一个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时代,有一个人不得不被历史所铭记——他为改天换地而来,为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而来,为全世界劳苦大众的解放而来!



作为让中华民族的命运完成浴火重生的伟大领航者,他的功绩自然无需过多总结。当革命年华渐行渐远,今天,青年一代的我们,应该如何更加历史地、具体地提炼属于他,属于他缔造的那个时代的伟大精神财富?



他,从小立志,奋发图强——


七岁就书“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以咏志。


未及弱冠便参加革命新军,在硝烟炮火中锻炼。



就读湖南一师期间身体力行为“体育全能王”,冬季冰冷的湘江水,却是他“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舞台。



投身革命之后,他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即便在革命胜利后,他仍然要以最豪迈的语句激励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他,求知若渴,知行合一——


从小接受系统的私塾教育,饱读国学诗书,但又坚定形成了辩证批判意识,这使得他对民族文化既具备必要自信、又建构了正确的扬弃观念。



北大红楼管理中外图书的日子,是他的壮怀激烈的蜕变期,这段真正博采人类文明之众长的经历,成为促成他投身新文化运动的锐利武器。




从井冈山到乌蒙山,从六盘山到太行山,二十余年上万里的南征北战,他都将各类优秀中外文史与思想名著带在身边,指挥千百大小战役的闲暇时间,几乎都用来品读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资治通鉴》更是被他一生通读多达十七遍,为实践所用。


饱读诗书并不是他的治学终端;他毕生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五四时期运营油印小报到一辈子走遍神州大江南北调研各地民情,《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论持久战》在人类阶级斗争史上闪耀着最明亮的光辉;更有《实践论》凝练地总结了他高超的人生经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更可贵的是,他的强大还体现在个人心胸的虚怀若谷。


陕甘宁边区劳动妇女伍家婆姨因基层现实矛盾而一时丧气诅咒了他,可他愿意不但为她做主、免除一切刑罚和征役,还特地指示边区政府更加关照她的生活困难,并由此更加坚定了大抓生产力和精兵简政的决心。



即便是曾屠杀一些革命志士的资产阶级政客,在历史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都能被他不计前嫌统战过来,加以改造,为新中国的建设共话大计!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毕生理想“天下为公”在他这里得到了最为全面的落实。


晚年的他,不愿意接受“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的荣耀之冕,只是谦逊地请求“保留一个Teacher的称呼就可以了”……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此开阔的胸怀,怎可能做不到令天下同志朋友归心?



强大了个人,于是他开始在右倾投降主义者被清除出党之后,着手为中国革命描摹焕然一新的面貌,开始强大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具执行力的组织。



他以巨大的勇气,在白色恐怖中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论断,亲手举起秋收起义的大旗,建立了第一支人民军队,并通过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从此“党指挥枪”,划清了新民主主义战士与旧军阀、旧革命党人的根本界限,端正了中国革命的航向。


他一路风雨兼程,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跌宕起伏,始终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前行。无论是反“围剿”还是长征,他都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担当,与左倾冒进主义斗争,使得弱小的工农武装力量能够在敌强我弱、生死攸关之时生存下来、壮大起来。



在陕北的窑洞里,他又以深入的研究和睿智的目光最终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宝塔山上的宝塔真正成为了中国革命的灯塔,照耀着神州、感召着全世界无产阶级。


西柏坡,是他“进京赶考”之前最后一道熔铸工序的伟大熔炉,在这里他深入思考了中国历朝历代的兴衰周期律,并确立了“让人民真正起来监督政府”的立党、执政目标。



即便在缔造新中国的任务完成后,他仍然在设计社会主义经济改造时,为防止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复辟,继续从严治党,并树立了张思德、雷锋、时传祥、王进喜这一个个时代楷模作为人民的榜样,只为让无产阶级人民最终形成自己掌握命运的文化自觉而努力……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他知人善任,确立了“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但是,专搞政治,不懂技术,不懂业务,也不行”的德才兼备选人用人方针,并继续照亮中国共产党在他身后的政治实践。


“我们共产党有枪也有人,将来就可以有天下。”正如这句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不经意间的预言,其实,当以他为代表的那一代革命者强了自己的身心、强了组织的活力,“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就自然可期了,改变了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更是水到渠成。



从中华民国首都南京三十万军民同胞惨遭日寇屠杀的国殇,到“御敌于国门之外”于朝鲜三千里江山上顶住美国为首的十余国“联合国军”虎狼之师,只用了短短16年,中华民族的战斗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全民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那个时代最可贵的品格,并成为助力中华民族真正崛起的力量之源!



强一个民族,首先强其文化自信。他笔下熠熠生辉的“老三篇”其中之一便是《愚公移山》,直接重读中华传统智慧以激励炎黄子孙的自信力,不必刻意求助外来文化;一首壮阔的《沁园春·雪》,激励全国人民以青云之志。

  


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从当年作为《新青年》的一名普通读者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他,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之后为这个民族着想的核心着力点又同样回到了青年问题。


于是他把建设新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视青年为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终归是你们的!”



而几代新中国青年也正是在他的思想指导下,前赴后继,自强不息地战斗在中华大地、战斗在寰宇五洲,用青春谱写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篇章,大庆油田、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北京奥运、国产航母、北斗系统……每一篇章都灿烂辉煌!


    

如今,中华民族早已走进“四个全面”并深入参与全球治理的伟大新时代,新时代青年当以他的毕生奋斗作为榜样,薪火相传这个民族最为可贵的品质,不要忘了这个照亮了我们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