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子新传 | 集合行为的定义及其发生条件

2017-01-12 桔子姐 名校新传考研 名校新传考研

一个社会中,有常态的群体行为,也有非常态的群体行为,集合行为就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近年来,随着社会风险的到来,集合行为的发生概率也在不断增加,研究集合行为及其特殊的传播机制,对提高一个社会的传播理性,对建设和谐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集合行为的定义:


在传播学中,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的三个基本条件:


1. 结构性压力:例如在自然灾害、经济萧条等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不满和焦虑和就紧张情绪,这些结构性因素是集合行为发生的温床。


2. 触发性事件:一般是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


3. 正常的社会信息系统功能减弱(政府、大众传媒丧失公信力信息封锁等),非常态的信息传播机制活跃化(人们相信来路不明的流言)。

 

 产生集合行为有以下几个有一定顺序和相互联系的条件:


1. 环境条件:一类是物质条件如群众聚集的公共场所等,另一类是必要的社会条件。


2. 结构性压力:指经济萧条、自然灾害、失业等社会因素对社会一部人产生的心理压力,部分社会成员企图摆脱这些压力是产生集合行为的原因。


3. 诱发因素:极端的天气,突发的地震等。


4. 宣传鼓动者:宣传鼓动者传播信息和传递压力感的工作可以使旁观者经过鼓动而成为实际参加者。


5. 普遍情绪的产生:经过宣传鼓动作用,参加集合行为的人会产生一种普遍情绪如愤怒、悲伤、失望、兴奋、恐慌等。普遍情绪的产生是集合行为准备阶段的结束和行为即将发生的标志。普遍情绪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将结构性压力归于什么原因,不同的归因将导致不同的集合行为。


6. 社会控制能力:控制能力包括政府的政治、军事、法律机器,也包括报纸、电台、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如果社会控制能力较强,可以阻止集合行为发生,如果无能为力,集合行为就会产生。集合行为是一种大规模的无组织行为,对于现存社会生活秩序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对于冲破陈旧的、探索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规范,集体行为又具有积极作用。

知识点链接


我是桔子姐

厦大新传的一枚普通研究僧

研路漫漫

关注名校新传考研

桔子伴你同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