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抗战中最彪悍的省份是哪个?当然是广西!

2017-11-12 杨树 军武次位面

中国行省二十八,广西子弟最刚强!各个天生会打仗,个个喜欢把兵当!



中国西南部的广西人是中国人中比较有个性的一群人,他们朴实憨厚,和谐包容,勇敢善战,虽地处边陲,却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广西,位于中国地理上的第二台阶,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东邻粤、港、澳,北连华中。大致范围在东经104°26'—112°04',北纬20°54'—26°24'之间,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山峦起伏、岭谷相间,山地占多,广布喀斯特,只有中间靠西的部分有一片平原,形成一个小盆地,北回归线横贯中部。


 

▲今天看上去秀丽的山水

在古代对人类并不友好


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炎热潮湿,丛林茂密,山地险峻,蛇虫兽蚁众多,这在古代世界并不算是好条件,甚至可以说比较恶劣,所以中原文明很难穿越崇山峻岭到达这里。在秦统一天下之前,广西基本上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和广东一样,都被称为“南蛮”。


在这种艰苦,甚至是危险的环境中,不蛮一点,不野一点,会连生存都成问题,这是广西人“善战”特性的滥觞——要与天斗、与地斗、还要与人斗,才能活下来。秦之前的广西土著人,确实也够“蛮”,“蛮”到了连横扫六国的秦军都对付不了。



灭掉六国之后,秦始皇派遣五十万大军向南进军,力图一统岭南地区。此时的秦军乃是胜利之师,装备精良,经验丰富,士气高昂,大有一扫而平的气势。但真到了两广地区,尤其是今天的广西境内,才发现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苦不堪言。


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派遣“尉屠雎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雎,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


 

▲直到清代,壮族男子依然有佩刀的习俗


秦时期的“广西人”虽然整体落后,却是游击战的高手,他们善于爬山越岭,驾船荡舟,又熟悉地理,充分了利用山高密林河多谷深的地形,在首领“译吁宋”和“桀骏”的先后带领下,发起了对秦军一线部队和补给线的破交战和偷袭战。处处挨打,晕头转向的秦军竟然被“大破”,还“伏尸数十万”(可能指双方的总伤亡,排除夸张的水分,实际战果也很可观了),甚至连主将屠睢都战死了,秦国不得不调动预备队来应战——这可是那些更加先进的东方六国都难以取得的成就。


当时的“广西人”,其实是今天广西境内包括壮族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的祖先,他们给广西文化注入了浓浓的血性元素。与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同,古代“广西人”的原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不具备侵略性,但一旦外敌来袭,就必定血战到底。另一方面,他们的战斗力不是像已经进入文明时代的中原各国那样靠制度来激发,而是更多的依靠战士个体的悍勇,甚至到近现代也是如此。


▲秦亡后,南方的秦军主将赵佗自立为南越王

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统一


秦军虽然吃了亏,但灵渠通航以后,整体上落后的南方土著们便难以威胁到秦军的水上运输线,最终仍然被击败。秦朝在两广地区设置了桂林郡和象郡,广西第一次被纳入中原文明圈之内。从此以后的两千年里,汉族人和苗、瑶、回等其它少数民族因军事、经济、避乱、仕宦、谪迁等原因源源不断地迁入广西,带来了儒家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形成了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基本格局,同时也塑造了不同族群和平共处的包容性。


▲今天壮族人口在广西各地的占比分布


直到今天,广西仍然是少数民族总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一位的省级行政区,虽然汉族人口最多,占比为61%,但壮族人口也占到了35%(壮族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余下为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民族。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那些世居广西的兄弟民族延续了悍勇的品性,陆续移民到广西的汉人也不可避免地趋同了——环境就这样了,斯斯文文不利生存,不变得硬朗一点,强蛮一点,咋个活涅?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终于平定了南越,苍梧广信(今梧州)成为交趾九郡的行政中心。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广西先属是吴,后归于晋,再归于南朝的宋、齐、梁、陈各政权。广西最早成为一级独立政区是在唐朝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唐朝中央政府设置了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大致相当于广东和广西。宋朝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置了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南西路简称为广西,广西就是这样得名的。


唐宋时期的广西,经济已经有所发展,邕州横山寨(在今田东县)、永平寨(在今宁明县)及钦州成为西南地区的民族集市和与交趾等地贸易的国际口岸,梧州元丰监成为江南六大铸钱监之一,广西出产的緂布和壮锦质量上乘,色彩丰富,是当时的上品衣料。元朝将广西视为南部军事重镇,在各主要隘口派驻兵马,实行屯田。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设置“广西行中书省”,这是广西建省之始。


