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搬迁中的红园花鸟市场:嘿,我们以后该去哪儿找你们?

2017-11-23 找寻记忆的 壹周看


11月18日,扬州气温骤降,一夜冬雨。早晨,太阳从厚厚的云层里露出了光芒,但却寒风凛冽。


周六,瘦西湖路上的红园花鸟市场,热闹得与气温形成了反差。红园要搬了,不少扬州人赶来再看一眼。



11月9日,微信公众号壹周看(微信号:gdbyzk)独家首发了红园即将搬迁的消息(定了!红园花鸟市场将搬迁!又一扬州记忆要和我们说再见……)。搬迁——对于市场里的人来说,成为了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问题。



陆续地,一些人,开始搬离这里。

对于剩下的人来说,是去花都汇,还是486街区,又或者别的什么地方?



1

“以后,扬州人还要买布鞋,该找不到我们了。”

人物:手工布鞋夫妇


红园花鸟市场的最南边紧挨着护城河,河边三三两两的摊点,有卖猫狗、鹦鹉的,也有卖针织杯套、手工布鞋的。


“以后,扬州人还要买布鞋,该找不到我们了。”



陈树青有二级听力障碍,干过装修工的他觉得,做布鞋,可能是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春夏秋冬,每天在鞋底上来来回回两三千针,撑起了这个家。


2000年前后,陈树青和陈羊珍分别从原扬州鞋厂下岗,于是便在红园成了“流动摊点”。这么算起来,他们在这里已经有了17个年头。



虽然,现在的生意已经大不如从前,但是,夫妇二人还是对这里充满着依赖。“如果真要离开这里,突然感觉不会活了。”


光顾陈树青布鞋摊的,多是一些外地游客和本地的老客户。也有一些大街上卖手工布鞋的贩子,也是和他们拿的货。


陈树青说,在扬州还能做手工布鞋的,不多了。



陈树青做的手工布鞋40码以内每双100元,他也带着卖一些机器做的布鞋,每双只要45元。“我家做布鞋也算祖传了,我父亲本来也是布鞋厂的工人,但是到我这一辈,以后算是要失传了。”


现在,再有人来买布鞋,陈树青都建议对方留下他的电话号码。“怕他们再想穿布鞋的时候,找不到我们了!”



陈树青说,要是以后没地方摆摊卖布鞋了,他只能去做保安。当初,鞋厂同时下岗的50多对夫妻,大部分都去做了保安,只有他们一对选择了继续做鞋。


“50岁的人,别的又不会干,到哪儿都没有要。”陈树青夫妻二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东关街的街边上有个正式的摊位,和做糖人、泥塑的一样,租金高点也可以。


说起手中的布鞋,陈树青又充满了自信:“毕竟,手工布鞋也算一门手艺,就算‘申遗’,也不是没有可能。”



红园的收藏品市场,

除了固定的摊点,很多都是周六日临时摆放。

就像我们小时候赶集一样,

到了这一天,来的人摆上东西,管的人撕张纸票子,来的人递上钱,便成了摊子。



红园的搬迁,对于这些周六日的临时摊子而言,将意味着结束。

就像多年前,天宁寺收藏品市场被取消时一样,这里,也即将被取消。

未来,又能摆在哪里?没人知道。


2

“卖那么贵,写字的人怎么办?”

人物:修笔匠老梅


老梅是红园的名人,随便你站在哪个摊前问老梅在哪里,都能得到准确的回答。


老梅全名梅广才,今年73岁,是红园修毛笔,卖毛笔的好手。



熟话说,毛笔“三分作,七分修”,一支笔好用的关键,在于笔头尖、齐、圆、健,而要达到这一要求,核心在于“修”。


梅广才的父辈开过一家不小的笔庄,从小他对毛笔制作技艺就有兴趣,初中毕业后便招工进了公私合营的扬文竹斋笔墨厂。



后来厂子办不下去了,老梅便到了天宁寺的民间收藏市场摆地摊卖笔。2010年,民间收藏市场搬迁,老梅才来到了红园。


相比与过去的地摊,老梅不仅有了固定的摊位,还有了不锈钢雨棚的棚顶,避免了毛笔最怕的日晒雨淋。



最让老梅的满意的,还是红园的客流量。因为地处市中心,紧邻瘦西湖,每逢假日,这里的人群接踵摩肩。


一些外地的游客路过老梅的笔摊,有的也会带上几只留做纪念。



对于即将到来的搬迁,老梅早已坦然处之:如果放在几年前,老梅会觉得无处可去,又租不起门面,肯定就打算不干了。


但是,这次的搬迁消息被确定后,老梅便在486街区早早地定下了摊位,计划着继续每周六日出摊。



说来说去,老梅前后几年的态度转变,还是源于卖笔成本的问题。如果能在486继续低成本摆摊,对于老梅来说,何乐而不为!


