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真仿版萧后冠上午开展,壹周刊带你解密萧后冠密码

2016-09-18 刘晨薇 俞晖 壹周看


“花树摇曳 钿钗生辉——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成果展”。


今天上午10:00,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成果展暨学术报告会在扬州举行。





据悉,展览将在扬州博物馆一楼特展厅与公众见面,真版和仿版萧后冠将分别陈列在独立展柜里相邻展出。



根据安排,本次展览持续至10月18日。




解密萧后冠密码

扬州的酸性土壤腐蚀了萧后冠的灼灼光华,它千年的华贵跌落在时间的洪流中,花钿委地无人收,最终只能与泥土紧相连属。2013年,它以一绿土的模样出现在世人面前,当时谁能想到,这便是隋唐时期等级最高、截止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萧后冠?


机缘巧合,萧后冠竟回到它一千多年前曾远离的长安,经过两年多的抢救性修复,光华重现,惊艳回扬。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专家是如何一步步还原萧后冠的原貌?萧后冠里还隐藏着多少世人至今无解的秘密?萧后冠的修复过程,对人们了解隋唐的历史有怎样的帮助?这一段修复历程,对以后的考古有何借鉴意义?一个新的考古篇章,正在翻开。


发掘:“后头山”一抔“泥土”


2016年9月7日晚,夜色笼罩下的扬州已经有了些许凉意。隋炀帝墓附近,远远有光束靠近。几乎没有人知道,车里是两年多前从隋炀帝墓护送去西安修复的萧后冠。如今,它回来了,带着它的盛世华光,路过它曾默默静守过1400多年的土地,驶向扬州博物馆。


池军拿出手机,拍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幕:曾经的那一抔绿色的“泥土”,如今与它的复制品一起,在隋炀帝墓旁华丽再现。这一刻,是值得纪念的。


2013年初春,作为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联合考古队一员,池军每周日在隋炀帝墓值夜班,从晚上八点到第二天凌晨八点。


隋炀帝墓发现于2012年12月19日,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邗江区西湖镇一处房地产项目工地调查跟踪时,发现了一些古代的青砖。2013年春节后,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对暴露青砖的地方进行铲探,确认是两座具有一定规模的墓室,并且有较高的封土墩,被当地村民称为“后头山”。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当地村民在土墩上多次建房子,土墩遭到极大的破坏,建筑基础直接打破了墓室的砖墙。在被破坏的墓室中,考古专家一共清理出珍贵文物400余件套。其中有一件被命名为“M2出土冠饰”的文物,便是萧后冠。


“第一次见到它时,只觉得是个绿色的土疙瘩。后来研究知道,泛绿是因为它是纯铜质鎏金质地的缘故。”隋唐冠冕修复专家杨军昌说,初见萧后冠,是2013年10月,国家文物局组织一批文物专家来扬州开会。杨军昌眼前的“M2出土冠饰”,表面凹凸不平,已残损,花瓣、花梗、花蕊散落在“土疙瘩”上,“当时我们大家认为,这基本就是腐蚀物的堆积,当时的评估是‘保存状况极差’。”杨军昌说,文物保护情况分不同等级,“M2出土冠饰”的等级很低。当时也没有想到,以后这个冠会由自己来牵头负责修复。




搬迁:从考古现场走向实验室


虽然只是一个“土疙瘩”,但扬州考古方面的保护意识非常强,第一时间就意识到这是冠饰。


“M2出土冠饰”的搬迁工作并不顺利。“当时在清理这件冠饰时,用木签稍微碰一下,冠上的铜饰件就会断裂。”扬州市文物考古所所长束家平回忆说,当时大家决定停止现场清理,将冠饰挪到室内进行实验室考古修复。这项工作交由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进行,“他们此前有修复唐代公主李倕冠饰和唐代贵妇裴氏冠的经验。”


2014年5月,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一行7人来到考古现场,经过三周的前期准备,他们在现场进行为期一周的萧后冠搬迁工作,隋唐冠冕修复专家杨军昌便在其列。


“不能直接用石膏固形,这会导致粉状遗留。”杨军昌给大家做了示范,用保鲜膜裹住过滤好的细沙,用这种特制沙袋将萧后冠表面凹凸不平的地方填平。随后,再用保鲜膜将冠盖严实,起到隔离的效果,最后用有良好固形性的石膏绷带将冠饰固定好。经过这几个细致的步骤,这个受伤千年的冠饰便打包完成。这项工作,杨军昌一行花了7天,“从考古现场到实验室有一个过程,要避免我们的操作对萧后冠造成污染或者破坏,对我们日后的研究造成影响。”


