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仲淹: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中国慈善事业第一人。

若水 每日一首古诗词 2021-11-17
   点上方 蓝色字体 一键关注    诗词解读 | 国学经典 | 百家讲坛| 精品课程

- 公号内回复“目录”,送你往期经典诗词解读 -

回复“格律”,获取诗词格律与写作全集

- 回复“百家讲坛”,给你看诗词人物的传奇人生- 

1

明朝朱元璋年间,有位叫范文从的御史,直言上书怼皇帝,自寻死路。

问斩前,朱元璋看到了他的籍贯,便叫他前来问话。

朱元璋问道,“你是范仲淹的后人?”

范文从答道,“臣是范仲淹十二世孙。”

接着奇迹发生了,朱元璋十分高兴,立刻赦免了他的死罪,还赏了他5张免死铁券——5匹锦帛,上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那么范仲淹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朱元璋如此宽待他的后人,连死罪都能赦免?

2

北宋年间,人声喧闹的大街上,有一个算命先生在摆摊占卜。

有个小男孩看到了他,悄悄走到他身边,请他为自己算一卦。

小男孩开口便道,“你帮我算算,我日后能不能当宰相?”

算命先生吓一跳,“你小小年纪,口气怎么这么大?宰相哪有那么好当的?你不行。”

小男孩听了有点不好意思,又有点失望道,“那你再帮我算算,我以后能不能当良医?”

算命先生奇道,“宰相和医生差的也太远了吧?”

小男孩一本正经道,“我的志向就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救国,若不能,良医救人。”

算命先生佩服道,“你年纪虽小,心肠却很好,以后一定能做良相的。”

小男孩后来果然成为了朝廷重臣,他救济学子,减少徭役,建立义田,善行惠泽天下。

他就是范仲淹。

3

范仲淹出生于公元989年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他两岁时,父亲就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幼时范仲淹就生活在朱家,继父对他不错,母亲从小就教育他要读书写字。

他苦读于醴泉寺,家境贫寒,他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日子清苦,书倒是读了不少,渐渐地,学富五车的青年人跟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开始凸显,他与朱家其它纨绔子弟形成鲜明对比。

他们看不惯他,就对他冷嘲热讽,不姓朱,却花着朱家钱。

范仲淹十分困惑,回去问了母亲,才知道自己真实身份。

他很难过,不愿再寄人篱下,受人侮辱,便告辞了母亲,只身前往应天府(今商丘)求学。

他相信只有参加科考,出人头地,才能让他跟母亲过上好日子,不再受人责难。

母亲虽不舍,但到底支持他活出自己的尊严,便放他走了。

他在求学阶段,十分刻苦,日子也过得相当清贫。

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

旁人看他过得实在可怜,便送了他一顿美味的饭菜,却被他拒绝了,那人十分生气,也十分不解。

范仲淹道,“我今天尝到了美食,那么以后再吃粗茶淡饭就吃不下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范仲淹深谙此道。

这样的日子,他一过就是四五年。这期间,他博览群书,文韬武略、儒释道法、排兵布阵,都不放过。

他也从不抱怨生活的清贫,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27岁时,范仲淹终于苦读及第,由“寒儒”成为进士,跨入仕途。

4

最开始他做的是基层的小官,从九品。

官位虽小,倒是有了俸禄,他把母亲接到了身边。

两年后,他升了官,第一件事就是恳求帝王,让他恢复“范”姓。

苏州范家是他的本家,虽谈不上有多富庶,但毕竟也算大户人家,以为他想要争夺家产,便不慎乐意。

范仲淹只好一再强调自己,“止欲归本姓,他无所窥。”

范家人见他没有夺财产的意图,只是想要认祖归宗,便不再说什么了。

皇帝也应允了他的请求,自此,他终于恢复“范”姓,有了根。

之后,他被调到了泰州管盐仓。

海堤年久失修,海潮倒灌,经常毁坏良田,百姓苦不堪言。

于是,范仲淹上书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

这是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

可没想到刚开工就出了岔子,海水太猛,一下子卷走了200多条人命,所有人都认为此事不妥,必须终止。

但范仲淹不肯半途而废,他亲自下场,站在海水中间指挥。

海水凶猛地拍打着他单薄的身躯,然而他十分坚毅地站在那里,不肯服输。

所有人都被感动了,开始集结重新修筑堤坝。

他们成功了,1028年春,长达150余里的捍海堰终于修好了。后人把这个堤命名为“范公堤”。

可见从范仲淹开始做官起,就是一个心怀天下,且能坚毅地为百姓做实事的好官。

5

之后,范仲淹的母亲过世了,他回家服“丁忧”,接着被宰相晏殊推荐到了京城,开始了他仕途上“三进三出、三起三落”的人生。

范仲淹刚回京,就赶上了帝王家的一件“蠢事”。

彼时帝王宋仁宗,十九岁,还未亲政,大权旁落皇太后手里。

正赶上太后大寿,皇帝带着文武百官给太后祝寿,这并不合礼仪,然而无人敢说。

只有范仲淹大胆直言,“皇上孝敬母亲可以,是家事,但带着文武百官一起跪拜,便是国事,这样做,有损帝王尊严。”

这一番话把太后得罪完了。

晏殊也无语了,“你能不能好好说话,不要连累我?”

