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移动·会客厅 | 这些人,让我们的春节更有年味!

2017-01-13 俞晖 壹周看



寻找年味

在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里,“春节”是一个意义极为特殊的节日。几乎没有一个节日,需要花一整个月的时间去提前准备,唯独春节过年例外。民间有一首歌谣中唱出了这种特别的仪式感,“过了腊八就是年”。歌谣里将腊月里需要完成的事情,按照农历的日期编在了歌谣里,“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随着春节的临近,在我们的城市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工作越来越忙碌,在他们忙碌的节奏里,散发出浓浓的年味,经久不衰。




弹棉花的刘仔云:旧棉花弹成新棉花


蒋王镇大刘村拆迁后,刘仔云离开了她租了18年的门面房,和丈夫熊行涛开着一辆蓝色的三轮卡车,车上装着他们这些年来赖以生存的弹棉花工具,还有锅碗瓢盆,走街串户吆喝“弹棉花、旧棉花弹成新棉花!”吆喝声里带着浓浓的湖北口音。毕竟,她离开湖北随州小林镇那一年,已经是20出头的大姑娘了。


“我们家那里没有工厂,我们年轻人没有工作,就出来讨生活。”刘仔云说,老一辈人在家种田地,他们的工作没着落,为了生计只好背井离乡。刘仔云的很多老乡和她一样,在扬州弹棉花,弹棉花是她家乡人的一项技艺。


这项起源于我国元代的传统手工艺,传到如今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随着弹棉花的的弓弦一响,再将用弦沾取的棉花拼成方形,经过压、磨等工序,一床暖暖的棉花胎才算是完成。


如今,刘仔云经常去的村子,村民几乎都认识她。18年来,多数老村民都找她弹过棉花,“以前弹棉花,1块钱1斤,网线另外计费。现在弹棉花,2块钱一斤。”刘仔云对弹棉花价格上升空间表现出些微不满,“那时候给别人做小工,才10多块钱一天,现在都快200块一天了。”时间并没有赋予这项古老的技艺太多的利润空间。


进入腊月,刘仔云开始忙碌起来。“二十四,扫房子”,家家户户扫尘洗被子,拆开被罩看到棉花又旧又板,就会将两三年没有弹的旧棉送去弹。一床旧棉花,要先用小铡刀将棉花切成更小的形状,随后将棉花弄蓬松。这个步骤原本是由弓与榔头完成,通过榔头敲击弓上的弦,使得弦能沾取松软棉花,如今,都被专门用来松棉花的机器所替代。“小机器效果没弓弹出来的蓬松,大机器会好得多。”刘仔云说话时,还在忙着手上的活,蓬松的棉絮飘在空气中,即便她戴上帽子与口罩,那些细密的棉絮还是沾满了她的眼睫毛。如果不戴口罩,一会儿鼻子与喉咙里就能感觉到棉絮的存在。刘仔云说话时,忍不住咳嗽几声,“现在,往旧棉花里面加些中空棉,被胎就不会变板,能使用更长时间;我们现在还能帮别人绗被面,这是我们以前弹棉花时没有的。遇到天晴,只要把绗好的被胎拿出去晒晒、拍拍,就又和新的一样鼓起来了。”


腊月到了,要弹棉花的人逐渐多起来,“要比平时多三四成。”刘仔云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晚上八点多才结束手上的活,一天要忙碌十多个小时。最近,她听老乡介绍,新租了一间门面房,在墙上写了包接包送的电话号码,将三卡货车摆在门口,随时准备出发收送棉花胎。这是刘仔云心中迎接腊月旺季到来最理想的状态。




磨豆腐的张成云:乡里的第一个万元户


“二十五,磨豆腐”,是说每年腊月二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开始磨豆腐准备过年。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有“青菜豆腐保平安”一说,意为在除夕的饭桌上吃青菜豆腐,可以保佑你在来年里平平安安。因为豆腐的特殊寓意,让豆腐成为除夕年宴上不少或缺的一道菜。