老梅做笔时,无论羊毫或者狼毫,公认的不惜成本,但卖笔时却不愿多赚一分。一支选料相同、工艺相近的笔,老梅的售价要比市面上便宜许多。


有人也劝他租个像样的门面,然后涨价,他笑笑说,够本、小赚就行,卖那么贵,写字的人怎么办?



红园,事实上是被一分为二的。

虽然统称为红园,但收藏品市场与花鸟鱼虫市场,又属于不同的管理单位。

按照一些说法,花鸟鱼虫市场要搬迁到花都汇,但是,这里的经营者却说,花都汇,也不是想去就能去的!



虽然,有人认为以后再买花卉,明显走的路更远了。

但是,对于经营者而言,有的已经坦然接受了去花都汇的命运,毕竟环境更好了。

红园花鸟鱼虫市场,大小商家数十家,未来,谁又能去花都汇呢?


3

“卖旧书的人,千万不能散……”

人物:旧书摊主肖强


早上7点左右,旧书摊主肖强像往常一样把几百本旧书全部摊开,他称这些书为“货”。


最近,他有意识地减少了进货量,现有的一些货,也被他陆续地带回了家。



他说,就算“最后通牒”下来了,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卖旧书的,最好还是在一起,互相补缺。”


两年前,肖强结束了马路市场的飘摇不定,将自己的旧书摊安置在了红园。


在这里,肖强认识了陈坚等一众旧书摊主,这让他有种找到了组织的感觉。



红园的书摊分为两类,一类是类似于新书的非正版书籍,另一类则是肖强等人经营的旧书摊,只有三四家。


肖强说,其它几家去哪里,他就跟着去哪里,卖旧书的人,千万不能散。收藏者来找书的时候,你家没有,说不定别家就有,反过来别人没有的,说不定自己家就有。



为了不能散的目标,肖强等人先去了花都汇,但却被告知没有摊位了。“原本说有80多个摊位,去了却说没了。”


无奈之下,他们又去了有可能的其它几个地方,均被告知不能接纳他们。对于很多人而言,旧书的消费者可能太小众了,旧书摊就成了边缘的门类。



但是,肖强还是没有预料到,偌大个扬州就找不到一个地方,安置下几个旧书摊。


他说,如果实在摆不了,就只能暂时先回家了。


作为在扬州定居的外地人,对于飘忽不定的未来,肖强比其他人显得更加无可奈何!



在红园,卖小动物的商家,基本集中在了一个小院子里。

这里,是多少孩子的动物世界。

虽然,要经历这难闻的各种气味,但孩子们还是会玩得乐不思蜀。



同样,因为担心影响其他行业的购物环境。

这里的经营者们,对于搬迁,有些信心不足。


4

“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人物:绳结夫妇


我每次路过红园主干道旁绳结摊子的时候,摊主夫妻都是低着头操弄着手中的绳结。


在红园,这样的露天摊点,每年的租金是1000元/米,崔根林、李秉兰夫妻二人共租了2米,每年租金2000元。



他们的摊子旁边是1200元/米的有棚顶摊点,李秉兰说,夏天虽然热点,但冬天也能晒太阳,主要是每年能省下400块钱。


与很多红园摊贩一样,崔根林夫妇也是扬州较早下岗的一批人,他们通常自称“弱势群体”。



那年下岗之后,李秉兰先是在别人的绳结店打工,算是学会了一门手艺。后来丈夫崔根林也下岗了,二人迫于生计,便在红园摆了个地摊。


这个绳结摊子,让夫妻二人每月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从而维持整个家庭的正常运转。



因为受到网购冲击和同业竞争,均已六十岁的崔根林夫妻感叹“生意太难做”,一根绳子编40分钟,只能赚到几元至十几元的微薄收入。


李秉兰说,60岁的人,谁不想在家享清福,但是子女的条件不好。所以,他们夫妻必须依靠着这个摊子,帮衬着这个家。



搬离红园,崔根林和李秉兰首先考虑的是,这么多东西,该往哪里放。家里地方太小了,实在容不下。“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名古钱币收藏的摊主感慨地说,前十年在天宁寺,中间十年在红园,后十年不知该在哪里了!


对于这里的小商贩来说,红园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


红园,比过去的一些时候,突然多了一些人。


门前,各种摊贩已经走了。而门里的人,终将也要走了。


而我们,又该去哪里找你们?!




再见!红园!


原创稿件,转载请联系壹周君授权。


本期编辑:严柳


壹周精选:

早上6:40到校、下午5:30放学,作业写到夜里11点……看看这几位扬州家长的故事!还说现在的孩子不能吃苦吗?

那些年,没有Wifi、微信和微博,大家的晚上都是怎么过的?

他是扬州走出去的传奇,争取两千多万款项、差点出车祸,只为一件事

为什么郭靖这样的土挫傻,能撩到顶级白富美黄蓉?

家长投诉:扬州这家幼儿园上体育课另收费,不交钱,孩子只能坐在教室看别人上?更意外的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