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教育科技公司做用户体验,是一种怎样的经历?

EdwithU为友 EdwithU为友 2023-10-25


今年7月到9月,在上千位参与者的陪伴下,为友“教育科技职业的N种可能”系列“线上会友厅”火热开展。听到嘉宾高质量的分享、看到大家积极的反馈,我们决定把这八场“线上会友厅”的干货内容以文字形式整理出来,供大家回顾及收藏。


今天,我们想和大家分享“用户体验”的相关话题,带来这场分享的是美国教育科技公司Curriculum Associates资深交互设计师Anna和资深用户体验设计师Claire。这场直播不仅有干货,还有嘉宾关于教育的个人观点分享,希望获得完整直播回放的小伙伴,记得在文末查看回放领取方式哦


或许你对“用户体验”这个概念还有些陌生,不要担心,先看看这篇分享的大纲。读完这篇文章,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Anna
Curriculum Associates 资深交互设计师
纽约大学教育技术硕士
让教育产品更加accessible

Claire Wang
Curriculum Associates 资深用户体验设计师
纽约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双硕士
用数据驱动产品,用设计赋能教育



主持人:User Experience(用户体验)日常的工作流是怎样的呢?一个设计从最初的框架到正式产品会经历怎样的迭代过程?

Anna:其实我的职位叫做 Interactive Designer (交互设计师),我还不是真正的那个 UX designer。虽然我们的流程比较相似,但侧重点有一些不同。在我的理解中,纯做 UX重点就是放在用户的需求、习惯行为等上面。举个例子如果要做一个点餐的APP,纯UX就需要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以及用户调研,去研究用户心理,思考怎么样让他们去喜欢这一款产品,以及如何让他们对这款产品上瘾。

在教育行业则不同,虽然我们也用一些 UX 的方法专注用户的体验,但是教育行业有它的特殊性。比如数学产品设计时,我们确实要把学生(用户群体)的体验以及他们的需求放在非常前面,但同时我们也很侧重产品的质量。我们有很多资深的教师以及数学的专家,会写一些高质量的课程,然后再交给我们“第三方”去做成一个互动的课程等。

所以我觉得在这个点上跟传统的 UX 有一些不相似。我们并不是作为设计师直接去跟学生互动来了解他们需要什么,而是由这种课程的设计专家先去设计教学内容,然后交给我们设计师来做。前面多了一步。

接下来的流程就比较像传统的一个 UX 了。设计师设计完之后,我们会交给开发团队去把这个产品真正做出来。当然中间也有用户测试等流程,我们会邀请一些用户来测试我们的早期产品,来看我们设计时的想法和假设是不是能够被印证。然后在开发团队把这个产品做出来之后,我们就可以放在市场上售卖,给学校以及给学生们使用。
以上就是我现在在这个组以及我做的职位的一个大概流程。

主持人:那我们在请用户来做测试的时候,大概会从哪些方面来做测试呢?

Anna: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像我们做教育产品,教学的内容其实是由专家和资深老师来定的,所以并不是我们设计团队测试的重点。但像“用户打开这个产品,他们知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会不会有用户界面上的东西,让他们觉得无法理解?”这些问题则是我们会主要测试的。

不过我们也是连带着测试教学内容的。因为有时候教学内容是没有问题,但是交给我们设计团队去把它设计成一个互动产品时,教学质量这一块可能会丢失,所以我们也会下学生到底有没有通过我们的产品学到东西。我们在他们使用完后会问他一些关于教学内容本身的问题,来看他们到底有没有理解。

Claire:我可以在Anna讲的基础上补充一点。一个产品,它从最初的产生到最后的成型,甚至是更新迭代,不是一个设计团队或者产品团队就能够完成的,整个流程其实涉及到特别多的跨团队的合作。

一开始的产品定义,大部分时候是由公司的领导层经过调研确定的。接下来把这个任务分到每个团队,团队也要去做调研。调研包括竞品的研究、行业先进概念等。这些调研都会被用到接下来的设计思考中。总而言之,设计一开始是比较开放性的,大家可能都会贡献一些想法

然后就需要去测试我们的想法。一开始的测试也是比较开放式的,我们可能会找一些潜在的用户去做访谈。比如说我们有一个考试电子化的想法,那我们就需要找教师去谈、邀请学生去做这样的测试。如果是可行的,那再去完成考试电子化的设计。可能两三周就要迭代一次,逐渐把这个想法完善。接着我们拿给用户一个比较成型的产品再进行测试,看他们在使用的过程当中是否流畅,是否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测试完再交给工程师把产品做出来

由于教育产品的特殊性,在测试的时候我们要分成两块看,一块是我们的设计本身是不是合理?比如说小朋友们能不能找得到需要用的按键?又比如说他们在做这个考试题目的时候,如果这个按键太大,影响他们专心看题目,那也不行。

另一方面就是效可信度的考量,这个跟设计不是特别相关,是跟这个考试电子化的科目测试的可信度有关。我们要保证这些电子化的考试跟纸笔考试的效度和信度是一致的,甚至是更加促进了学生去学习。这个是有一套非常科学的测量体系的,那这就会涉及到一些专家团队的介入


主持人:不同类型的UX有什么异同呢?

