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减”后,教育更公平了吗

EdwithU为友 EdwithU为友 2023-10-25



为友社群讨论 Vol. 001: 关于 “双减”,你怎么看?


“双减”政策出台的一个多月后,话题度依旧高涨。从政策的初衷,实施力度到影响,每一个方面都引发了大家的讨论和深思。
本周,我们整理了为友社群内对于“双减”政策的数条讨论,精选了其中15条有价值的观点,期望把讨论中迸发出的火花与大家分享。






“双减”政策试图推进的 “公平”并不是指教育结果上的公平,而是教育access的公平。因为教育行业的资本化,因材施教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因“财”施教,家境更殷实的孩子获取了太多的教育资源,加剧贫富差距、降低social mobility。“双减”政策可以视为体制内对于这一现象的某种对抗,当然效果如何不好说,但是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初衷并无谬误。


同意以上观点。“双减”的初衷或许也不仅仅为了所谓的教育公平吧,或许也有缓解社会矛盾、提高生育率等目的。该政策是否能保证教育access的公平,最终的实质效果到底是促进了教育公平还是会导致更多的不公平,很难说。



教育公平是相对的。在个人及周边的环境基础上能跨越现状就很好了。这应该是一个缓解生育率低,解决宏观社会矛盾的举措,所以之后可能还会有别的动作。


“双减”根本无法解决内卷。那些害怕孩子去职高的家庭也不会因为“双减”就停止鸡娃或者停止焦虑。比如本来可以上便宜些的大班课的,现在上不了了,同学家长可能会请老师/家庭上门一对一。



补课的刚需依然存在,但是获得的难度和门槛加大。所以“双减”可能只能在一般中产请不起一对一家教的这个阶层起作用。


分享一个解读双减政策的新视角:

Human Capital 指的是人通过为自己投资从而提升自己的lifetime earnings。通过教育来提升Human Capital 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随着教育等级的提升以及国家发展程度的提升,从社会的角度而言,通过教育提升的Human Capital是逐渐减少的。因此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通过其他方式提升Human Capital,这其中就包括职业教育。从这个角度看,也许中国发展的足够快了所以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对教育的投资没有之前那么“值”了。



当然了,因为没法去机构补习了,孩子待在家里的时间变长了,会有人选择辞职,回归家庭在家鸡娃,如此可能女性回归家庭的更多了。三胎率变相提高了,对国家也算是喜闻乐见吧。


前段时间也看到有人开玩笑说要禁止老师给自己的孩子补课。从这个角度来说,因为家长无法通过花钱请专业老师补课,也没有渠道找到一对一辅导的话,就只能自己上。那文化资本的传承,阶层再生产可能会更严重。



“双减”整体来说对于教育公平的影响可能不是主要的。它积极意义在于或许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应试教育上的内卷无效投入,给素质教育一些空间。


回应关于Human Capital的那一点。跟父母这代人靠高考改命比起来,咱们这代人在教育上的投资确实没那么值了。就像现在非洲国家的一些学生会来中国学医,学成回国可以马上开一个自己的诊所,那他们的教育投资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社会来说都很“值”。

因为骑扫把比骑板凳帅多了,而且遇到自己打不过还可以伪装成扫地工。

比如重点高中可以“开后门”进,这个和“双减”不“双减”没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政策方向是逐渐均衡化学校,让重点学校不再存在,那特权自然也就减少了发挥的空间,这才是教育公平的关键。



只有等学校均衡化有了明显进展,以及公办学校能提供差异化教育,才算是真正的“双减”。


我赞同在教育上要做到限制资本化,限制学区房等。但我认为要做到公平的access,应反其道。通过家长自己承担学费,对民办和培训机构收税,甚至留学收税等方法。把这部分收入去补贴落后的地区。



出路多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公立义务教育适合的学生和走国际教育道路的学生自然就有很多的不同。可能国际教育的学生确实会更自信一点,有沟通和思辨能力的会多一些。应试教育的孩子在处理知识能力上也许就更强一些。选择少了可以培养技术性人才,选择多了你在各处要花费的资源和钱力更多。


至少在人数比较多的像我们国家,有统一的选拔标准和向上的空间已经是很公平的了。人多就避免不了卷的可能,毕竟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有些人不卷可能只是因为没有这个资源和心态。


以上讨论均来自为友社群。也欢迎你给我们留言,聊聊你对于“双减”政策的看法。


若对EdwithU为友感兴趣,请添加EdwithU创始人勤勤企微,留言“为友”。



若想直接成为EdwithU为友会员,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