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毛泽东端午节赋诗:七绝·屈原(赏析)

北门翠竹 2022-10-18


毛泽东端午节赋诗:七绝·屈原(赏析)


       毛泽东在很多外交场合表达对屈原的崇敬,如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毛泽东当场吟诵了屈原《九歌·少司命》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的诗句。1972年,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将一部《楚辞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还曾写下:《七绝·屈原》:

屈子当年赋楚骚
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
一跃冲向万里涛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毛泽东写下缅怀、歌赞屈原的这首诗,既是他毕生研究屈原其人其诗的深刻而独特感受的结晶,也是在当时国内外斗争形势下的有感而发。《七绝·屈原》是毛泽东赞颂屈原诗品和人品的诗化评论。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是说屈原的《离骚》等光辉诗篇,是他手中紧握的足以致敌于死命的利剑。这是赞屈原作品的战斗威力。毛泽东曾把屈原的思想概括为“批判君恶”,指出骚体有民主色彩,是“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诗中“杀人刀”的比喻,是对屈原作品的真理性和批判威力的形象化表述。毛泽东这两句诗对屈原作品的评论,一扫千百年来咏屈原诗作中的忧愁幽思、悲愤同情的气氛,出语惊人而深刻地指出:屈原的诗歌是指向腐朽势力的战斗檄文,读之使人感奋!这是前无古人的独创之论。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是说由于社会的黑暗,奸佞小人太多而贤德之士太少,屈原感到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而奋身跃入汩罗江以死报国,歌颂屈原伟大的人格。一“跃”一“冲”两个动词的运用,“万里涛”对汩罗江的夸张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屈原自沉汩罗江的凛然正气和悲壮气氛。从表面上看,屈原是被反动势力迫害死了;但从本质上看,屈原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千古流芳。正如毛泽东所说:“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就像“怒而触不周之山”的共工,屈原没有死,他是胜利的英雄。这就是毛泽东在此诗中对屈原人格精神前无古人的评价。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毛泽东作诗咏屈原,当然不会是发思古之幽情。联系到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就不难体会到毛泽东歌颂屈原与现实斗争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国际风云动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如同中流砥柱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毛泽东曾把斯大林和列宁比做无产阶级专政的“刀子”。他把屈原的“楚辞”比作“杀人刀”,我们也可以联想到:在毛泽东看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手里掌握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是当时反对他所痛恨的“现代修正主义”的锐利武器。正如屈原由于“艾萧太盛椒兰少”,才有“一跃冲向万里涛”的悲壮之举一样,在60年代初期,面对苏联集团和国际反动势力大反华,国际上多数共产党放弃了马列主义原则,走上背离革命和人民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不也同样面对着“艾萧太盛椒兰少”的困难局面吗?“一跃冲向万里涛”所塑造的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屈子形象,集中地表现出毛泽东的道德评价,也是对在反修斗争中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捍卫马列主义真理而战斗到底的心灵召唤。由此可以看到,毛泽东正是在斗争最困难的时候想到了屈原,他从屈原精神中吸取了力量。毛泽东与屈原虽然相隔千载,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素材来自网络,编辑制作《北门翠竹》感谢原创作者的辛勤劳动,谢谢您的支持!

投稿 邮箱:438726462@qq.com

欢迎关注红旗文献

欢迎关注红心永向红太阳

杀腐令

《老三篇》原文

毛岸龙(图)

革命现代京剧《海港》

父亲节 重温毛主席的这封信

端午节安康

此文是一支雄壮的英雄赞歌

我在探索真理的路上缓慢爬行《浅谈裸官》

以下网友留言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北门翠竹》立场。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