Anna:这个问题其实刚才也大概提到过,我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真正的 UX 设计师可能一开始就是从用户需求出发来设计一些东西。而我们的第一步可能是从教学内容设计开始,然后再做一些符合用户需求的互动等来满足教学内容。这和传统的UX是有差别的。所以我自己认为UX根据产品以及所在行业的不同,工作流程其实不太一样

在公司的内部也会有不同。比如说我在第一个组是偏教学产品设计,他们有自己的流程。我现在在的组是无障碍的产品设计,英文叫做 Accessability ,又有另外一套流程。如果你仔细去看每个人做的事情,根据不同的职位、你在的组、公司所处的行业,UX 的流程虽然相似,但是会有蛮大区别的。

Claire:我可以补充一下不同类型的 UX 的相似之处。UX 是 User Experience的简称。有的时候我们把用户体验设计和界面设计分开来讲,但是有的时候也分得不是特别的清晰。所以在产品从一个概念最初的形成到最后成型的过程中,这两个部分是设计师都要接触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可能不同行业的用户体验设计都会涉及到一些相同的过程。

比如一开始寻找灵感时,都需要找一些其他设计方案去借鉴;又比如在思考一个比较大型的设计时,你需要考虑到整个架构,就会需要着手去画一些想法并把它做成线框图。接着,你可能会跟产品经理、架构师合作,把它做成保真度高一些的原型,然后拿它去做测试,最后和工程师合作把产品做出来。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流程。

我们现在每一个行业其实都可以数字化转型,而只要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基本都会涉及用户体验的问题。而不同行业中,用户的具体体验是不一样的,比如金融需要买或卖“一键搞定”,而医疗则是需要方便找到合适的医生、便捷查看报告……用户体验这个岗位跟不同行业结合时,差异可能就在这里,所以设计师一定要了解所在行业的知识。随着各种行业的发展,用户体验可以呈现出非常多样的样貌,甚至的未来VR、AR这些科技发展愈发成熟后,我们可能会要设计一些现在根本就无法想到的体验。


主持人:UX的工作效果是如何被评估的呢?

Claire: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们也常常在讨论设计的工作到底怎么去评估。我认为设计最终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所以要看这个问题解决的好不好。所以很多公司会用到一些quantity(量化) 和 quality(质化) 的方式去评估一个产品是不是成功。
数据来衡量的话,就比如一个网站的点击率是多少?有多少用户停留在了某个页面?有多少用户一走到哪个页面就关掉了?这些全都可以用来去评估你的设计是怎么样,是不是符合我们想要达到的商业目的。

当然也有一些调查的方式。比如我们可以定期地发调查问卷,甚至是请用户来做一对一的访谈,让他们来评价他们的使用体验。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更深刻的见解,同时也可以抓到一些痛点。

另外如果说设计者是在公司里面比较高的位置,或者说他是在做设计这个系统的话,评价还会包括这个设计是否使他与公司其他团队的合作过程更加顺畅?这些都是评价一个设计团队是不是做的成功的一个标准。当然产品成功与否,不完全是设计这一方应该承担的,但设计在当中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Anna:我就稍微补充一下,因为我之前那个团队是做数学产品开发的,怎么衡量我们工作的效果,其实是一个困境。这跟一个点餐的 App 不一样,你的产品是直接卖给学校的,学生自己其实是没有特别大的决定权,所以我们很难得到直接的用户反馈,因为他们就只能用这些产品,没有太多选择。

所以像我们这样做课程设计的团队,可能会用一些相对不直接的指标。比如说我们设计开发 100 堂这种游戏化的课程,我们可以和去年相比,看今年的学生的完课率是多少。如果今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没有完成这个课程,可能就说明产品设计是比较失败的。也可以用另外一些指标,比如说你发现打开课程之后大多数的学生就不停的点下一页,根本就没有在那个产品上停留很多时间,那这也说明这个设计可能比较失败。


主持人:Anna在自己的介绍里提到希望“让教育产品更加accessible”,那下面就请Anna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关于无障碍设计的思考吧~

Anna:首先我在这方面也还是一个新手,今年刚刚参加了这个团队。但是我想先普及一下这个概念,因为可能有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包括在美国这边,大家总是说我们的产品每周每时每刻都 accessible,但其实他们说的并不是accessible,而是available 。这就反映了一个误解。

Accessibility 即无障碍设计,正规的定义是指我们开发产品应用网站,残疾人也能够同样的使用。这里说的一些障碍,包括视觉上的障碍、听觉上的障碍、肢体上的障碍、认知能力的障碍和神经损伤的障碍等。

我们总是觉得这是非常小部分的用户, 100 个人里面可能只有一个。我之前也是这种想法,所以没有关注这个领域,但是看了很多数据才知道,不是这样的。像我国的残疾人口总人数大概是在 8000 万左右。其中,城镇人口是 2000 万,农村人口大概是 6000 万,占了75%。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农村残疾人口其实是最困难和最弱势的群体。

