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中传研究生学长的超详细经验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2016-12-01 名校新传考研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我曾怀疑我  走在沙漠中

从不结果  无论种什么果

才张开翅膀  风却变沉默

习惯伤痛  能不能算收获

庆幸的是我  一直没回头

终于发现  真的是有绿洲

每把汗流了  生命变得厚重

走出沮丧才看见  新宇宇宙

                                                   ——《海阔天空》


今天,桔子姐给大家介绍一个中传研究生学长的超详细备考经验~~



去年5月初,我正式投入考研。


整个考研初试期间(13年)时间大致分配:


5、6月:专业课教材精读一遍。(一半的课没去上,一半的课在下面看专业课书)


7—8月:留校复习,整理专业课笔记;做英语真题。(热!一天两个冷水澡)


9—10月:整理完专业课笔记(历时3个半月,全部手写,A4纸),专业课背完第一遍;英语近15年真题做完第一遍;政治做《肖秀荣1000题》。


11月:专业课狂背阶段(背到天昏地暗!);英语近10年真题做完第二遍;政治背风中劲草。


12月:专业课笔记默写一遍,查漏补缺,了解热点;英语真题近5年真题做完第三遍;政治背押题卷。


各科目时间分配:专业课占70%,英语20%,政治10%,因为是跨专业考,所以在专业课复习上投入了更多精力。


报班


政治和英语报了全程班(比较坑爹),现在想想,报班对我而言,意义不大,比不上自己复习。当然,请根据自己情况选择是否报班。


报班并不一定所有的课都得去上,英语我只去上了一周暑期强化班,政治暑期听了两天哲学,11月的时候上了冲刺班。不要觉得说没去听,就浪费钱,比如像近代史这种,和另外几个小伙伴听了半小时,实在听不下去了,初中学了、高中学了,大学还上了课,北大人大的老师来讲,也比不上自己看书。


至于专业课,我可不报起那班,费用承受不起。而且,专业课这种主要是靠自学,不懂可以请教老师和学长学姐,但不能依赖他人!


租房


从确定跨考中传后,就决定租房,因为我有一个自己的生物钟,租房可以休息得更好,从而保证学习效率。


5、6月份的时候,在一个老师那租房,但住的人杂七杂八,有做生意的、情侣、学生,加之有厨房,每天中午都有人做饭,而我中午需要午睡。so租了两个月后,果断另外找房。


7月份的时候,搬离了原来的住所。找到了一个新的房间,老师人很好,住的基本都是考研的,大家素质普遍比较高,所以之后就一直没换过。9月份,我们学院要搬到老校区,我没有搬,觉得老校区太吵闹了,不适合复习。


租房小贴士:1、最好是2、3个考研的朋友合租一套房,相对安静,可以互相照顾;2、租房前了解清楚,住的都有什么人,房间的基本情况,别太匆忙做决定,不然像我最初那样就划不来。3、是否租房,依据个人,如果不太自觉,或自控力不太好,租房可能不是好的选择。


信息搜集


考研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场信息战,这也就是为什么本校的人考本校会有优势,信息更灵通。在考研中,尤其应留意所报考院校的信息。具体注意:


一、报考院校的研究生招生网站信息,招生简章、大纲、参考书目等一般发布于此;


二、考研论坛:论坛中一般会有经验帖或其它资料;


三、学长学姐资源:如果有本校考上的,主动联系;也可通过论坛、群等途径,找到自己所考专业方向的学长学姐,更有针对性地咨询。


时间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制定计划,并且严格执行,适当变通,会更充分地利用好时间。本人是一个时间强迫症,一、一般会提前计划;二、喜欢把每天的档期排得满满的,哈哈。借鉴了一个朋友的方法,拿本子画表格,基本以一个表格包含一周每天各个时间段的任务,对当天完成的任务,每晚用红笔打钩。


一、政治        


使用资料:

1、肖秀荣1000题

 2、大纲解析(俗称红宝书)

3、风中劲草冲刺背诵核心考点

4、肖秀荣预测卷8套、4套,任汝芬预测卷4套

5、20天20题


(一)做题


政治从9月份开始,用两个月的时间把《肖秀荣1000题》认真做了一遍,对大纲会有一个基本把握。1000题我总共做了3遍,第二遍并不是像第一遍一样把所有的题目又重新做一遍,而是做第一遍的时候,用红笔标记没把握的和做错了的题目,第二遍的时候,遮住答案,把红笔标注的题目重做一遍。第三遍把第二遍仍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当然不是背答案,一定要真正弄懂。


(二)背记


11月底的时候开始背风中劲草,我背得比较晚,不少人可能那时都背了几遍了。但个人并不认为政治就是死背,很多选择题其实很灵活,需要分析,背了N遍,不理解,同样做不对。政治的背,不能过分死记,一些问题,知道要点即可,主要可用于做选择题。


(三)预测卷


12月做预测卷,主要是肖四(最后预测卷四套)、任四。肖四、任四的选择题至少过3遍,因为可能考试的时候会出现相同的题目。政治后面50分题目,肖四、任四基本能压中几道。我借鉴了朋友的方法:用A4纸总结,一张A4纸总结一道题型,把A4纸折叠分成四块,如:总结近代史纲要这道题,综合看肖四中的四道有关近代史的题,看材料和问题后,主要看每一道题的答案,把答案的要点(关键词)写在A4纸上,四道题的要点分别写在A4纸的四处。到时可以背自己提炼出的要点即可。以此类推,政治的问答题以这种方式应对,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


二、英语      


使用资料:


1、1998—2013年的真题

2、《考研真相》

3、《红宝书考研英语十年真题》

4、《新东方考研作文》(王江涛编)《文都考研作文》(何凯文编)


为什么要学英语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本人看过的经验帖,基本都是介绍英语方法、题型应对,当然后面我也会提到。但是,如果我们学了十多年的英语,每次都是为了高考、为了四六级,为了考研,却没有更高的认识,这种完全应试的学习目的,实在值得反思!因而,在此,先说明这个问题。


如果十年前,你问我,为什么学英语?我不知道为什么,不得不学。

如果七年前,你问我,为什么学英语?我会说,为了考高中。

如果四年前,你问我,为什么学英语?我会说,为了高考。

如果三年前,你问我,为什么学英语?我会说,为了四六级。

如果现在,你问我,为什么学英语?我会说,是为了接触更多的人,并且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可能大部分人直至到考研前依旧重复着一个老套的学英语的目的。这不能不说是语言教学的一个悲哀。当然,高考、四六级会迫使我们去学,但如果仅仅停留于为了过级这样的认识,很难有更大的动力去学好语言。


英语是一门工具,很多资讯首先是通过英语进行传播,翻译一方面存在时效差,同时或多或少与原意有差异。对于读研的朋友而言,更需要阅读国外的文献,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这都需要借助英语。因此,我们考研,以及这么多年的学习,不应仅仅是为了某个考试,这不是根本目的,学习英语会帮助我们了解更多人的想法,拓展思路,增长见识,最终得以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想法去学习语言,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抱怨,而是有更强烈的决心去学好,因为,这不仅仅关乎一场考试。


(一)真题


对考研英语复习而言,最好的资料就是真题。本人做了从98年至13年的真题,个人认为:2000年后的真题都有做的必要,之前的偏简单。


真题做一遍肯定是不够的,至于做多少次比较合适,也很难说,有人做了上10遍,有人做了7、8遍。并不在于次数的多少,而是每做一遍,就要有新的认识。比做题更重要的是总结,即每道题对在哪,错在哪,自己为什么会错,都需要分析。