西湖镇胡场村小罗组一共有三户人家还保留磨豆腐的工艺,张成云家是其中一家。


“我家可是我们村第一个万元户,就靠卖豆腐!”说起自家做豆腐的历史,张成云有掩饰不住的骄傲,滔滔不绝地讲起他早年做豆腐的经历。


改革开放初期,村里人都开始做一些小生意,张成云的父亲张罗了一门生意:磨豆腐。张成云的父亲生了五个孩子,他排行老二。父亲开始做豆腐生意的时候,张成云已经20出头,“那时候是磨一锅豆腐的浆,需要一个多小时。两个人拉磨,一个人推磨。”张成云年轻力壮,就负责拉磨。


平时来预定豆腐的人都络绎不绝,逢着过年更是要加量。订豆腐的人,都是早早地约好送豆腐的频率与数量。磨好了豆腐,第二天凌晨,张成云骑着自行车来回100多公里路,送去江都的宜陵、谢桥、砖桥等地。他们家就依靠卖豆腐致富,成为乡里的第一个万元户,每年的收入都过万,成为村里第一户砌有水泥走廊大瓦房的人家,“一共有四间,砌房子一共花了几千块钱吧,还不到的一年收入。”张成云的语气里有唏嘘之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磨豆腐这项传统手工艺,渐渐被机器所代替,磨豆腐耗时也也没那么久了。如今的张成云,也开始用机器磨豆腐,“如果还用老式的办法,耗时间,不够人工成本。”即便如此,每年春节临近,都陆续有人找张成云预定豆腐。张成云每天下午开始分拣豆子,然后进行泡豆子、磨豆子、过滤、煮浆等一系列程序,才能在第二天早晨将鲜嫩的豆腐带去最近的菜市场卖,满足订货的饭店以及消费者的需求。


“以前一天磨两三百斤,现在一天几十斤就够了。”随着磨豆腐的技艺掺入机器元素,入行变得比早年容易许多,大家平时对豆腐的需求量再没有那么大,“但过年期间卖得还是挺好的,销量要多四成左右。”说话间,有人拎着一个水桶,来“拾”豆腐了。




做鱼圆的戴富全:年前三天不睡觉


中国人说,“二十六,去买肉”,是寓意从这一天起,要开始备除夕餐桌上的鸡鸭鱼肉了。


天刚朦朦亮,戴富全就来到了农贸市场,开始杀鱼、做鱼圆。陆续有附近的饭店厨师来买鱼圆,戴富全熟悉地和他们打着招呼,按照他们的需求量准备好鱼圆。


戴富全是兴化人,来扬州做鱼圆已经有十多年。兴化鱼圆历史悠久,相传明末清初就已盛产,是兴化人招待贵宾的美味菜肴,2014年正式成为兴化地理标志产品之一。现如今,饭店的原材料几乎都是送货上门,但戴富全的鱼圆,都是饭店过来自取,“忙不过来啊!”不是戴富全摆架子,他的鱼圆销量总是供不应求。对于鱼肉的选择,他有自己的一套说法,“选肉质白嫩、鱼刺比较少的草鱼,更适合做鱼圆。”


将两年生的鲜草鱼洗净去鳞,再将鱼肉切成片,放在水中泡至没有血水,然后将鱼肉用机器绞碎,“我父亲那一辈做鱼圆,都是用两把刀一起剁,将鱼肉剁碎。”如今,绞肉机让戴富全做鱼圆的效率提高了不少。绞碎的鱼肉,搅入蛋清以及葱姜,再捏成丸状放入锅中。鱼圆分为水氽和油氽两种,水氽的鱼圆似乎更受欢迎。


肉嫩有韧性,圆润饱满,是戴富全家鱼圆的特点。眼看临近过年,已经有人陆续来订鱼圆。“现在每天的销量大约几十斤,到过年的时候,平均一天要卖到几百斤。尤其到过年前三天,每天销量在600斤左右。”年前的三天,戴富全几乎是整夜都没有时间睡一个囫囵觉。但他心里欢喜,为别人忙活过年食材的同时,也是为自己一年到头的辛苦划上一个丰收的句号。


壹周刊记者/俞晖


原创稿件,转载请联系壹周君授权。


本期编辑:严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