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扬州旧校舍里40000多次声响

2018-02-12 鱼子 壹周看


生活在扬州这座有2500年历史底蕴的城市里,每天都会听见很多声音。鸟的啾鸣,水的流动,树叶哗哗响,车驶过的声音……


有没有一种声音,你每天会听40000多次?






在距离扬州市区约30公里的地方,有一间废旧的学校。


院子里的残雪还没有融化,立春后的阳光照在地上,亮晶晶的。学校里有两排新修缮的房子,整排透明的玻璃窗,阳光照进去,暖洋洋的。


屋子里不时传来清脆的金属敲击声音。这声音,每天会响起四万多次。



38 34626 38 13222 0 0 6756 0 0:00:05 0:00:01 0:00:04 6829p>


这里聚集着10位人均年龄超过60岁的江都老师傅们,他们掌握着几近失传的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的精髓。


将他们聚在一起的人,叫沈利民,一名有着深深的金银细工情怀的江都人。







 一个寻常的日子里,年逾五旬的沈利民在家里招呼朋友。


有人拿起桌上的一只果盘,仔细端详:纤细的丝舒展开来,层次清晰地展示出金属秀美的质地。


朋友很喜欢,问沈利民,“这盘子哪里买的?”



沈利民呵呵笑,“我哥自己做的。”沈利民的哥哥,叫沈新民,是一名金银细工的设计师。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全国都享有知名度的江都金属工艺厂工作。


朋友心生欢喜,打听起关于江都金属工艺厂金银细工产品的事,才发现这家厂早在2000年因为改制,一大批拥有金银细工技艺的工人们都已经下岗。


这些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与传统工艺的作品,也已经渐渐淡出了寻常人的视野。



朋友们走了,但他们遗憾的语气却深深地烙在沈利民的心里。那天晚上,沈利民翻来覆去睡不着。


40多年前,他常常去哥哥工作的江都金属工艺厂玩。他亲眼看到一件件金银细工作品通过老手艺人们的打磨,经过几十道工艺之后,璀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因为了解,所以不舍。


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江都人,沈利民知道,如今江都能掌握这项技艺的人估摸只有12个人,这项传统的技艺,正面临后继乏人的命运。



看着窗外已经渐渐出现了鱼肚白,沈利民做出一个决定,重新召集江都金属工艺厂的工人们,将这项技艺保留下来。

    





2017年,沈利民53岁。


他找到江都金属工艺厂的老厂长常广华,这位离开扬州17年的老厂长,和沈利民一样,两鬓生出了华发。他们相见的这一年,常广华也已经59岁。



听到沈利民说明来意,这位在成都开着一家颇有名气的木雕工作室的老厂长眼睛闪闪发亮:金银细工,承载着他多少光荣的过往与缱绻的感情。


那时候,常广华是厂长,也是设计师,他设计的司马拉车,曾获得全国百花奖的金奖、巴拿马博览会铜奖。


他和许多金银细工的老手艺人一起,让江都这家金属工艺厂在世界享有知名度。


常广华朝沈利民郑重地点点头,离开成都,回到扬州,一起寻找厂里分开十多年的老手艺人。



他们推开了一扇扇门:


专事錾刻的丁翌明,65岁,他的手艺在国内錾刻界名列前茅;


擅长烧蓝的田菊平,52岁,她曾多次登上过央视的栏目;


陈春荣,60岁,1979年开始在金属工艺厂工作,擅长造型设计……


加上沈利民的哥哥沈新民,以及老厂长常广华,一共有10名老手艺人齐聚这间老校舍。他们要重现江都金银细工的光华。







公司成立了:扬州三江银金艺有限公司。他们要制作的第一件作品,是九龙酒具。


这套酒具是当代金银细工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江都金属工艺厂最早在全国引起轰动的作品,聚集了当时厂里最强实力的人去做,是首套销往海外的作品,也成了一些国外皇室的藏品。