对于真题,我是这么使用的,1998—2003的真题,做了一遍;2004—2008年真题,做了两遍;2009—2010年真题,做了三遍。因为,越是最近的真题,越有价值,近10年的真题值得反复做。9月前,做了00—08年的真题,从9月开始,每周六模测一次,以两周为一个循环,一周做近5年的,之后一周做之前的真题(模测了大概12次)。


(二)词汇


在自习室最常见的就是考研词汇书,很多同学是通过词汇书记忆。但本人一直对词汇书不感冒,不管是神马红宝书还是其它,以前买过单词书,基本翻过几页后就再也没看过,看到单词书,就昏昏欲睡。其实大家可以想想,我们以前是怎么学汉语的,学汉字的时候,都是从课文中学习,如果一开始,就让我们拿着新华字典去背,会出现什么情况。


当然,有同学用单词书记忆效果很好,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可能不一定适合用单词书背,我就属于后者,需要具体的文本记单词,结合真题记单词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考研词汇有几个特点:1、重复率比较高,有一部分高频词;2、熟词僻意;3、需要结合语境判断。因此,总结真题中的单词是十分必要的。


对真题中的词汇(阅读、翻译、完型、新题型),我是这么总结的,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词进行了分类,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注,分为:



(1) 基础词:掌握不牢的词,可能看到会觉得似曾相识,但不一定马上能说出意思。

(2) 陌生词:完全不知道意思,生词。

(3) 核心词:高频词、一词多义、熟词僻意

(4) 短语、固定搭配



在真题中,写出这些词的中文意思。背的时候,结合语境,先阅读单词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记忆单词的具体涵义。同时,用A4纸检测记忆,具体方法为:一张A4纸总结一年真题的词汇,如:将05年中总结出的单词写在A4纸上,然后过几天后,写出单词的中文意思,写不出的或写错的用红笔标注出来,然后反复记忆。以此,攻克词汇。本人对99—13年真题中的词汇都用A4纸进行了整理,效果不错,做最后几年真题时,生词量很少。


(三)题型


(1)完型:


完型虐我千百遍!虽然有一年只错了两个,但此后一般都要错7、8个,到最后习惯了错一半。当然,绝对不要放弃这道题,实在不行,就前十个选B,后十个选C,总会得些分。不过14年完型比较简单,所以做得还比较好。


策略:注意固定搭配,辨别近义词,熟记几个总是为正确答案的词,如however。把所有选项中的正确答案填入文中,多读几遍,培养语感。


(2)阅读:


得阅读者得考研英语。一方面,阅读占的分最大;另一方面,阅读能力的提高,对翻译、写作同样有帮助。阅读中,本人遇到过几个问题:1、文章读不懂,答案选不对,如主旨题和作者态度题;2、文章读懂了,答案仍选不对。其实并未真正读懂,或者理解了文章大意,但个别句子并未真正读懂,而选项又需要理解你不懂的这句话,这样就难免做错。3、纠结选项,往往是二选一,经常选错,进入了命题人设置的陷阱。


策略:


1、词汇突破,无论是通过真题,还是词汇书,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析选错和没把握的选项,A、B、C、D答案选项往往能对应到原文,应站在命题人的角度思考各选项的设置,A为什么对,B、C、D错在哪,必须一个个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命题人牵着鼻子走而陷入误区。


3、归纳题型,找出自己易错的题型,如作者态度题,词汇题等,找到解决方法,比如,作者态度题,可以通过注意文中情态动词以及一些形容词的感情色彩判断。


4、勿追求做题数量,而是每做一篇,应真正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每一道题的考察点,一步步提高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新题型:


新题型从05年才出现,分为几种类型:排序题、填段或句、选标题(都给出了选项)。


策略:


1、排序题,主要考察逻辑能力。若给出首句,先读首句,判断主旨;若未给出首句,先读选项,通过排除法(如关联词等),可选出首句。之后,根据段落间的逻辑选择。在做几年真题的排序题中,发现选项中往往有两个具有关联,比如B、F两选项,两段话是相连的,这样可以帮助选择。


