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位美国总统接受过的教育,我们应该如何审视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EdwithU为友 EdwithU为友 2023-10-25

小编按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W·艾略特曾提出:“夏令营活动,是美国为教育界做出的最大贡献”。营地教育,这一在美国已有160年历史、在英国会被纳入大学申请加分项、在芬兰被高度认可的教育形态,在中国才刚刚兴起,褒贬不一。

本期小编请到我们的会员Ariel Tong,她曾在某雅思机构担任青少年主管,深感中西营地教育差距之大,遂辞职自己创办Education Fun Club。旨在通过营地教育、又不仅限于营地教育的方式,探索她心目中有别于照搬西方的营地教育模式。不拘于世俗,她曾选择辞职环游世界,绕赤道一周,在尼泊尔徒步、印度学习瑜伽、欧洲登山,通过“玩儿”来探索孩子被教育的契机,以及生命茂盛生长、与自然的合一,是她当下关心的核心命题。



“18年暑假,我带一批中国孩子到美国和当地孩子参加营地,收获的吐槽让我记忆深刻。”

谈及那个由三十六个国内中产阶级家庭孩子组成的夏令营团经历,Ariel现在还是会无奈地笑出声。那时候Ariel经常会收到家长的轰炸,起因只是类似于孩子因为吃不惯芝士,而跟家长吐槽“老师给他们吃臭的东西”;在皮划艇活动中,美国统领孩子早已奔跑进水中,中国孩子却一直抱怨湖水太冷,迟迟不愿下水;孩子还会因为外表孤立同伴,说出“你脸上的痘痘好可怕”这样的话。

(Ariel 和孩子们在美国夏令营)


“那次夏令营,我看到美国营地教育的不同形态:孩子在没有父母陪伴的环境里,如何思考独立、尊重、相互协作和坚毅等命题。营地内会采取大孩带小孩的混龄分组模式,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帮助与被帮助的感受。还采取了以家庭分组的模式,让孩子们通过承担家庭中不同角色的职责,体会不同角色当中的家庭责任。而美国套营地教育的理念,在中国落地,会和中国家长的传统思想相违背。

营地教育在中国的开展,首批受众为国内教育理念较为先进、关注孩子素质发展、家庭条件优越的中产家庭。然而在国内照搬西方的营地形态,经常会遭到家长“这样太危险”“浪费时间”的批判。

(Ariel和美国营地的老师)

2013年随着研学游学的兴起,营地教育在国内也开始了小范围地出现。2016年之后,营地教育在国内掀起一波小高潮,大批玩家入局,可算营地教育的元年。和美国长达160年发展历史相比,中国营地教育发展历史短暂。然而尽管这一形态在国外广受好评,在中国,不管是机构还是参与的家长,似乎都活得非常拧巴,国内对营地教育的评价褒贬不一,营地教育也一直没能形成井喷式爆发。

营地教育作为一种依赖孩子自主思考的教育方式,将孩子们从日常线性平淡的生活中抽出来。他们需要一个能暂时脱离家庭的环境,将集中思考一些他们日常很少严肃思考的命题。所有问题没有答案,孩子们却在一步步深入实践、体验、碰撞和思考中,建立面对未知世界的认知价值体系。

国内外营地教育的差距给Ariel带来极大冲击,她开始筹办自己理想中的营地教育。这一切并不容易。国内的应试教育普遍在强调知识输入和输出,很多孩子在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独立能力上比其他国家的同龄孩子差很多。这些能力需要孩子在常规课堂之外,和他人的日常交往中获得,而营地教育给孩子提供了这样的天然环境。


“老师啊,可不可以多拍些我孩子的照片?我很担心她适应不了营地的生活。”

“我的孩子今天吃饭怎么样?有没有积极参与活动?”

类似这样来自家长的担心和疑问,Ariel在营期内每天都会收到无数条。在一期丽江徒步营中,一对父母把小孩送来后,直接在营地附近找酒店住下。他们生怕孩子适应不了营地生活,做好了随时接孩子回家的准备。但Ariel知道,家长所担心和焦虑的这一切,多半都不会发生。孩子的适应能力与接受能力在开放且包容的营地领域中往往超出家长们的想象。

(孩子们在恩施清江古河床徒步)


(6岁的孩子在丽江古鼓攀岩营)