直到清雍正年间开始施行实质上的“改土归流”之前,历代中央王朝在广西都以羁縻手段为主,由广西各地实质上处于“高度自治”的状态,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当土官,所以无论是生活在广西的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没有被完全“儒化”,这从制度上保证了广西人“蛮”的特质能够得以保存。



明代曾有“广西狼兵雄于天下”的说法,与浙江义乌兵、福建藤牌军、关宁铁骑并称四大精锐。据相关学者考证,“狼兵”是由“俍兵”误传而来,“俍”是壮族的古称,所以“狼兵”其实是“壮兵”。但狼兵这个称呼实在太形象了,壮族先民们并不在意,反而认为这是一种荣誉——当年被认为是“虎狼之师”的秦军都是手下败将,咱不就是山野中的狼群嘛?


“广西狼兵”是明代广西土司地区的地方武装,主要分布在南丹、庆远、那地、东兰州以及思恩、田州等如今的河池、百色一带,由土官管理,不受一般官吏控制,多由壮族和瑶族组成,他们长期在山林中以游猎为生,天生悍烈,骁勇善战。《明英宗实录》记载:“狼兵素勇,为贼所惮。”兵部尚书胡宗宪的幕僚郑若曾在其所著的《筹海图编》“卷十一·经略·客兵·附录·狼兵”记载:“广西狼兵于今海内尤悍……能以少击众,十出而九胜!”。南明唐王政权的中书舍人邝露在他的地理著作《赤雅》中也记载:“狼兵鸷悍,天下称最。”


▲话剧《瓦氏夫人》

她的故事多次被搬上舞台和银幕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进犯东南沿海,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明朝政府征调田州土官妇瓦氏,这位瓦氏夫人奉命招募了一支由壮族子弟组成的6800人规模的狼兵部队,千里驰援浙江。到达前线后,瓦氏以“我自备军粮,不效尺寸(指建功立业),何以归见乡党”来激励部下奋勇杀敌,无论土官还是士兵,个个奋勇争先。


瓦氏曾率狼兵在金山卫从倭寇包围圈中救出俞大猷,同时毙敌4000余人,还有以50战200,依然击溃倭寇的惊人纪录,在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战役中,瓦氏联合各路人马再度大败倭寇,获得抗倭战争的重大胜利,被嘉靖帝册封为二品夫人,“至是,瓦氏勇猛,始为敌人所畏服”。


在戚家军出现之前,广西狼兵就是抗倭主力。由于本就出身于游猎民族,狼兵作战天然就讲究协作,小组战术运用熟练,善于将不同的兵种组合到一起,常以7人为一组,有“长枪在前,两侧刀盾,双刀断后”阵形,却从无后退的步法,戚继光的鸳鸯阵就大量参考了狼兵的战斗经验。在明朝大厦将倾之时,远赴辽东的狼兵依然能在冰天雪地中力挫锋芒正盛的八旗军,战力之强可见一斑。


▲率黑旗军击败法军的老将

冯子材就是广西钦州人


晚清时期横扫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同样起于广西,初期能够一路击溃清军各路军队,顺利打到南京,秘诀就在于洪秀全麾下的“老广西”天生能打,后来的败亡也由于这些广西老兵在天京内斗中被消耗殆尽,曾国藩就这样评价过他的对手:“长毛中后期30万之战斗力,远远不如刚出广西之3万”。在鸦片战争之后的1885年,清军取得了近代史上唯一的外战胜利——镇南关大捷,法国内阁因此倒台,而这次战斗中的清军主力,仍然是广西兵!


清末的两广是受鸦片毒害最为深重的地区,广西人民反帝反清的热情也因此格外高涨。同盟会成立后至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在西南地区先后发动了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和钦廉上思起义,在云南河口起义和广州黄花岗起义中也有不少广西籍同盟会员参加。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在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堂学习的广西籍学生160多人直接参加了首义,在广西的革命党人则组织了柳州、浔州起义,广西随之宣布独立。


在北伐战争中,李宗仁率领的广西第七军加入北伐军行列,第七军是北伐军中最精锐的主力之一,被誉为“钢七军”,这支广西部队一直打到山海关,为北伐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历史不断向前发展,而广西兵天生悍勇的战斗力却似乎从来不曾变化,红军时期的彭德怀元帅有这样的评价:“黔军滇军两只羊,湘军就是一头狼,广西猴子是桂军,猛如老虎恶如狼。”来自广西的桂军,曾让红军遭遇重大损失。不过红军中的广西战士也不在少数,红一军团中广西籍士兵占了近20%,红三军团中广西籍士兵则占了30%,三军团的红五师,自师长李天佑以下,大多是参加过百色起义的广西人。强渡大渡河的18勇士中,有16位是广西人,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中,有17位是广西人!