2、填段或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圈出关联词,帮助判断。


3、选标题。只考过一年,比较简单,读懂一段话的主旨即可选择。


(4)翻译


一开始做翻译,颇为伤不起,有些句子结构太复杂,读不懂,或一些单词需要根据语境翻,还是有一定难度。但翻译练习是提高英语水平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策略:借鉴了朋友的方法,每天只翻译一句话(来源真题翻译题,15—20分钟),效果非常好!远远胜过一次做一篇翻译题(译5句)。具体操作:先自己翻译,划分句子结构,标出难以译出的地方,然后看参考译文,理清句子结构,清楚本句话得分的关键点,一一弄懂。每天译一句,坚持两个月,就会见成效。


(5)作文


作文分为小作文和大作文,小作文主要是考察应用文写作,一般写建议信、感谢信等。大作文为看图作文,需对图画进行描述,然后再阐述。


1、小作文,熟悉各类书信体的格式,主要是首句、尾句,中间部分内容大致知道写什么即可,注意关联词使用。


2、大作文,个人还是建议准备模板,当然,如果对英语写作能信手拈来,可以不准备;但如感到写作困难,或基本都是自己写口水话这种,最好准备。模板可参照一些考研作文书,选择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句子,然后整合。


(四)以一篇真题阅读为突破


认真做一篇考研阅读真题,胜过做N篇神马150篇。那么该如何认真利用好真题中的每篇阅读呢,做一篇真题阅读,其实可以突破其它题型。做完一篇阅读后:


(1)突破阅读:参看答案,但先不看解析,而是自己思考做错了和没把握的(做的时候标注出来),实在不明白的也做好标记。然后再参考答案解析,弄懂每一个选项对在哪,错在哪。后期可以总结自己易错的题型,然后专门针对这种题型练习,如作者态度题,做阅读的时候只做有关作者态度的这道题,以此突破薄弱环节。


(2)突破新题型:着重分析一篇阅读的结构,包括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可用红笔圈出关联词、过渡词,新题型中的排序题主要考察逻辑判断能力,通过分析阅读文章中的结构,有助于提高逻辑思考能力。


(3)突破翻译:除了真题中的那一篇翻译文章,同样可以以真题中的句子练习翻译,主要是真题阅读中的长难句。


(4)突破完型:站在一个命题人的角度,拿一篇阅读真题,如果你是命题人,选20个单词选填,你会选哪20个。从出题人角度出发,用红笔标选出20个词(如连词、介词等),然后再阅读文章,重点看这20个词在语境中是如何运用的。


(5)突破作文:一篇文章中总有几句写的比较出彩,可用来作为作文中的句子,作文最重要的是积累,肚子里要有货,最好是能把这些句子背下来。


(五)时间分配


考试做题顺序及时间安排:

阅读:14:00—15:10

翻译:15:10—15:30

新题型:15:30—15:50

作文:15:50—16:40

完型:16:40—16:55(留几分钟检查)

以上为个人做题的顺序,仅供参考,请根据自己情况安排。


三、专业课        


我考的是中传新闻学专业新闻业务方向。从确定跨考的那一刻,就对自己说,“专业课上一定要下苦工!”整个专业课复习,不敢有丝毫松懈。


在此,会详细介绍复习中的经验、教训,主要针对中传新闻学专业的复习,对考国新、广电新、新闻传播专硕的朋友同样有帮助,复习教材和内容很多一样;对报考国内其它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朋友,应该也会有所帮助,因为中传新闻学涉及的内容很多,希望于你们有启迪。


