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预言了中日之战,还预言了美国大选——一个23岁的青年为何如此远见卓识?

2018-03-17 王立华 新民参考

  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外条件。

  神奇的预言判断能力,需要做扎实的功课啊!

  毛泽东曾说,人如果能得大本之悟,就可以通达天地,百事可知,明贯过去现在未来,洞悉三界现象。

  而从他当时的表现来看,已开始具有上述特征,应是渐得大本了。在给朋友的信中,有一部分是讲天下大事,他不但清楚了解世界各国动态,还对一些重大事件发出预言。转眼间已过百年,当时讲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已经成为过去,那些预言都可以验证了。

  毛泽东最关注中日关系,预言20年内必有一战。

  他给好友萧子升写信说:近日来,朝野可以让人动色相告的事,是沙俄与日本达成第四次“日俄协约”。在此约中,他们除相互尊重在中国满蒙的权利外,还有俄国让给日本从长春到哈尔滨的铁路及松花江航行权,日本助俄国以枪械弹药等战争物资。但这只是可公布的内容,还有一些重要条款是密不示人的,中国驻日公使有急报回国,《大公报》登了相关内容。

  当时,报刊还传出日本大隈内阁将要改组的消息,国内许多人抱有幻想,期望他下台后日本对华政策会有所改善。而毛泽东却透彻地分析说[1]:

  “然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

  一年前,大隈重信内阁曾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现在它发生危机或许要下台了,日本能否改变对中国的政策?毛泽东很清醒,日本无论什么人上台,对中国的灭亡瓜分政策不会变。再三思考后得出一个结论:日本是我国最危险的敌人!

  他悲愤地感叹,一个纵横万里的大国,却屈膝于小小的日本三岛[2];我们号称有4万万人口,却为3000万人做奴!现在满蒙已成日本囊中之物,他们的战马很快就踏到中原了,况且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也被日本继承,山东已经丢掉了,开济路已被攫去,日本人事实上已进入河南。因此,他极为忧虑地警告[3]:

  “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侪[4]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励以待日本。”

  毛泽东认为,20年内中日非一战不能图存。而国人目前是什么状态呢?却好像仍然在沉睡,没有警惕这个野心勃勃的东邻。中国要想不亡国灭种,只有对日本磨砺以待准备战争。现在我们的内情日本尽知,他们甚至比我们自己知道的还清楚,而对于日本我们却很少有人知情。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大家要警觉起来,共同关注研究日本的动向!

  发出预言日期:1916年7月25日。

  全民族抗战开始日期:1937年7月7日。

  预言开战时间20年内,真实历史差18天不到21年。

  他不但准确预言了这场战争,后来还直接促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以持久的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与日寇进行了殊死抗争,最后赢得了伟大胜利,使中华民族走向新生。

  再看他的另一个预言,关于当时正在进行的世界大战。

  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三个年头,也是战争的关键一年。这年上半年,交战的协约国和同盟国双方,组织了一系列重大战役,协约国开始掌握战略主动权。毛泽东的判断是[5]:

  “据经济家从经济上观察,战事不能再延一年。”

  当时欧洲战场无大战争行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态势?依据经济学家的观察分析,各交战国已精疲力竭,经济上极端困难,这场战争无力再延续下去了。尽管表面上看,德国和奥匈帝国还未完全失败,同盟国的声威还在,协约国耸动葡萄牙和希腊参战也未见动静,但毛泽东预言这场战争不会拖过一年。

  真实历史:这场1914年开始的大战,到1918年11月结束,比毛泽东预言的结束时间拖延了一年。

  或因一个重大变故他没料到,人类历史从1917年进入一个新时代,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本是协约国的沙俄帝国,相继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列宁领导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宣布退出这场帝国主义战争;而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却从隔岸观火到直接参战,这都给战争带来了巨大变数。

  但是,毛泽东从经济支持能力判断战争,有扎实可信的依据和基础,也使他能够眼光独到,把握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

  数年后,1941年10月日本政坛变化,近卫内阁下台,主张北进苏联的东条英机上台,国民党驻美大使胡适、蒋介石、包括美国和苏联等国,都判断日本即将北进,但毛泽东却作出截然相反的判断。他分析日军海军的油料数字,断定日军不但要南下,而且刻不容缓。因为一个庞大国家机器的运行轨迹,不是哪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橡胶和石油等战略物资都在东南亚,日军北进拿不到这些物资,想不南下也要南下。毛泽东的战略判断很快得到证实。

