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旅行|古人怎么旅行? 看看这些“骨灰级”驴友始祖

2017-06-08 房车江湖旅行网

中国古人同样喜爱旅游,还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驴友”,其旅游行为和“旅游观”,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人们,也影响到现代很多“驴友”的出游理念。



“巡游”——


代表“驴友”:秦始皇嬴政


出游业绩:开创“旅游与安邦”兼顾的帝王旅行模式



在古代中国旅游样式中,影响最深、最受关注的,当是“巡游”,准确地说,是帝王巡游。作为封建社会的始皇帝,嬴政当是“帝王巡游”第一人,可以说嬴政开创了古代中国帝王“巡游”式旅游先河。


嬴政生前很喜欢巡游。《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嬴政称帝10年间,曾有过5次巡游活动,尽管其目的并非单纯的游山玩水,而是“以示强,威服海内”的色彩更为强烈,但却开创了旅游、安邦兼顾的一种帝王“巡游”的旅行模式。


为方便外出巡游,嬴政在统一全国后的第二年即大搞交通建设,在国内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驰道”,这些驰道就是当年的“高速公路”,不只对国防有利,也大大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嬴政第一次巡游。当时他带着文武大臣从国都咸阳出发,经函谷关一路东行,先上邹峄山(今山东邹县境内),再登泰山,举行设坛祭天的“封”礼;又登泰山脚下的梁父山,举行设坛祭地的“禅”礼,此即所谓“封禅大典”。


这是第一次有确切记载的帝王封禅大典,泰山也从此被神圣化,“游泰山”成了历代帝王和普通“驴友”的心仪之旅,如今泰山旅游那么火热,或许首先应该感谢嬴政。


嬴政的巡游,几乎遍及当时的整个中国。当然,其巡游都带有政治目的。如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的“东巡”,实为镇东南的“天子气”。所谓“天子气”,在今天看来是一种迷信说法,嬴政当年却信以为真,为此进行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远行,并死于这次旅途中。


这之后,嬴政开创的巡游模式几乎成为一种制度,历朝皇帝都曾身体力行。如汉武帝刘彻,在当皇帝的50余年内,外出巡游多达30次,仅“游泰山”就有7次之多。隋炀帝杨广更是热衷巡游,他“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为了旅行和漕运方便,还开凿了水上交通动脉“京杭大运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乾隆皇帝也是一个酷爱出游的人,在位时曾“六下江南”,从北京乘船,沿大运河游遍南方。


事实上,“巡游”在古代中国早有传统。在上古周代,其第五任国王——穆王姬满便曾驾“八骏”西游,最远到达西亚等地,最后与传说中的王母娘娘相会,“乐而忘归”。周穆王巡游的事迹见于《穆天子传》,因所记过于玄幻,学界将之当成神话。


“出国游”——


代表“驴友”:张骞


出游业绩:两次西域之行走出一条“丝绸之路”



如今很热的“出国游”,也是古代中国人所喜欢的。


中国古代第一波“出国游”出现于秦汉,东亚的日本、朝鲜,西亚的阿富汗、伊朗等国,都曾留下中国旅行家的足迹。


东去日本的代表是徐福,他以为嬴政寻找“不老药”为名,带着数千童男童女东渡。虽然《史记》上没有他去日本的明确说法,但很多日本人相信此事不虚,在日本国内甚至还有一座“徐福墓”。


在汉代“出国游”中,最著名的人物是张骞。张骞是小学课本里就介绍过的人物,他生活于公元前二世纪,曾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两次被汉武帝刘彻派遣,出使西域、西亚诸国。


第一次经陇西(今甘肃临洮)进入河西走廊,途中被匈奴骑兵俘获,押解到匈奴王庭(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附近)。10年后张骞逃脱,继续被迫中断的旅行,取道今新疆天山南麓,经车师、焉耆、龟兹、疏勒,翻越葱岭(帕米尔),抵大宛(今塔什干附近)和大月氏(今阿富汗境内),再沿着塔里木盆地南缘,经莎车、于阗、鄯善等地回到都城长安。这次行程十分艰难,历时12年之久,出发时有100多人,最后返回时仅剩2人。



张骞第二次出使相当顺利,安全到达伊犁河畔的乌孙王国,然后派遣使者分赴邻近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伊朗)、于阗等国,汉朝与西域、西亚各国建立起了友好关系。而在张骞出使之前,中原从未打通过去西域、西亚之路,张骞之行因此被称为“凿空之旅”。


自此之后,中原与西域,乃至与阿拉伯、埃及的交往日益频繁,大量的中国丝绸、漆器等名贵物品,经此路运出,销往西亚和欧洲。这条由张骞首先打通的道路,在十九世纪70年代被欧洲人命名为“丝绸之路”。


“学术游”——


代表“驴友”:司马迁


出游业绩:“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


在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喜欢旅游。他们旅游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就是“长见识”,即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旅游行为可归结为“学术游”或“考察游”。