(一)基本介绍


专业


最开始确定专业的时候,就有查新闻学专业各学校的排名,了解到的是新闻学专业前三的学校为人大、中传、复旦。


中传新闻学专业包括5个方向,分别是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网络新闻及新媒体、报刊理论与实践。这5个方向的初试题一样,复试题不同。每年招生人数大概为30,今年新闻学这5个方向的招生人数为31,新闻业务招的人相对多些,当然报考的人也多。11月研究生考试报名时,就需填写自己的具体报考方向,个人是在去年5月初就确定考新闻业务。


建议:依据个人兴趣和以后发展选择。


考纲


广院一般每年9月会发布研究生各专业考试大纲。但去年风云变幻,7月25日广院提前发布了新闻传播类专业考试大纲,也就是提前了一个半月发布大纲,原因是考纲大变!对比一下13年和14年新闻学专业的就知道差别:


13年:

专业课一(新闻学基础):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

专业课二(文史要览):文学、历史知识考查及政论文写作


14年:

专业课一(新闻传播史论):新闻史、新闻理论、新媒体概论、广播电视史论(史和理论)、传播学概论

专业课二(新闻实务):一、新闻实务基础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80分),新闻写作(消息写作和评论写作,70分)


对比一下,就可看出,之前的一门专业课完全废除(考了近20年),说废除就废除,话说本人学中文的,这门专业课实际是有优势的,也没辙。


新考纲增加了传播学、新媒体、广电的内容,更为注重新闻写作,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未来考试的一个趋向,就是题目会更加灵活,不仅仅是背记。其实,人大、清华新闻学类考研,几年前就分为新闻传播史论和新闻实务两部分。因而,广院的这次变动,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是对考生的未来负责!能更好地检测出考生是否适合走上新闻这条路。


去年考纲变化的第二天,我知道了信息,一开始不相信,因为之前问了学长,得到的回答是近几年不会变。谁又料得到?这也必然使得部分考生弃考或转考其它学校,对二战的,优势不再明显。因而,这既是一个挑战,但把握好了更是机遇!


特别提醒: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如考纲调整这种。有朋友的朋友考中传新闻,但9月的时候才知道大纲变了,信息这么滞后,伤不起。


资料


1、  专业课教材;

2、  学长学姐的资料;

3、  网上购买的辅导书;

4、  核心期刊:《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资料)、《新闻记者》、《现代传播》;

5、报纸:《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


教材


几年前,广院就不指定教材了,参考教材基本是根据学长学姐推荐的。5月的时候,也是从经验帖上看到了推荐书目,在网上购买;7月考纲变化后,又根据推荐,购买了一些教材。考前看过的专业课教材大概15本左右,除去几本作用不大的,以下为个人推荐:


新闻史:


《中国新闻史》(哈艳秋著)

《外国新闻史》(李磊著)


新闻理论:


《新闻理论》(雷跃捷著)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著)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著,复试时读过,五星级推荐,个人认为初试时就可看)


新闻业务:


《新闻采访》(梁一高著)

《新闻写作》(刘明华著)
《新闻编辑》(谭明华著)

《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王振业著)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李岩著)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宫承波著)


传播学: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著)


其它:


《新闻时评十讲》(曹林著,现中国青年报评论部主任)

《新闻传播学笔记与考研真题详解》(中国石化出版社)

《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新华出版社)


(二)科目复习


5、6月通读教材,对专业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专业课的所有内容,我都进行了笔记的整理,全手写,A4纸,大概用了几百张。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整理笔记可以帮助自己理清脉络,对后期的背记作用很大,个人建议:手写,有助于练习排版和书写。


专业课一:新闻传播史论


1、新闻史:


以中国新闻史为主,考试中中新史所占的比重更大。


(1)中新史:以时间为线索,可根据考纲整理笔记。在新闻史复习中,以中新史为主,因为中新史考试所占比重更大。


(2)外新史:读李磊老师的外新史,真是一种享受!两天时间看完。因为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就停不下来!像小说一样吸引人读下去。当然,有人认为教材的写法不适合答题,但书中要点还是很清楚的。这部分,以书中课后习题的方式整理笔记,考题大部分都来自于课后习题。


