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工作不久遇上行业整个垮掉 —— 如何度过职业转折期?

EdwithU为友 2023-10-25

Editor's Note

本篇转自为友社群会员Letty。


希望你能在Letty的分享中获得更多对教育行业思考的同时,也能找到一丝情感共鸣。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来地女士 Author Letty来地

教育行业今天又占据头条了。三家巨头关闭K-9学科业务,在我身边,工作0年-15年的人,都在面临被HR约谈、降薪、转岗、失业。

现实荒诞到我需要记录下来。

本文前半段是微观纪实,后半段是自己对如何度过职业转折期的一些思考。

【安静】
工区越来越安静。如果不环顾四周,很难想象周围坐了80多个人。

没有人在敲键盘,没有人在开会,没有平日里的白噪音让人保持专注。

于是你不自觉地和路过的每个同事对视,琢磨他脸上的表情;不自觉地注意到前排电脑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新微信消息。

(嘀咚)我也收到几条微信。

“你听说了么?K-9业务要全部砍掉了。” 


“这个时候出去找工作,被贴上教育行业的标签,是要被歧视的。” 


“准备好降薪吧。” 


“我今天打开电脑,发现我的HR被裁了。”


“xxx想找你聊聊,你先别跟别人说,考虑看看。


这几天,你永远找不到电话间和会议室,因为里面的人一坐就是大半天。

我深吸一口气,知道屏幕上的原型图都实现不了了。

这种夭折的感觉已经不陌生了。但这一次是屠城的味道。

【惊慌】

为了软着陆,变化触及每个人的时间点和方式不同。

但当我最终必须面对它的那一刻,我很惊慌。好像有一只电动牙刷在脑子里搅来搅去,嗡嗡作响。我的身体微微发汗,每一个毛孔都聚精会神地帮大脑检查生存状况。

 “怎么会这样?我到底在做什么?不会吧?” “如果裁员了,我该怎么办?”

接下来的几天,我试图继续讨论方案、阅读报告,用“有意义的事情”来让自己保持积极有效,但最终,我又不得不斩断侥幸,直面现实。

你热爱的行业消失了,你的工作不需要你了,是很沮丧的感受。

更让人难熬的,是失去你赖以生存的确定感。

你日复一日登陆的工作账号,今天0点时显示,“账号不存在”。

我们把这类事件俗称“职业转折期”,也叫失业。

【丧】
我给了自己1-3个工作日来处理情绪。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想法不断变化,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我模棱两可、非常痛苦。上午觉得「嗯,我一定会继续做教育」,下午开始摇摆「我的职业生涯不止于教育行业。」

说真的,刚得到消息的时候我像失恋了一样难过。又想哭又想骂人。

如果不允许自己为损失而愤怒悲伤,我们注定要在未来不断地重新体验这些感受。

情绪过去之后,我又觉得裁员也是个机会。游戏规则已经变了,我需要一个新的职业策略。眼前马上做什么工作,并不是最重要的。

当生活的方向和意义被捏碎,留给我一个真空 —— 孕育出生命中他时他刻我无法体验的思考空间。:)

【乐观并行动】

在这个职业转折期,我觉得做这三件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是有重要意义的:

1. 定义自己最终看重的职业回报
2. 定义自己的内核和优势
3. 留时间给自己收集信息、创造选择、做充分比较

一、 定义自己最终看重的职业回报

人人都有这个底层预期:成功的职业能够让我获得丰厚的回报,但是我们有想过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回报吗?

人除了作为经济个体,为自己和家人提供生活保障之外,还有健康、关系、意义感和成长的需求。在不同个体间,这些需求的排序可以天差地别。所以首先,我要对自己最看重的回报进行排序。

哈佛医学院心理学家George Vaillant定义职业满足感来自以下7个因素:

财富/地位/影响力/友谊/成长/兴趣/生活平衡

假想35岁的我(精力已经不如以前,可能有家庭和孩子),我按重要顺序选出3个我最看重的要素,把他们写在便利贴上。

写下来很重要,让我获得自己的“锚”。

当我排除不掉时就反过来想,我最无法忍受失去什么。其他的要素能满足当然更好,但是它们对带给我的幸福效用没那么高。

接着我把这三个因素具像化:结合我所经历过和听说过的职场生活,去想象自己是会处在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和角色。当然,我没有那么多样本,这里可以借助一些理论作为思考工具。

耶鲁大学教授Amy Wrzesniewski做了一项关于工作取向的研究,定义出三种职业状态。    

① 把工作当成工作,动力就是工资,最期待的是周末、假期、退休。    
② 把工作看成职业,动力是金钱和提升,工作就像竞赛,是关于如何跑的更快变得更强。声望和权利,荣誉和成就很重要。    
③ 把工作看成使命/兴趣,动机是工作本身,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自己的激情和一种特权。最期待的就是更多的工作。 

PS/我并不认为这三种状态有高低之分,只要是你自主的选择。

PS/我们可能在这几种状态中转换,关键是大多数时候,你希望处于什么状态中。

在我下一次选赛道、选offer的时候,我会优先只考虑对我最重要的三个回报,不因其他因素犹豫,不受短期一两千块工资差距的干扰。

消除一切幻觉。做能给自己最多满足感的工作,你干它,你不累,它虐你,你不苦。

不刻意去想的话,我也很容易忽略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因为噪音太多了,我时刻被灌输外界希望我去追求的东西。