到了抗战时期,广西兵更是成为日寇难缠的对手!



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各个势力摈弃前嫌,一致抗日,来自广西的桂军是中国军队中表现最为出色的部队之一,除了广西人天生的悍勇以外,近代以来广西的各项基本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广西地处西南边陲,地瘠民贫,一直是全国的落后省份。在以黄旭初、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主政期间,广西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面貌为之一新。“九一八”事变后,以上三人共同意识到,日本迟早要发动侵略战争,到时候举国皆不能免,若不早做准备,势必无法应对。于是他提出“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口号,借鉴学习了山西乡村自治和国外经验,于1932年公布了《广西省施政方针及进行计划》,1934年又颁布了理念超前的《广西建设纲领》,号称是广西的“宪法”。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广西省立医学院


具体来讲,就是在政治上推行从省以至乡村推行政、军、学的“三位一体”制,使各项政令的贯彻执行直接通达村落,实际上这与延安的施政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军事方面,则实行了“三自”(自卫、自治、自给)、“三寓”(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的政策,大搞民团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等方面的建设,史称“四大建设”。


▲广西学生军训练大纲


对于以上政策,白崇禧这样解释:“寓兵于团是要达到兵民合一,寓将于学是要达到文武不分,寓征于募是要达到实现国民义务兵役制”。“团”就是指民团,这是广西建设中最重要的基本模式,同时负有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多种功能,是一个全民组织。在县这一级,县长不仅担任当地民团组织团长,同时还是当地中学校长,可以理解为“县长兼书记”。以民团组织为核心,就有了充分整合资源的能力。新桂系强制要求广西境内18岁至45岁男子均有被征为团兵的义务,必须参加民团训练,“任何人均不能规避”,进而达到“全省皆兵”的目的。



“寓兵于团”培养兵源,“寓将于学”培养军事干部——大学成立军官预备队,接受过军事教育的学生,一旦有事,便可立刻充当中下级军官,而在校女学生则接受护理训练。南宁的“广西民团建设干部学校”和桂林的“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就是为此目的而建的,今天桂林的建干路就是因此得名。


“寓征于募”,就是采取渐进式由征、募混合制而最后达到全省义务兵役制,达到“拿起锄头就是农民,放下锄头就是军人”的目的。同时,新桂系还主持修建公路和铁路,并置办兵工厂、军需厂和各种修理厂。七七事变前的广西已有“四届经过训练的士兵”,而且“拥有大小兵工厂10余座,各种飞机560架”,战备充分。


▲1936年2月,广西全省学生救国联合会

在南宁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后举行抗日游行


经过数年的建设,广西由原来的边缘落后之省一跃成为民国时期的两个“模范省”(另一个是山西)之一,今世人瞩目。国联派来调查“九一八”事变的远东调查团团长李顿来华考察广西后,大赞不已:“假如中国有两个省这样干下去,日本就不敢侵略满洲了。”


1935年,胡适游历广西后,在《南游杂忆·广西的印象》中写道:“广西给我的第一个好印象,是全省没有迷信恋古的反动空气,第二个印象是俭朴的风气,第三个印象是治安,第四个印象是武化的精神。”最后,胡适还感慨地说:“国家民族争生存的一线希望是在这一辈武化青年的身上了。”



由于提前有准备,桂军成为一支受过爱国政治教育,受过严格军事训练,有团体纪律的军队,做到了“备战最充分,出兵最迅速”,在抗战爆发后不到一个月就扩编到40个团,从1930年到1943年,广西全省壮丁接受军事训练总计2,147,918名,约占壮丁总数的87%,而当时广西省总人口也不过1200万。而当抗战爆发后,广西省在极短时间内集结了六个军开赴战场,这便是民团训练的巨大威力。


广西各地人民的参军热情之高也为全国所仅见,自愿报名的青壮年人数之多大大超过征兵数量,以至于要通过抽签来决定谁能参军。广西动员之迅速和快捷,“开中国近代上军事动员前所未有的先例”。参加淞沪抗战的桂军在付出同样的牺牲后,通过不断补充合格兵员和干部,战斗力能够迅速恢复,这是同时期其它地方部队,甚至中央军也难以做到的。