随着国内80、90后家长群体的增长,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观念也有所改变,对营地教育这种新型教育体制也抱有更积极的态度。很多家长把孩子送进营地时,是期望孩子能在营期磨练意志品格,变得更加独立,但或多或少还是会担心,这就使家长处于一个既想放手,但却又做不到完全放手的状态。面对家长这样的心态,Ariel深知想要在中国做营地教育,需要准确地把握中国家长和孩子的独特需求,设计一套自己的体系。

美国营地协会ACA曾经对参加过营地的孩子和家庭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0%的家长认为孩子在活动中增强了自信;63%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通过参加营地接触了新活动;69%的家长反映,孩子会和营地认识的朋友一直保持联系。

而对于中国的家长,接触活动、认识朋友只占他们期望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还是期望自己孩子能通过参与活动,接触到平时课堂内学习不到的知识。营地教育中的“教育”二字,可能是中国家长更看重的因此,除了常规的营地活动外,Ariel也会在营期内设计相应主题的思辨课程。在一次营地活动中,Ariel选择了“梦想”作为主题,要求孩子们在来营地前,先寻找到自己的榜样,并思考自己为什么想要成为他/她。营期内,孩子们会和同伴一起讨论这些人身上都有怎样的特质,自己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拥有这些特质。这样的课堂,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也更好地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专长。

(自然营中的木工课)


(野外生存营中的团队溯溪)


除此之外,对于如何将中国的营地教育本土化,Ariel也做了一些文化融合的尝试。在今年举办的冬令营里,Ariel专门开设了中国春节主题的营地课程。孩子们在营地期间学习剪窗花、写春联、做糍粑,还一起采、购置办年货等等。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营地教育,是教育本土化的一个有趣尝试。在优绩主义盛行的时代,传统文化在马不停蹄地消失。营地教育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不失为对正式教育的有效反哺。


“于是,我就辞职啦!”说起辞职这个决定时,Ariel显得十分淡然。

作为某雅思教培机构的青少年主管,她帮机构从一个校区拓展到了五个,事业正属于上升期。但是Ariel并没有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所做的工作,也常因自己对家长和孩子所说的话无法兑现而感到迷茫。于是她选择辞职,去做一件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环球旅行

(拍摄于摩洛哥 舍夫沙万)


十个月里,她从成都出发,绕赤道一圈,足迹踏过了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从印度的瑜伽训练营、尼泊尔的徒步营,马来西亚诗巴丹潜水营,到法国的滑雪营、冲浪营,还有非洲的野生动植物保护...Ariel把自己完全打开,接受了很多新事物,不断解锁人生新技能。在这个过程中,Ariel逐渐意识到,不要提前给事物下定义,不要让偏见左右自己的喜好。Experience is everything, 在更多尝试之后,用当下的感受去思考、树立对于新事物的想法,再反观内心,判断自己是否感兴趣。Ariel发现,很多中国孩子缺失这样“会玩”和“自我发现与自我探索”的能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这个字在Ariel看来尤为重要,这也成为Ariel创立Education Fun Club的初衷。



(旅途中的Ariel)


中国孩子在学习新事物前,往往缺少了非常关键的一环,即和该事物建立起“玩”的关系。孩子在学习之前,并没能和事物建立起关联,在对事物缺少认知和感受的时候进行学习,往往会非常被动。这一被动在家长看来,就是孩子不热爱所学知识,学习被动,容易半途而废。而营地教育孩子提供了一个玩和学同时进行的开放场所,是一个同时具有娱乐属性教育属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顺应自己的天性和好奇心,抱着开放心态接触所有的新事物,学习起来自然更有效。

Ariel的徒步营中,曾有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走路都走不大稳的六岁孩子。然而在第一天徒步中,他背着包和大部队走了四五个小时,将近十公里的距离,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徒步过程中,老师引导孩子们与身边的大自然互动、产生关系,比如让孩子爬爬路上的大石头,观察观察树林里的小动物,把徒步转化成乐趣本身。而这样的乐趣也让孩子爱上徒步,自然而然地坚持下来了。

(Ariel和孩子们在徒步营中)

Ariel希望,营地教育带给孩子更多的是快乐,是内心的充盈,就像环球旅行带给她的感受一样。她希望把这种感受变成能量,传递给每一个来到营地的孩子们。

营地教育真的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改变吗?Ariel对于这件她所坚持的事情也没有答案。但她知道,孩子们在营地中去探索、发现、挑战和体验的经历会成为他们面对未来的勇气,就像她那份背上背包选择去环游世界的勇气一样。


若对EdwithU为友感兴趣,请添加EdwithU创始人勤勤企微,留言“为友”。



若想直接成为EdwithU为友会员,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