2、新闻理论:


以雷跃捷的教材为主,辅之以何梓华的,(建议)以陈力丹老师的书为补充。


先按照考纲整理了笔记,复习到后面,又以专题的形式对笔记重新进行了梳理,分为十个专题:新闻理论、新闻、新闻真实性、新闻价值、新闻事业、新闻自由、舆论监督、党性原则、媒介批评、群众性原则。以专题形式整理后,头脑中会形成一张网状的知识结构图,对该课程会有更全面的把握。


新闻理论是新闻学课程的基础,学新闻本身需要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新闻理论并不如想象中的乏味,其实新闻理论很有意思,理论来源于实践,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可以多联系实际,一些实例可以帮助理解。同样,如果以后做新闻,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3、传播学:


以胡正荣老师的《传播学总论》为主,有时间可以看下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教程》。《传播学总论》基本就已经覆盖了考纲大部分内容,少部分没有的,可结合其它资料补充。10月的时候,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总结这部分笔记,全部以表格的形式,大概画了40多张表格,花了很多心血,最多的时候可能手上拿着5、6份资料在整合。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今年考了尼尔·波兹曼,算是超纲的,考纲上提到的传播学四大家、麦克卢汉都没考,自己笔记中未总结到,so不要觉得考纲上没有的就不会考。但好在以前在书店读过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这本书讲了什么完全不记得了,不过以此为突破口,自己写了一段话。


这部分按照考纲然后结合《传播学总论》这本书总结就好,适当扩充,比如尼尔·波兹曼神马的。对新闻学而言,考得不深,不需花太多的时间,因为这部分所占分值不高。


4、广播电视新闻学:


这部分是新加的内容,但在今年初试中基本没怎么考察到,按照考纲整理即可。对于广播、电视还是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毕竟是新加的内容,今年没考,不等于之后不考。这部分和其它部分,如广电史和中新史有部分重合,总结时注意结合其它部分相关内容。


5、新媒体概论:


这部分内容单独命题不太好出题,更多地会结合新闻理论考察,比如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进行舆论引导等。今年初试中,该部分考了一个名词解释:社交媒体,估计很难有人会把它当做名词解释事先背过,但这种完全不需死记,只要知道微博、微信等,可以自己写出。So该部分与其死记硬背,不如自己多用用微博、微信,当然别整天刷微博就行。


专业课二:新闻实务


因为今年是新考纲出台后第一年考,考前大家都不知道考法,会有一些猜测,包括预测卷,但从今年这部分的考题来看,明显反押题。看到试卷的时候,我人都傻眼了,因为前面80分,基本都没怎么准备到,大部分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写。


(1)基础题部分(80分,包括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这部分,一定要吃透考纲!相比于理论和史,这部分内容并不多,结合考纲,一个不落地整理。适当补充一部分,补充部分主要是之前大纲上有,而新大纲上删除的,也就是新、老大纲的这部分都整理到。因为今年本以为之前删除的不会考,结果就考到了几个,so勿抱侥幸心理。


(2)写作部分(70分,消息20分,评论50分)


最大的障碍是懒,关键是练!在这部分,本人花了不少时间。从8月开始,坚持每周写一篇评论,一直到12月,大概练习了15篇左右,并且后来有找学长修改,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消息部分,主要拿资料书中的消息写作题练习,之前中传考过的消息写作,都练过。


消息:主要是把握结构,一般都是按倒金字塔结构,注意写消息头。注意区分报纸消息和广播消息,因为今年考的消息是广播消息,这在之前也从没考过。悲剧的是,之前没看过广播消息,不知道其格式,考的时候是按报纸消息来写的。广播消息:一般不需写标题,消息头为本台消息(以前不知道,结果考试的时候想破头也写不出)。