古代中国“学术游”的带头人,当推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如果不是游历天下,司马迁是写不出如此重要史书的。


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阳夏(今陕西韩城)人。在20岁时,根据父亲司马谈的意思,放下手中的古文经传,开始了“万里行”,此即其在《史记·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


司马迁游历的路线图大致是:从都城长安出发,出武关(今陕西商县境内),经河南南阳,在南郡(今湖北江陵)渡长江,到达当时长沙国的汨罗江,凭吊诗人屈原后,溯湘江而上,考察了传说中舜帝南巡时去世并安葬的九嶷山。



之后,司马迁东行。渡江北上,到达苏北的淮阴,访问了汉朝开国功臣韩信的故里和封侯之地。再过淮河,抵达山东曲阜,拜谒孔庙、孔墓……项羽、刘邦这些名人故居,司马迁全都去过。最后到大梁(今河南开封),从这里直接返回长安。


司马迁的旅途漫漫,历时数年,成了古代中国“学术游”的典范。此后,“慨然欲遍历九州,览其山川形势,访遗佚,博采轶事,以广闻见,而质证其所学”,成了古代文人的传统。


在“慨然欲遍历九州”的信念下,古代文人只要有条件,无不游历天下,因此出现了很多了不起的旅行家。如北朝人郦道元,足迹遍布中国境内的大江大河,写出了著名的《水经注》,也成就了其“地理学家”的美名。与郦道元齐名的明代人徐霞客,同样是“志在四方”,不避风雨虎狼,遍访名山大川,写出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


“山水游”——


代表“驴友”:谢灵运


出游业绩:“寻山陟岭”发明了“登山鞋”康乐屐



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与现代概念较接近的旅游——“山水游”。


魏晋人崇尚旅游是有其时代背景的,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分裂,政治风云多变,不少人为避祸,便寄情于山水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乐山水”、“游山水”、“爱山水”、“好山水”成了魏晋人的普遍追求,最为现代“驴友”青睐的“山水游”也随之出现一股热潮,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旅游文化。


当时流行玄学,玄学重自然之美,认为“山川质有而趣灵”,强调山水的怡神寄情作用,肯定山水旅游功能的“畅神说”,就是这时出现的。西晋文人左思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岂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这种旅游观念对后来的南北朝人、唐宋人影响巨大,甚至影响到现代“驴友”的旅游理念。


王羲之、谢灵运、陶渊明、“竹林七贤”等,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游”的热衷推广者与力行者。


王羲之被誉为中国的“书圣”,其实他还是一位资深“驴友”。少年时就曾到洛阳旅行,中年时更钟情山水。其著名书法作品、“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实际上是其“游山玩水之作”。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上旬,王羲之约了40多名达官名士到兰亭修禊,所谓“修禊”就是雅聚,大家饮酒赋诗,兴高采烈。最后将这些诗结成集子,王羲之为之作序,于是诞生了《兰亭集序》。



谢灵运则更痴迷于山水游,堪称是魏晋“山水游”的代表。谢灵运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一度参军从政,看到官场的险恶,遂“称疾去职”,投身于自然。从永嘉(今浙江温州)太守任上辞职回到故乡会稽(今浙江绍兴)后,谢灵运经常头戴“曲柄笠”足蹬木屐出行,登山临水、亲山近水成了他生活中的全部内容,《宋书·谢灵运传》中是这样说的,“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


谢灵运还特意设计出一种“登山鞋”,称为“康乐屐”:这种木屐上山去掉前齿,下山则去掉后齿,穿此屐登山如履平地,后人称之“谢公屐”。


在“山水游”热的带动下,中国诗歌中的重要种类“山水诗”也在魏晋时期正式形成,其开创者和代表人物就是谢灵运。


需要说明的是,“山水游”在唐代达到了最高峰,唐代文人几乎无不爱山水游,李白、杜甫、王之涣、王勃……提到哪一位诗人,都有脍炙人口的山水佳句。最为经典的,当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里那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句意境旷达,极富哲理。由此可见,古人旅游已经“游出”了一种非凡的境界!


(来源:中国广播电视报社)



《房车江湖会》视频宣传片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379fn3lzz&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房车江湖会——国内首个以汽车、房车自驾游为主题、倡导健康旅行户外轻生活的狂欢盛宴,是一个文化+体育+旅游的休闲娱乐平台,融展览、露营、音乐赛事、嘉年华为一体,充分展现户外旅行享誉全国的地标性知名品牌活动,为广大汽车、房车自驾游爱好者及户外玩家提供一个轻松愉悦、释放自我的交流互动平台,为合作伙伴提供一个充分展示品牌魅力的机会——房车江湖会,汇天下自驾人!


2017《房车江湖会》诚邀各界人士加盟合作!欢迎致电。


合作热线:4006—058—17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