美国对残疾的定义不太一样,由美国的定义,美国大概有 13% 的人口是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也就是大概 7 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是符合残疾的定义。联合国有一些数据是统计出来是全世界大概有 1/ 6 的人是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所以做无障碍设计这一块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我们现在的生活与电子设备息息相关,如果我们不推进无障碍产品的设计,其实会让这个人群处于一个越来越弱势的地位——因为他们无法像其他人一样获取以及使用信息。

除了让大家都有平等的权利使用电子设备以及网站外,无障碍产品设计也可以带来很多商业上的价值。因为残疾人群体是非常大的,如果你的产品能够提供无障碍的设计,你马上就能比你的竞争对手多了这么大一群用户。另外,现在也越来越多国家立法做出相关规定。像美国就越来越要求政府网站、社会机构网站和教育产品包含无障碍产品的设计。如果你不包含,用户、政府都可以起诉你。

所以我觉得无障碍设计也是一个趋势。特别是在教育的行业,我们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是未来,我们肯定希望不管是否有身体残疾,他们都有平等的学习权利。(小编:想听Anna分享更多和无障碍设计相关的想法和经历吗?记得在文末查看完成回放领取方式哦!)


主持人:Claire提到希望“用数据驱动产品,用设计赋能教育”,那对于教育产品而言,重要的数据是什么?Claire认为应该如何通过UX让教育产品更数据驱动呢?

Claire: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我们有海量的数据,我们需要思考怎么用它去更好地帮助我们的用户,在教育领域也是这样。所以我可能会先思考在教育产品方面有什么数据是我们可以抓取并利用的,关于这些数据我可以做一点分享。

第一块就是学生在线学习时的一些使用数据,比如说他们的上线时间、完成的时长、测试的正确率、学习策略、知识体系和框架等。

第二块是教师看到了学生的这些数据以后,他是怎样进行教学上的查漏补缺的?哪些学习资源可以精准地被教师找到并快速地使用到学生的身上?

第三块是针对一些 school leader ,比如说学区的领导。他们可以看单个学生的、小组的、班级的、年级的数据,甚至是学区的数据。我们也许可以用现有的数据建立一个模型,预测学生未来在某个重大考试的当中有多大几率能够达标

总的来说,现在教育可以非常精细化了,而不是只能通过教师经验判断。教师的经验固然非常重要,但其实我们可以用数据来帮助教师更好地做决策。我觉得这是一个未来发展的趋势。那 UX 设计怎么让教育产品更加的数据驱动呢?我们在设计面向学生的产品同时,还会做一套面向教师的数据可视化产品来帮助教师决策。

我这里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个我之前设计的一个面向教师的报告。学生经常会做测验、完成作业,而所有的相关数据都会汇总到系统里面。

老师可以通过这个报告看到整个班级的大致情况。比如说在英语这门课里面,语言有多少人达标,阅读有多少人,写作有多少人。同时也可以看到这三个科目的一个细致情况。

(版权所有:Amplify Education)

然后下面这部分是每个学生的情况。这些学生根据他们需要加强的科目被自动分成了不同的组。教师就不用再自己额外花时间去统计、分类,而是直接根据这个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版权所有:Amplify Education)


现在美国学校都在采用这样一个系统,特别是学校里的决策者,比如校长或者是年级主任,他们是需要大量地去看这些数据,精细化的做一些调整。

(小编:还有更多用数据辅助教学的案例分享,可以在回放里查看哦~)


两位嘉宾的分享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从UX工作流程到用数据驱动教育,希望你在嘉宾分享中有所启发。同时,我们还要再次感谢在直播分享中参与“共创板”撰写的小伙伴:崔文辰(Leo),陈羽琳,何昊!(以上为共创者在“共创板”中的签名,以首字母排序)

在分享的最后,两位嘉宾也对观众的提问进行了逐一解答,如果这里也有你感兴趣的问题,欢迎在回放中寻找答案!

“企业中如果做定性类(qualitative)的UX评估的话,通常样本量(sample size)会选择多大?如何挑选样本/被试?”

“UX职位在公司里面是属于主观能动性比较大职位吗?相对比编程人员(收到任务去开发),UX 会需要不断提供新产品思路,去推动这个产品进程吗?”

“UX工作当中会有多少要自己写coding/做visualization/画产品图的部分呢?”

(以上为直播参与海报,参与方式相关信息已不适用;与回放为同一链接)


“线上会友厅”系列直播回放是为友会员的专属福利。为友会员或报名参加了本场直播的小伙伴可以直接扫描上方海报中的二维码进入回放链接,再次回顾精彩分享。


错过直播报名且希望获取回放的小伙伴,扫描上方海报中的二维码,即可参与超低价拼团。以9.9元/人的价格领取价值99元的完整回放!为了不错过“拼团成功”的消息提醒,记得关注「为友EdwithU服务号」哦!

(进入服务号点击“关注”吧!)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对「用户体验」的思考呀,我们也将持续推送精华内容整理,期待你的持续关注!



若对EdwithU为友感兴趣,请添加EdwithU创始人勤勤企微,留言“为友”。



若想直接成为EdwithU为友会员,免费解锁全部回放,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