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扬州土著们,你们从小玩的灯来自这个有700年历史的村庄!

2018-04-09 爱回忆的 壹周看


槐南路,一条向着农田深处延伸的曲线,在这曲线蜿蜒枝节的终端,有个村庄在这儿“生活”了700多年。



鸭成荡,由于有大水塘放养群鸭而得名的村庄,如今水塘渐少,它却因盛产子孙灯而声名远播。

 



窸窸窣窣的声音伴随着微弱的电视节目声传到院子里,鸭成荡队长李国林正和妻子顾雪芬做子孙灯。



现在是做半成品的时候,所有的努力将在下半年变成一串串火红的灯笼。


去年做的灯笼都已经在正月销售一空,做灯笼的竹子都由他来联系分配,村子里一年竹子的消耗高达8000斤。


一有空闲,李国林就劈篾丝,老伴扎灯笼。


小小的灯笼有二十多道工序,选竹子、劈篾丝、下尺寸、熬胶……



一根80公分的细竹片,老李能劈出11根篾丝,由于多年劈篾丝,老李手指的侧面有一块肉已经被磨去。


他说:“如果三个月不做这个,这块肉就会自己长出来。”



劈篾丝,老李是半路出家,自己从二十多岁才开始学习,而自己的父亲从八岁便开始劈篾丝。


父亲那一辈的人一天能劈100根,而自己只能劈80根。




在鸭成荡,劈出来的篾丝只做子孙灯,等到冬天来临,整个庄子挂着一溜溜红枣似的灯笼。


被染料染红的指甲


冬月底,腊月始,老李的手机就会响个不停。刘集、古井,北边至公道、杨寿,东边至江都、邵伯,都有鸭成荡子孙灯的身影。


老李家还不能算是土生土长的鸭成荡人,120年前,自家的老祖把3岁的爷爷带到这边生活,爷爷跟着老祖学会了做灯。这时,李家才算是在这里扎了根。



传闻,鸭成荡最早的先人从苏州阊门而来,带着做灯的手艺在这里栖息,一盏子孙灯福泽了后世子孙。


在老李的记忆里,从前的鸭成荡家家户户做灯。


入夜,十几个手艺人横坐一排忙着手上的活计,嘴上的话语功夫也不耽搁,玲珑的灯从手里诞生,鲜活的日子从笑声中体现。



老李回想起洋油灯下那一张张被熏黑的笑脸,心生羡慕:“我那时候还是个孩子,却很羡慕那些大人们的谈话。”


耳濡目染中,老李从小帮着父亲糊灯笼、做底座,做灯笼成了他一生的事业。


老李手中劈篾子的工具叫篾刀,是父亲送给他的,如今已经有三十个年头了。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一把篾刀,老李一家挨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当初,天灾连年,老李的父亲每天只睡三个小时来养活了姊妹五人。


到了晚年,老父亲对他和大哥说:“我自己劈篾丝劈不动了,给你们弄两个篾刀,也有纪念意义。”



篾刀在手中留有余温,刀刃圆润触手光滑,削竹子却是恰到好处,也像极了父亲对他们的爱意,要求严格却不失温柔。

 

做灯笼的竹子要不超过三年的水竹,一段竹子能做出五个灯笼。


卖竹子的卖家来自淮安,他本人也是篾匠,与老李合作已经超过二十年,但鸭成荡买竹子的户数却在减少。



鸭成荡以往家家户户做灯笼,一年做到尾。


无论婚丧嫁娶,每家都要来买几盏灯笼。


老李曾记得十几年前,谁家不养小孩就给那户人家送灯。


灯杆足有三米高,用绳将它引下来,放上二十九或三十一盏灯,甚至六十多盏灯,最上方还会有更大一些的顶灯。火红似霞的颜色让老李久久难忘。


5年前的老李


三十年前的正月,老李也曾和姐夫、大哥、妹妹带着1000个灯笼,骑车前往泰州将灯笼销售一空,赚了二百块钱,温饱了一大家子人。



而如今,鸭成荡本庄做灯笼的只有十三户,最年轻的手艺人也达到了50岁,且仅是副业。


在塑料电子灯的冲击下,手工子孙灯销路并不广,每年最多销个十万户,多做一些便销不掉,老李和老伴一年的盈利亦不过两万元。



今年正月十三,老伴带着一堆灯笼前往甘泉镇集市,却连一百个也卖不掉。


手工子孙灯的困境已经愈发明显。


前往鸭成荡时,带路的婆婆说:“现在没什么人做这个灯,谁还愿意买这个?”




老李劈篾丝累了,就爱拿出一根烟点上,在袅袅的雾气中,让自己放松。



老父亲曾对兄弟俩忠告:“别抽烟,对身体不好。”但老李却忍不住心里的瘾。正如同老李不希望手工子孙灯衰落,却控制不了后继无人的趋势。


五年前,儿子曾主动向老李提出学做灯,而迫于生活的压力,儿子将做灯的材料收进了黑暗的柜子里,几乎没有再打开过。


老李家的门前有几个大水池,里面养着珍珠、燕尾等品种的高档金鱼,儿子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一年的结余达到十万元。手工灯的利润和它相比,按老李的话来说:“少得可怜。”



墙上放着上四年级孙子俊俏的照片,儿子曾给孙子扎过一个兔子灯,但并不能提起孙子对手工灯制作的兴趣。


现在,老李和老伴在一起做灯时,再也不会看见蹲在一边看着长辈做灯,眼睛放光的孩子了。



长期久坐的顾雪芬累了,她就起身走到院外,油菜花已开,但院外没有围坐一起扎灯的同伴。



她说:“日子红红火火的过,灯笼有空我就扎。”


鸭成荡,曾经是子孙灯的世界,如今却不知将要走向何方。


今年元宵节,小编收到了一个手工灯笼

小时候欢乐的回忆涌上脑海

手机前的你有相关回忆吗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而我们

爱听


(部分图片来自于受访者供图)

原创稿件,转载联系壹周君授权


本期实习编辑:殷静

本周精选

● 春天太假,亏有好吃的野菜!扬州人竟多到这个胜地找野菜……

● 中国这9个地方已花开成海,你去过几个?错过再等一年!

● 继母下毒手,3岁男孩呕吐、腹痛中死去,法院一审判她死刑!

● 古代人过清明,比我们想象中更嗨皮!

● 有手机的扬州人请注意!你有800元钱待提取

● 在扬州,体面地养老需要多少钱?

● 平均3000针!她四月后离开扬州,做这门手艺的人就快要在扬州消失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