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禁5年的《无问西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中国式大学?

2018-01-19 迟早 壹周看


如果说《芳华》是伤痛的美,那么《无问西东》则是宁静而有力量的美。




《无问西东》是一部有关清华大学历史的电影。


清华校史的背景,使影片具有一种精英主义的气质,自带高大上属性,也让作者这样的三本院校高材生心情复杂。正如传统正史的主角往往是帝王将相,那么校史的主角当然是清北复交。



梁启超先生将二十四史斥为“帝王家谱”,但研究历史,终究绕不开这一大背景。将校史拍成电影,倘若不是清北复交,而是作者的母校,知识分子的文采风流和一代学人的价值坚守固然拍不出来,一不小心还可能拍成校园版《古惑仔》,被雪藏的时间可能就不止5年了。



西方历史上的大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学园”,诞生了一大波名垂千古的超级牛人,有“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几何学鼻祖欧几里得、数学天文学奠基人欧多克索……柏拉图酷爱数学,于是在“学园”门前竖起一块牌子: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明目张胆地拉仇恨,如果生活在今天,恐怕早被无数网络口水喷死了。



近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于1809年的柏林大学。其组织原则有二:寂寞与自由。听起来像一个单身死肥宅的生活写实,但涵义却很深刻:寂寞者,独立之精神也;自由者,自由之思想也。大学不受政府、社会经济生活的任何干涉,是教学与研究者的世外桃源,所以又被称为“象牙塔”。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于1848年美国威斯康辛,从此大学多出一种职能:参与社会建构。于是诞生了众多影响深远的学院派知识分子,如罗素、福柯、罗尔斯、以赛亚·柏林、汉娜·阿伦特……




无论是皓首穷经的学术大师,还是参与社会事务的公共知识分子,大学都是他们一生栖息之地。大学是学术研究的城堡,也是独立精神的王国。


不同于西方大学私人办学、民间资本、教会背景作祟的歪门邪道,我中华泱泱大国自有独特历史在此。大学一开始就是官方背景的正规机构,名字也比大学厉害一点——“太学”。其实太与大是一个意思。


据董仲舒老师说,《周礼》中记载的“成均”就是上古五帝时期的大学,夏代叫东序,商代叫右学,周代叫上庠。战国时田氏齐国有“稷下学宫”,是对这一优良传统的传承。至于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则近于柏拉图的“学园”,属于私人办学。



后世流风所及,河南有应天书院、湖南有岳麓书院、江西有白鹿洞书院……但终究难成气候。



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政府设“太学”,以后历朝历代,或称“太学”,或称“国子学”、“国子监”。可以说,太学起初的建立是为国家培养公务员的。

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以后,太学只是国考考生的培训学校,不是学术研究的场所,更不是思想传播的重镇。


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清华大学是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所建,一开始是留美预备学校,相当于日本遣唐使训练基地。后于1928年7月建成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国学院四大导师星光熠熠: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1931年10月,梅贻琦出任校长,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清华大学虽然完全仿照西方学制建立,早期教授如陈寅恪、赵元任、钱钟书、吴宓诸公深受现代学术训练与西方思想浸染,但后来发展的方向却渐行渐远。正如李泽厚先生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中所说,救亡压倒了启蒙。与影片中“吴岭澜”一角相似的钱伟长,以中文、历史满分的成绩进入历史系,但他的选择却与电影中大异其趣,为了学习造飞机大炮打日本人的“实学”,钱伟长硬是转至物理系从零学起,后来成为中国力学之父。


大学遗世独立的精神风骨成为一种奢望,西南联大颠沛流离的历史,更增加了这种悲情。


日军的炮火并没有断绝清华文脉,西南联大期间甚至培养了大批才俊,陈省身、杨振宁、李政道都是其中佼佼者。正如诸子百家兴盛于乱世之际,西南联大在流离之中却一派兴盛蓬勃之气,这或许是历史与学术之间有趣的悖论。


真正令清华大学几乎崩溃的是“文革”的到来。清华一度停办,学校的操场成为武斗的战场,学生们不再“静坐听雨”,而是挥戈相向。毛泽东一句“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清华大学才逐渐恢复教学,成为纯工科类大学,直至文革后才恢复文科教育,以至于“水木清华”一度被解释为清华是以水利工程、土木建筑为主的大学。



2009年清华国学院重建,余英时先生在贺信中说“期待着它从劫灰中浴火重生”。


好在清华大学始终保存着读书人的火种,一路薪火相传直至今日。清华学子是当仁不让的“天子骄子”,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理应超过普通人,恰如宋儒张横渠先生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只要这一息尚存,就不会停止思考与挣扎,大学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无问西东”,作为歌词有一种轻盈飘逸、自由自在的风流态度。但无论这部电影,还是清华校史折射的中国近现代史,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气氛。譬如你看电影时泪流满面,回头看看自己的成绩单,顿生报国无门之感,这也是一种沉重。

但愿从此沉重少一点,轻盈多一点。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作者简介

迟早。八零不太后,前文艺青年,现六龄顽童老爹。好读书,却不求甚解,偶得佳趣,便形诸文字,怡然自乐。 


壹周刊原创,转载请与壹周君联系。


本期编辑:鱼子



本周精选

扬州耿家巷,女老师吞药喝酒自尽,有人留下486字赞她……

 在清代,扬州人的数学有多厉害!

 被《国家宝藏》圈粉?扬州也有一群“国家宝藏”守护者!他们却……

 陆飞,你永远地回扬州槐泗了,却再也不能和大家一起过年了!

 办公室low逼同事测试卷……

 你桌上的台历隐藏着你的个性,最后一款现在就能测试你的魅力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