记得上哈佛商学院的课,教授们都会期望你要追求“改变世界”的目标。校友聚会上,没创过业,好像脸上都没光。可是,如果那确实不是我最关心的,有必要就只是因为为了达到他人的期待而去追求某种高度吗?真实的兴趣和目标,不需要鞭策自己去努力。所获得的满足感是实在的,在过程里的。

记得一个很厉害的投资人说的,在未来社会,终身教育应该帮助人解决两件事,我特别同意:
1)如何成为自己 —— 看见自己,理解自己,而不是活成其他人眼里和世俗标准眼里的自己。have to 和 desire to 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状态。
2)如何和社会达成共赢 —— 人离社会太远就会很自我。他的独特性得以保持,但他的能量、能力会衰减。如果离社会太近,他的安全感得以保持,独特性又被消磨。教育应该在培养一个人独特性的同时,也告诉人们,该如何不要活成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要把这个社会当成是可以利用的工具。

一个人人花在职业上的时间和心血太多了,关注自己真正想要的职业回报,这可能是早晚要面对的功课。

二、 定义自己的内核和优势

职业生涯就是关于发挥一个人的优势,不断打胜仗的过程。说的极端一点,我知道到了一定阶段,任何不在展示和放大我优势的工作内容,都在加速使我变得平庸。

如何认知自己的优势有很多职业测试,比如MBTI、Via Character,但我觉得纯粹是自己做测试然后脑补出来的东西,只能做参考,不够客观。对优势的分析要来自做人做事过程中外界的反馈。我的做法是,

问我的老板和同事,在过去的工作中,他们会用什么词形容我?我会希望得到凝练的形容词,或者某种独特的行为和能力 - 他们需要做什么事情时,会第一个想到我。(比如所有人都会提到我的反思能力很强)

不是所有人当下都具有反馈和抽象的能力。问了10个人,可能只有5个人给的反馈是有效的。找到这些反馈中共性的部分,形成3个价值标签。然后牢牢地记住它们,让自己的优势在自己心目中清晰、生根发芽、不断生长。

在最终选工作的时候,我会check这个环境是否能让我充分继续发展、甚至无限放大自己的优势。做有优势的事情才更容易幸福。在有优势的地方重复会使我越来越强,通过时间拉开足够的差距。

一张纸的厚度是0.1mm,对折20次之后,可以厚达104米

三、 留时间给自己收集信息、创造选择、做充分比较

记不记得在上一篇《创造式动力结构》里说的,要用「从目标出发思考现实」的方式去应对问题,才能看到更多可能性。我不希望因为恐惧,就低价甩卖自己做选择的权力,抓住我第一个看到的。

“主动选”和“被安排”或许可以到达相同的终点,却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我也懊悔过为什么没有预判政策的严厉,但审时度势、伺机而动的意识,现在交学费还不迟。在这之前,有资源和信息差堵一把做火箭的幸运儿,本来也不是我。

所以我根据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安排了连续的周末让自己先去放松心情,然后收集信息、体验、比较。去做短平快的实验,去找不同的人聊天。


在非一线城市做一个小而美的教育供应者是怎样的?

选择什么事业、选择是否结婚/和谁结婚,这都是要投入十年、几十年的重要决定,在我的价值观里,这些决定就不是靠逻辑和语言分析的,更靠直觉,靠一段时间内稳定的内心直觉。如何成为一个“标准成功女性”,可能有清晰的逻辑。但是「最适合我存在的人生」,不是靠逻辑推理出来,是靠我自己开辟出来的。就算我去模仿xxx的ROI超高的人生计划,这个计划也正在快速过时。

我还没想好是否转行。但是不管去哪里,我知道职业终归是要脚踏实地做一件事,心无旁骛地吃很多屎。我没有办法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又拥有完美的简历。

对我现在的人生来说,值得牢牢抓住的,只有我的愿景,我的内核和优势,剩下的交给时间,不设边界。

【尾声 - 抱紧教育人】

“现在出去找工作,如果说自己是干教育的,是要被嫌弃的”。现实点说,这是真的。

但教育仍然是一个可以生存得很好的刚需行业,只是赚钱很辛苦。从事教育确实需要一些情怀。从事教育也更适合那些寻求多层次回报的人,比如你会知道到哪里给自己的孩子选最好的教育资源。

但是有价值的事情,你没办法一直否定它的价值。

可能只是你没有关注到,但是新冠疫情让全球4亿儿童的教育受到影响,有2500万儿童不能再回学校上课 (from联合国2021年的全球教育报告)。虽然直播录播课还不够好,但它会继续迭代、进化。

我始终相信未来会有更贴近学习本质、更丰富多元的教育产品出现,能够将优质教育资源进行规模化的普及。

这就是我看到的未来。不论有多少未知数,我每天醒来,都看到这样的未来。

写完这篇文章,让我自己更有信心和耐心。也希望对刚工作不久,遇到这样行业动荡的教育从业者有一点启发,欢迎关注公众号加我微信交流。

若对EdwithU为友感兴趣,请添加EdwithU创始人勤勤企微,留言“为友”。



欢迎关注为友服务号,了解最新活动日程,参与线上线下精彩活动。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