  他一生出国次数极有限,但因具有科学的思想方法,使他产生了莫名其妙的预知。

  对当时的美国总统大选,毛泽东也做了精准预言。

  1916年,美国总统候选人共3个:一是现任总统威尔逊,一是最高法院陪审法官休斯,还有一个是曾任过总统的罗斯福。毛泽东判断说[6]:

  “此次非威即许[7],政策既不变,则威不妨连任。”

  为何有这样的判断?他分析认为,休斯主张对外和平中立,这与威尔逊基本相同;而罗斯福是雄杰之才,人们对他有所忌顾,而他也自知不能胜,已宣告让与休斯。美国不愿加入欧战,又在从事扩张兵备,说明参战舆论尚未成熟。所以这次总统选举结果,要么是威尔逊,要么是休斯,如果国家政策不变,则威尔逊不妨继续当下去。

  这个判断是合乎逻辑的,既然休斯没有新的国策,还换总统干什么?选举结果很快就出来了,现任美国总统威尔逊以微弱优势赢得连任。但毛泽东也有没说准的,对罗斯福寄于的极大希望落空了。

  毛泽东对罗斯福非常推崇。因为几年前他与党内对手竞争时,由共和党内部分裂出一个进步党,使民主党候选人威尔逊坐收渔人之利。在一次竞选演说时,他被怨家对手行刺击中,子弹进入胸腔血流肠溃,却依然从容演说完毕才去医治,有谁不叹其英勇壮烈!他还不到60岁,正值春秋盛年,英雄豪迈之气未衰,其用武之地应在未来。毛泽东预言说[8]:

  “愚意此刻非彼用武之时,欧洲非彼用武之地。彼之时,乃十年以后;其地,则太平洋耳。日美战争之说,传之已久。十年之后,中国兴会稽[9]之师,彼则仗同袍之义,吾攻其陆,彼攻其海。”

  在毛泽东看来,罗斯福在竞选中让与休斯,是因目前还不到他的用武之时,而欧洲也不是他的用武之地。他的用武之时在10年后,用武之地在太平洋,早就传说日美要有一战,10年后需要罗斯福这样的雄杰。届时中国兴会稽征伐之师,美国则仗同袍盟友之义,中国攻日本的陆地,美国攻日本的海域,一起收服日本三岛后,东西两大共和国亲和接近,欢快地以经济货物互通,这也是造福千载的大业。罗斯福现在主动退让,大概也是出于这种长远考虑吧!

  但毛泽东没料到,两年后罗斯福辞世了。而奇妙的是预言并未变成泡影。事实上,他所推测的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实现了。

  1916年7月,毛泽东说10年后爆发太平洋战争,由罗斯福领导美国与日本作战;而美国正式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成为事实是1941年12月,比毛泽东预言的时间迟到15年。

  此时,一代雄杰罗斯福去世了,时任美国总统竟然还是罗斯福,也许是老罗斯福壮志未酬、阴魂不散,让他的侄子与中国一起打败日本,实现了毛泽东当年的预言。与预言不同的是,最后只有美国军队占领了日本。

  这种判断和把握能力,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一个仅23岁的青年学子,为何如此远见卓识?天赋神奇还是另有缘由?在毛泽东那封信的最后,似乎给了我们另一个客观的探秘抓手:长沙有七八家不受扰乱的报纸,他对《大公报》《湖南公报》《时报》等报特点一一评价,那一定是认真研读后的体会。

  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外条件。

  神奇的预言判断能力,需要做扎实的功课啊!

  [1]《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51-53页。

  [2]日本三岛:清末民初时,国人对日本的别称。指当时日本的本部领土: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常常和“英伦三岛”相提并论。后来随着北海道的开发,日本就不再是3岛而是4岛了,这个别称最终也变得很少被提及。

  [3]《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

  [4]吾侪[wú chái]:我辈,我们这类人。

  [5]《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6]《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7]威,威尔逊;许士,休斯,当时译为许士。

  [8]《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9]会稽[kuài jī]:山名,在浙江省绍兴县东南,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计功,故名。

  摘自王立华老师的新年力作《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本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来源:红色快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