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敬称
中国式敬称
作者:陈益民 天津市国学研究会
北门翠竹:2019/01/17-20:00推送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称呼,就很有讲究,见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不同称呼,可以表达不同的礼数。是表示敬意,还是自谦,还是鄙视,或是歉意,都有不同的说法。在此,我们专门说说敬称吧。
敬称表达对对方的敬重。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门徒对先生,都须用敬称,才不失礼。甚至特殊情况下,也有长者对晚生用敬称者,表达尊重。
帝王尊贵,对他直呼某某王,属大不敬,必须称陛下、乘舆、车驾之类。说来好笑,陛下就是台阶下,乘舆、车驾就是乘坐的马车。如果学学某些翻译家将Chiang Kai Shek (蒋介石)译作常凯申的路数,白话翻译古汉语时,管皇帝叫“马车”而不叫“乘舆”“车驾”,那可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为何陛下、乘舆、车驾成为皇上的代称了呢?东汉蔡邕解释说,“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由卑达尊之意也”。其实这就跟尊称别人为殿下、阁下、足下之类是一样的意思。蔡邕还说,天子至尊,不可亵渎,因“天子以天下为家,不以京师宫室为常处,则当乘车舆以行天下。故群臣托乘舆以言之。或谓之车驾”。不能直呼王者,只好借与之相关的人员事物作来作名称。其实,这传统到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称国家最高领导人为主席,而不直呼其名,也是借位置以称人之例。“主席”不就源自最主要的座次、最高等级的座位的含义吗?
尊称还可以以职位称之。古人称中枢大佬为丞相、中堂、阁老、执事;今人称中央首长为书记、总理、部长、委员长。今天的“首长”一称,古人称作“大人”,李鸿章被称为李中堂,也称中堂大人;而我们现在不将首长与官职相连,比如不叫总理首长,更不叫总理大人。还是有所区别的。
以下各级官员,官职往往成为其人敬称。如萧何做过相国,就被称萧相国;阮籍,人称阮步兵,因做过步兵校尉;王羲之称王右军,因做过右军将军;杜甫称杜工部,因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欧阳修诗句“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其中翰林指李翰林,即李白,因他做过翰林学士;吏部指韩愈,因他做过吏部侍郎。有的称呼并非实指某官,而是指某一级别之官,如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中,有王观察、王太守、鲁太史、某司马等等敬称,而实际上清朝并没有观察、太守、太史、司马等官职,这都是前代曾经有过的某级别官职,遂被后人借用。如唐代在地方设“道”一级的行政区,派观察使督察;清代虽在省之下、府州之上也有“道”,但却不是正式的行政区划,与唐代之“道”不可比。而清朝人就把道员比附唐代观察使,称之为某观察。
当代称人的职务亦很盛行。“书记”,本指文书一类小职位,中共建党初期,中央就用这个小官职来称呼主要负责人,以示不是凌驾于党和人民之上的专制者。没想到后来这个称呼就成了各级党委领导人的尊称了。如今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把某些职务用省略的方式来称呼,好像更能表示敬意似的。如王局长省称王局,张处长省称张处,另有李总、刘队、赵社、岳工……当然,也不是所有官职都能用省称,比如牛书记不可省称牛书,侯司长不可省称侯司,朱省长不可称朱省,马厅长不可称马厅,杨市长不好称杨市。至于县长区长村长是否用省称示敬,似亦未闻。无论如何,称职务是很表尊敬的打招呼方式。只可恨那年春晚一个相声中的“各位领导——冒号”一语成为流行语,不少单位职工便找着犯上而可免责的机会,戏称自己的领导为“冒号”,虽颇欠敬重,领导却也不便对这种玩笑称呼表示不满。
此外,还有君、公、老、爷、郎、兄之类的敬称,黄宗羲《金石要例》说碑志:“名位著者称公;名位虽著,同辈以下称君。”欧阳询81岁时撰文并书写了小楷精品《温公墓志》,温公就是大臣温彦博。现在还在广泛称呼的老张老李之类敬称,也是古已有之。白居易曾编了15卷个人诗集,赠老友元稹、李绅,题了一首《戏赠元九、李二十》,其中有“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句,这老元就是指元稹。而现在人们还常称呼的某某君、某某兄,也都是源自古人。《三国志》中,关羽就称徐晃为“大兄”,马良也称诸葛亮为“尊兄”。可见敬称的使用,古往今来是前后相继的。
日知君曰:90年代,敝人30多岁,与一位70多岁的老学者有书信往来。该学者在信中竟称我为“兄”。好在这只是人家表示尊重,否则,以年齿论辈,我这后生岂承受得起这般的称谓呢!可知,中国的敬称,里面包含着许多知识呢。 (陈益民 天津市国学研究会)
注:素材摘自网络《北门翠竹》摘编。
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投稿 邮箱:4387264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