评论:首先应该参看一些质量高的评论,这牵涉到评论阅读的选择,因为订阅了人民日报,so主要看的是人民时评(推荐)及中青报的评论,不推荐南周之类的评论。结合一些社会热点,动笔写,写好后可找人修改,基本会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不断改进就行。写评论过程中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自己说明一个问题想运用例子时,却想不出,这是积累太少的原因。对此,本人准备了一本素材本,对评论写作帮助很大。


(三)真题


真题在专业课复习中确实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分析真题,可以了解学校的出题思路,清楚各部分所占的比重,使复习更有针对性。虽然中传考纲变了,但是之前的真题仍具有价值,关键是合理利用。


不少同学在看到真题后,会马上想找参考答案,或者只买有答案的那种真题。我之前也一样,但现在想想,觉得没有答案反而更好。因为所谓的答案,可能也是别人东拼西凑的,像新闻类试题,特别是论述题,并不存在绝对的答案。因而,在自己整理笔记过程中,尽可能全面,覆盖了真题,自己总结的可能比提供的答案更好。


(四)背诵


考试调整后,当时心里比较着急,因为突然新增加了一些书,担心后面时间紧,所以我7月底的时候就开始背记,当时算是一边整理笔记,一边背,背的是自己整理的笔记。


但在背的过程中,我走了弯路,从8月到10月,整个专业课第一遍,我背了3个月,基本是每个上午是背诵时间。但第一遍,实在是背的太死了。因为有时,一段话,背错了一个字,就从头开始背,直到不背错一个字。大部分内容,我基本是这么一字不错的背完了,但这样速度实在太慢。


背得太死是第一个教训,另一个教训是背的过程中不注重复习,背第一遍的时候,我基本是每天都背新内容,今天不会复习昨天及之前背的,这样的后果是,背完第一遍后,觉得自己没记住什么。


现在想想,当时自己背第一遍的时候强迫症达到了顶点,可能主要还是因为跨考,在专业课上不敢有丝毫懈怠,希望牢牢背住。当然,有时也会感谢曾经那么认真过,要我那么背第二遍都不敢想,但因为第一遍那样过来,所以有些内容记得牢。但绝不推荐这么做,背的话,记住要点即可,有些名词解释的话可以背全,但简答论述那种,记住要点就行,比背更重要的是理解!记住要点,其它的只要理解了可以用自己的话写出。


艾宾浩斯记忆法


背完第一遍后,就困惑了,接下来该怎么背,不可能像第一遍那样,但当时已经11月了,时间很紧,如何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恰巧有听到经验介绍,借鉴了艾宾浩斯记忆法。大家基本都知道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根据人的遗忘规律,反复记忆就很有必要。


具体操作:以新闻理论为例,把新闻理论分为10个专题,分别标记为A、B、C、D、E、F、G、H、I、J,在网上找了艾宾浩斯记忆法的表格,打印出来,每天背一部分,如今天背了A部分,那么第二天、三天、五天、七天、半个月都要进行复习,以此各部分类推,差不多半个月背完所有的部分。新闻理论和中新史我基本按这个方法背完,后来时间确实紧,其它部分没完全这样操作,但背的过程中,背新内容之前,都会先复习之前背了的。


11月,专业课通过运用这个方法记忆,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大部分内容基本都背牢了。不仅是新闻专业,对其它专业以及英语复习,这个方法同样适用。


专题记忆


第一次基本是按考纲背诵的,因为笔记基本以考纲为线索进行了整理。


第二次采用了专题记忆,如上所提,将新闻理论分为十个专题,新闻史则分别按报纸、报人、事件等进行记忆,专题记忆可以打通知识点,学会迁移,对知识真正融会贯通。第二次背,可不是指背第二遍,而是背N遍,循环记忆,不断巩固复习,新闻理论可能背了不下十遍。