两三层石膏绷带只能起到固形的作用,“所以我们又做了一个石膏箱进行搬运。”杨军昌说,入箱前,先用3D扫描将萧后冠的形状扫描下来,再进行照相记录、称重等工作,这是他们做研究的基础,真实地记录萧后冠的原始状态。做完这些工作,他们将萧后冠整体打包搬到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修复:萧后冠重回长安


2014年7月7日,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护送萧后冠前往位于西安的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西安,旧称长安,一千多年前,萧后在这里度过她生命中许多重要的时光。如今,还在西安,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专门为萧后冠的修复建立了珍贵文物实验室。超清显微镜、扫描电镜、X光机、光谱仪、3D扫描仪……这些现代化的尖端设备,一步步还原萧后冠最初的模样。


将用来给病人诊断的X光技术,运用在了文物的修复上,是实验室考古的精进,“萧后冠结构看得还比较清楚。”杨军昌说,冠是由2个博鬓、2道呈十字交叉的“梁”和3道呈环带的“箍”组成基本架构,框架构件上分布着13棵花树。




隋朝皇后冠应佩戴12棵花树,萧后冠有13棵花树,让考古人员也颇为惊异。扬州市文物考古所所长束家平做出一个大胆推测,“这个冠出自棺材外边的木盒里,所以我们推测,可能是在她去世后,李世民赏赐给她的。”陕西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赵强分析,萧后作为前朝的皇后,多出来的花树,是下葬时唐太宗李世民对她的礼遇,“但真正原因仍是未解之谜。”


随着修复过程进一步深入,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发现出现在世人面前。


在后冠的钗上,杨军昌通过显微镜看到经过珠化工艺的金属器。当分析深入,一个惊人的真相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些并非金钗,而是铜鎏金,这是中国考古历史上的首次发现鎏金铜珠化工艺!


这时,突然有工作人员惊呼,“铜钗是中空的!”大家凑过来一看,里面的填充物竟然是棉花!出现在了萧后铜钗中的棉花,将中国棉纺织品历史提前了600多年。问题也随之产生,萧后冠出土时保存状况极差,许多装饰材料均严重腐蚀和粉化,棉花为何能保存千年呢?这个谜团至今还没有答案。


“这是一个极为艰难的探索过程,其难度已经远远超过制作一个新后冠。”杨军昌说,“萧后冠与我们以前成功复原的李倕冠和裴氏冠相比,结构最为复杂。”目前已知的萧后冠上包含的材料有金、铜、玻璃、汉白玉等10种;工艺则包括锤揲、焊接、掐丝、髹漆等12类,构件复杂程度、工艺精美程度远超想象。


13棵花树、166片铜花瓣、12个石人……经过两年多的修复,萧后冠与它富丽堂皇的复制品一起出现在世人面前。弹簧状的花梗,会随着佩戴者的走动微微颤动,活泼而灵动。




探索:文物背后的价值


近年来,“考古=挖宝”的观念成为公众意识,不断有考古学者呼吁:面对考古文物,少点功利心,多看点文化。


关于文物背后文化的普及工作,扬州一直在做。萧后冠回扬,“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成果展”也将于9月18日至10月18日在扬州博物馆展出。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所长束家平表示,目前,萧后冠的长期保护方案正在进一步完善之中。


“萧后冠的保护技术介入及时,萧后冠上一些脆弱饰件的形状得以完整维持,一些痕迹也得以保存,加上检测分析工作的开展,使得饰件材质和古代工艺内涵,得到了最大可能的揭示。”对于全国第一个从考古现场到实验室的成功范例,杨军昌在欣喜之余,满是庆幸。


2011年,杨军昌牵头做过唐代贵妇裴氏冠的修复,“当时没有做考古现场保护,只是拿回来放在纸盒里面。”杨军昌在去各地演讲时,不断强调这样一句话,“要提前进入考古发掘现场保护,这样会保留更多的原始信息。”


唐代公主李倕冠在运到实验室之前,当时考古人员直接用现场的沙土填平冠表面凹凸不平的地方,“萧后冠我们的是用沙袋。回到实验室之后,提起沙袋之后,感觉萧后冠和在发掘现场时状态是一样的。”


“对于文物,保护旨在揭示古代艺术成就,并尽可能长久保存;艺术旨在重绘古代科技艺术的成就,并尽可能地完美再现。”9月18日,杨军昌将会来到扬州,进一步揭秘萧后冠的修复过程,传承文物背后真正的价值。


壹周刊记者/刘晨薇 俞晖

供图/池军 俞晖


壹周刊原创,转载请与壹周君取得联系。


本期编辑:严柳



有奖寻找“最赞点评员”


有共鸣、有想法、有建议?

那么就在微信下方留言吧!

壹周君每周都会在

获得点赞数靠前的网友中

抽取5名幸运者

送上精美礼品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