作为设计师的老厂长常广华重新画了图纸,调整了壶的造型。最重要的是,将龙嘴处的出水口改在了龙舌下方,在外观上完全看不出来有孔,不影响整体造型。



“每一件器皿上都有九条龙。”沈利民介绍,盘的边上用花头连接起来,看起来更加自然。纯手工制作的作品,仅仅一个托盘,敲出造型需要一个月,打磨需要一个月,成型的盘子看不出一点打磨过的痕迹。


金银细工和许多非遗项目不太一样,很难靠单打独斗完成,比如设计、掐丝、烧蓝、实镶等,一个人往往只擅长一部分,需要一群人同心协力来完成。金银细工对技艺要求很高。



沈利民说,前些天,有一家北京的拍卖行联系他,希望他能提供一套九龙酒具去拍卖,“但是我们没有现成的酒具,都是别人提前定制的。”






在玻璃房子的后一排,是各位老师傅们的工作室。



在常广华的工作室内挂着一张设计图:


底部是三条喷水的龙,形成一个“川”字,表示“龙川”,三条水流分别代表了运河、长江与淮河;


中间有鹤在飞,代表“骑鹤上扬州”;


上部是一朵莲花,有八个花瓣,每个花瓣上都有代表扬州的风景:白塔、五亭桥、钓鱼台、何园、个园、大明寺、东关古渡以及文峰塔。


花瓣打开之后,文昌阁在中间。


沈利民说,这是去年他和常广华一起商议出来的结果,“这是‘春江花月夜’的设计稿。我们不仅要重现当年的精品,还要打造全新作品。”



这件“春江花月夜”作品几乎涵盖了金银细工所有的技艺,无论是北方的掐丝工艺,还是南方的实镶工艺,都会在这件作品中展现出来。


常广华的工作室里,还有一些小摆件。他说,今年会着眼于创新一些能够走入寻常百姓家里的挂件、摆件,让这项非遗文化贴近百姓的生活。





沈利民走回工作间,看到哥哥沈新民正在做九龙杯底那条会摆动的龙。


这只九龙杯,在表面看起来只有八条龙,只有在倒入液体之后才能看到第九条龙在杯底游。



以前杯底用的是一根顶针,有时候会被卡住,就不能看到龙在杯底游。沈新民花了四个多月的时间,从底托的硬度、材质、粗细都进行了重新设计,现在再也不会被卡住了。



田菊平在进行烧蓝。



她将矿物质研磨碎,在银板上先行烧出颜色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高温烧制之后,再对比挑选银板上的颜色。



陈春荣在敲打出战马肌肉的肌理,清脆的金属敲击声,一天要响40000多次。这个数字,是年逾六旬的陈春荣数过的。



年轻的时候,不止这个数字。随着时间的推移,承载着金银细工最绚烂芳华的一代人,在慢慢老去。



这是一匹明年要去参加比赛的金银细工作品,沈利民希望通过各种展览和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金银细工。



午饭时间,几个为了赶订单没有回去的老艺人在一起聊天,讨论的是前段时间央视播出的萧后冠。



这件几年前在扬州出土的文物,包含了金银细工的工艺,“主要是实镶和嵌宝工艺,还有一些花丝的技艺。”


另一位老艺人自豪地说,“如果让我们来做这个复制品,我们也能做出来。”



“我们年纪大啦,做一年,少一年啦。”有人望着窗外感慨,自己都已经是年逾六旬的人了,记得刚入行那一年,有些人还没有成家,如今都已经有了孙儿。



为大家烧饭的沈利民从立春的阳光中走过来,给大家打气,“我联系了学校,或许会有人来向你们学艺。”


午饭后,这所旧校舍里又响起了了金属的敲击声。清脆的声音,一声接着一声。



这声音,有谁与共?


本期编辑:鱼子


壹周精选


春节前,人贩子骗术升级!看完让人毛骨悚然!

重磅!中考政策大变化,多项加分取消,计分方式也要变!扬州家长快看!

看哭了!扬州版《三分钟》!这个春节,我只想快点回家……

他被逼从万福闸跳下去,冰水中漂几千米被救,同行的400多人却……

蒸馒头啦!你上一次给馒头点红,是多久之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