默写


以前听一个学长介绍经验,他专业课复习的时候,基本把书上的内容都默写过。在专业课上,我打算借鉴他的方法,把自己的笔记基本默写了一遍,当然是默写要点,一方面,检测自己背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最后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有些内容,以为自己背住了,但默写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漏点、混淆等情况。对出现的这些问题,用红笔在笔记中标记出来,最后进行冲刺记忆。很多默写出现的错误,自己印象一般都会比较深刻,考试的时候就会避免。


(五)答题技巧

(一)名词解释


关键:简明精炼。


答出核心内容,比如某一报纸,写出该报的性质、出版时间地点、创办人、主要内容及特点、评价等。


一般答5行左右,字数:150左右。


(二)简答题


关键:要点全面。


一般是按点给分,所以尽可能答全,每一点论述不需答太多,适当论述即可。

一般答10行左右,字数:350左右。


(三)论述题


关键:逻辑清楚。


论述题一般字数较多,所以结构清晰、条理分明非常重要,可分为几个层次回答,列出小标题,当作一篇小论文的结构来处理。


一般答15—20行左右,字数:550左右。


有看到帖子介绍,把名词解释答成简答题,简答题答成论述题,论述题答成小论文。但个人不赞同这么做,因为考场上时间有限,如果写字速度快还行,但按一般人的速度,可能后面时间会很紧。因此,自己脑海中:答名词解释应有简答题的内容,答简答题应有论述题的内容,答论述题应有一篇小论文的内容,但具体答题时,应根据各部分的分值和字数要求精简。


陌生题应对


考试中也会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怎么办?寻找关键词是一个不错的应对方法。以今年新闻传播史论中的简答题为例:简评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理论。初试后这道题貌似被吐槽得最多,关于尼尔·波兹曼我唯一知道的是他写了一本书——《娱乐至死》,应对这道题目,可以先圈出关键词:尼尔·波兹曼、媒介理论、简评,回答的时候可包括:1、简要介绍尼尔·波兹曼,从题目中就可以推断出他是一位传播学家;2、简述他的媒介理论,因为事先不了解,我就以《娱乐至死》突破思考,从书的标题可以看出波兹曼对媒介是进行了批判,认为媒介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等等,进行阐述;3、评价波兹曼的媒介理论,可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两方面评价。虽然是陌生的题目,同样可以答得很全面。


(六)核心期刊


初试的时候,不需在核心期刊上花太多时间,空闲时间看看即可。从9月开始,基本每周日的晚上,我会在图书馆看两个小时的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主要是《新闻传播》(人大复印资料)、《新闻记者》(五星推荐)、《现代传播》。


我把读这些期刊当作放松,因为不觉得看这些期刊枯燥,相反,还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加深自己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特别是,像读陈力丹老师的论文,就是一种享受!一些论文观点,可以补充到笔记中。


(七)《人民日报》


考研期间订阅了四个月的《人民日报》(13年9月—11月,14年3月),三个月的《中国青年报》(13年9月—11月),每晚读半小时,先迅速浏览各版块,然后认真阅读其中的一些部分。


有人可能疑惑,我为什么会订这两份报纸。去年8月的时候,突有个念头闪过,应该去订报纸,当时主要是觉得对新闻写作有帮助,毕竟《人民日报》上写的消息和评论更规范,相比而言,都市报和网络新闻质量就参差不齐。


因为我是租房子,所以去邮局订后,会直接送到楼下的信箱中,每晚回去拿就行,很方便。现在想想,这个决定让我受益匪浅。


当然,说到《人民日报》,大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居然看《人民日报》?对这份报纸有刻板印象。对此,我也一样,9月份没怎么看《人民日报》,因为只要一看它的头版,觉得太官方了,基本是常委的活动。因而这个月我基本是看《中国青年报》。但9月30日(第二天国庆)的晚上的时候,有点无聊,就翻了一下。



我是桔子姐

厦大新传的一名普通研究僧

关注名校新传考研

桔子带你

走入名校新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