日本人对桂军的评价是:“战斗力可以和中央军最精锐的部队相比的杂牌军”,“中国唯一具有武士道精神的军队”,国内历史学家的评价则是“杂牌军中的王牌”。


论性质,桂军的确是“杂牌”,但打起仗来可真不是杂牌水平。在广西狼兵痛击倭寇的三百多年以后,广西子弟再度踏上祖先的征程,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桂南会战与昆仑关战役、桂柳会战与守卫桂林城等战斗,全国和广西各战场,到处都有广西子弟兵浴血沙场。广西档案馆资料显示,广西在八年抗战期间“共征调了100万兵员补充部队和组建新兵。征调的兵员中,死伤人员已经无法统计了”。



抗战时期的广西还有一支独特的“中华民国革命广西抗日救国学生军”,全部由广西境内各中学和高校的学生组成,约有两万人的规模。在1938年至1941年的4年中,除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外,还直接参加了大小战斗70余次,包括惨烈的昆仑关战役,付出了巨大牺牲。


▲除了李宗仁,白崇禧可能就是最出名的广西人了

他其实还是一名穆斯林教名“奥马尔


抗战期间,广西籍将领广泛分布在国共双方的军队中,国军中的广西将领有李宗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白崇禧(国民政府副参谋总长)、黄绍竑(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廖磊(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十战区司令长官)等,八路军中的广西籍将领则有李天佑、韦杰、冼恒汉等人;新四军中则有周子昆、韦国清、覃健等人。



1937年10月,淞沪会战进行了两个月后,蒋介石苦心经营多年的德械师几乎全部打光,在这紧要关头,决定调桂军加入淞沪战场。桂系悍将廖磊率领桂系第48军和第7军经过七天的日夜行军,于10月15号赶到上海,然后立即投入战斗。在没有空中支援,缺少炮火的情况下,与日军精锐的第三师团展开对攻,付出了巨大牺牲,基本上打光了六个师,十名旅长中有九名战死。



广西人在抗战中最为响亮的一仗,当属台儿庄战役。此次战役的指挥者正是桂系的代表人物,广西桂林人李宗仁,他以广西人特有的包容性,反对蒋介石搞“中央系”和“杂牌军”的做法,虽然他统辖的军队除桂军外,还有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川军等,这些派系过去互有积怨。李宗仁在民族大义面前一视同仁,抚恤战斗勇敢的“杂牌军”,斥责延误战机的中央军,使各路人马军心稳定,心怀感激,出现了庞炳勋、张自忠的临沂大捷,王铭章血战滕县的壮烈场面,最终痛歼日军达万人以上,创造了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


▲于河南殉国的桂军173师师长钟毅


武汉失守后,于1939年5月1940年5月和11月三次发动攻势,扫荡随县、枣阳地区。李宗仁率战区主力抗击日军。桂系“第84军担任随、枣一线的正面防御”,他们以血肉之躯抗击日寇的飞机大炮,军长莫树德“严令全军,非有命令,即使到最后一人,也不能擅自撤离阵地”,官兵与敌“多次肉搏,虽伤亡很大,也不后退一步”,战况极为悲壮,担任掩护的173师,“自师长钟毅以下,大半于新野县城殉国”。


▲昆仑关战役纪念碑


在昆仑关战役中,国军主力虽是杜聿明的第五军,但桂系的第16集团军也参加了会战,并在“九塘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歼敌约五千人,取得了抗战以来首次攻坚战的胜利”。1940年1月,桂军与日军在桂南展开激战。桂系16集团军与64军对桂南日军展开反攻,并于10月中旬收复龙洲,30日收复南宁,终于将日军逐出了桂南。


▲桂林保卫战殉国三将军阚维雍(左上)

陈济桓(左下)和吕旃蒙


1944年1月,日军发动了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连克郑州、洛阳、长沙、衡阳等军事要地,10月又发动了对桂林的攻击。桂林守军不到两万,而日军却有十万之众,在绝对兵力劣势之下,守土有责的桂军进行了殊死抵抗。日军使用了大量的毒气、窒息性煤气和火焰喷射器攻击桂林各处守军阵地,经过十天的激战才占领了桂林,据战后统计守城的战斗和非战斗人员共15000人,其中军参谋长吕旃蒙、中将陈济桓,少将阚维雍以身殉国。


▲在七星岩被日寇用毒气杀害的国军官兵被安葬于

桂林七星公园普陀山,三将军纪念碑立于其侧


守城主将,131师少将师长阚维雍(追赠中将),见城破在即,留下了“千万头颅共一心,岂忍苟全惜此身;人死留名豹留皮,断头不作降将军!”的绝命诗,在铁封山师部举枪自尽,壮烈殉国,时年44岁。城防司令部中将参谋长陈济桓身负重伤,后自杀,时年51岁。第31军参谋长吕旃蒙少将率部打开突围通道,与敌反复肉搏,战死,时年40岁。11月8日,七星山普陀峰失守,部分守军及伤员800多人撤入七星岩中继续抵抗,日军无法攻入洞内,便向洞内施放毒气,继以火攻,守军官兵除少数人由后洞突围脱身外,其余全部壮烈殉国。


▲激烈的战斗后,桂林化为一片废墟


10多天来,两万多将士浴血奋战,然而寡不敌众,桂林城于11月10日陷落。就战斗本身而言,守城将士在外无援兵、内无补充的情况下,面对数倍于已的强敌,孤军奋战,确实可歌可泣,桂林也是抗战中最后沦陷的一座省会城市。


据桂林城防司令部司令韦云淞战后所写的《桂林防守军战斗要报》记载,桂林保卫战中,国军伤亡约9000人,日军伤亡6000余人。日军在战报中称:“在桂林遭到了当地土著武装的顽强阻击,这些土著武装的装备虽差,但是极为凶悍,至死决心甚浓,其勇猛为我军远远不及,我军士气低落到极点……”,“……皇军阵亡9名联队长、31名大队长,近100名中队长和小队长,漓江之水为敌我两军之血染之为赤,此役是我一生中所经历到的最惨烈的战役,并非在于规模,而在于敌军之勇猛……”


广西地方民团组成的敢死队甚至在身上绑手榴弹,划着竹排去炸毁日军的登陆艇。日军每到一地,都会遭到当地民团的坚决抵抗,在“焦土抗战”的政策之下,老百姓要么提前撤走,要么遁入深山,要么自发抵抗,日军甚至连劫掠的对象都找不到,这是日军其它战场上很难遇到的。战后,漓江上“十里漂尸,江水染红”,足见战斗之惨烈。


▲蒋介石始终视李宗仁为政敌


由于广西的建设得当,后备兵员训练有素,历经苦战的桂军反而越打越多。但抗战结束后,蒋介石视广西为“异端”,刻意矮化李、白等人,把他们局限于地方军阀的角色,需要时利用一下,不需要时就排挤打压,致使广西的治理模式未能在全国推广,这是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又迅速走向崩溃的一个原因。


但即使这样,桂系军队仍然是国民党军中战斗力首屈一指的部队,粟裕等相当多的解放军将领曾有过共同的认识:“要分清国民党军中那些是精锐部队,一要看装备,美式装备的肯定是精锐部队;二要看口音,广西口音的部队一定也是精锐部队。如果是既有美式装备又有广西口音,那绝对是国民党军中最精锐的……”。在跃进大别山时期,刘伯承元帅曾经制订的歼敌顺序是“先打最弱之保安队,次打较强之中央军,最后打最强之桂军。”



国民党军中的桂系军队虽然给解放军制造了很多麻烦,最终还是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白崇禧跟随蒋介石撤到了台湾,李宗仁则经过一番周折后返回大陆,成为新中国的一员。在解放军的开国将领中,广西籍有上将两人——李天佑和韦国清,中将4人——韦杰、冼恒汉、莫文骅、覃健。将领的数量虽然少了一点,但广西兵善战的特点却是不变的,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广西兵再次证明了自己。广西籍官兵在参战部队中人数最多,还给越军留下了“不打广西兵”的“宝贵经验”。


历史事实证明,广西人可谓是天生的优秀战士,无论身在哪个阵营,都能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能不折不扣地执行命令,从不怯阵,战力爆表。现在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战争了,各地都以贫富论高低,按如此标准,今天的广西显得有点默默无闻。不过,谁也不能保证永远都是岁月静好,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还得需要勇悍的广西人出来奋战,就像《广西军军歌》中所唱的那样——


我们有强壮的身体!我们有热烈的肝胆!

我们要保护民众四万万!我们要巩固国防守边关!

我们不会咬文嚼字,我们只会流血流汗!

我们不会哀求讨好,我们只会苦干硬干!

流血流汗才是英雄,苦干硬干才是好汉!


中国行省二十八,广西子弟最刚强!各个天生会打仗,个个喜欢把兵当!


前几期想要回顾和还没来得及看的小伙伴可以直接

点击下方图片链接跳转观看


今日购买参与双十一最后一击,赶紧快看看您的码还有木有,规则简单暴力,越多越赚,点击公众号底栏或阅读原文进店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