范仲淹道,“我正是为了不连累你才说的这番话,不然别人说你举荐的人毫无作为呢。”

接着他又写了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刚正严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原则。

虽然他振振有词,但得罪太后毕竟不是小事,他很快就被调离京城,去河州府任通判。

做通判就做通判,他去了地方,兢兢业业地为百姓做了许多事情,得到百姓的爱戴。

这是范仲淹的“一进一出”。

太后驾崩后,帝王亲政,就想起了范仲淹,直言进谏,不错,召回来吧。

于是范仲淹再次回到了京城。

不幸的是,他又赶上了帝王家的第二件“蠢事”。

皇帝和皇后吵架,皇后姓郭,不小心打了皇帝。普天之下,谁敢打帝王?多败帝王的面子啊。

其实郭皇后平常也算贤惠,但管理后宫十分严厉,得罪了一些妃子,这些妃子和当时的宰相吕夷简一起,怂恿盛怒的皇帝,废黜皇后。

范仲淹一看,这不行啊,废后是大事,帝王家事乱了,必然影响国事,于是跟皇帝和宰相据理力争。

结局自然也注定了,争论的当天晚上范仲淹就被外放了,郭皇后被连夜送进了道观。

此谓范仲淹的“二进二出”。

当了地方官,范仲淹倒是依旧不改初衷,在哪里都要为百姓做实事,因为业绩爆表,不到一年,他又被调回京城。

他在开封府任职期间,大力整肃京城官场的风气,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之说流传。

官场风气最腐败的一环,谓之“任人唯亲”,这正是宰相吕夷简的拿手好戏。

范仲淹早就看不惯他这一套官场行事法则,于是他编制了《百官升迁次序图》,阐述吕夷简的选拔有极大的问题。

吕夷简自然不甘示弱,回击范仲淹勾结朋党、挑拨君臣关系。

接着二人连过几招,整个朝堂官员被牵连极广,这场范吕之争,史称“景祐党争”。

当然二人也没分出高下,结果是范仲淹被赶出京城,吕夷简被罢黜宰相。

此谓范仲淹的“三进三出”。

从这“三进三出”可以看出范仲淹的性格是非常刚正不阿的,他一心只有天下百姓,遇到对百姓、对国家不利的事,一向大胆直言,哪怕被贬谪,哪怕被责骂,哪怕得罪权贵帝王。

第三次离开京城时,无人敢来送他。同僚梅尧臣同他关系不错,作文《灵乌赋》力劝他少管闲事。

范仲淹回作《灵乌赋》,文中立场坚定地写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为民请命,凛然大节!

6

公元1040年,范仲淹51岁,西夏李元昊称帝,率兵进犯北宋边境,范仲淹被召回,从刚正谏言的文官,变成了对抗西夏的边将。

他和韩琦齐心合力保卫边疆,有“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之语流传。

李元昊打到潘原时,范仲淹带着六千人马迫使党项大军撤退。连西夏人都夸奖他,“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范仲淹作将领,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西夏军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可是就算战场上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也没有人会喜欢战争,范仲淹也是。

那一日,塞下秋风瑟瑟,将军满头白发,士兵步履蹒跚,满目萧瑟,谁能不思念家乡的亲人?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武将是个文人,文人有一颗敏感的玲珑心,也有可传千古的大家文采。

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044年,李元昊终于向北宋俯首称臣,西北战局彻底稳定。

大功臣范仲淹官拜副宰相。

7

西北战事后,宋仁宗认为朝廷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必须彻底扭转。于是多次召见范仲淹等人,征求改革建议。

范仲淹虽认为北宋积贫积弱已久,改革需要时间,非一朝一夕能改变,但他还是作了《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侥幸”等十件事,为改革尽心尽力。

宋仁宗迅速予以采纳,改革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起来。

然而越到后期,触犯到权贵的利益越大,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

宋仁宗立场不再坚定,范仲淹失去了最大的靠山,难以为继改革的发展,最后以范仲淹自请外调为结局而落寞收场。

此次改革被称为“庆历新政”。

1046年,范仲淹56岁了,外放邓州,老友滕子京被贬巴陵,为尽早得到朝廷谅解,滕子京决定改建岳阳楼,作为自己的政绩之一。

之后为了提高政绩工程的知名度,他赠给范仲淹《洞庭晚秋图》,并向他求作两记,一则就是《岳阳楼记》。

所以,很大的可能性是,范仲淹根本没有去过岳阳楼,也没有见过那里绝美壮观的风光和景色,但却不妨碍他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宋·范仲淹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文以载道,范仲淹的格局早已不是一湖一楼所能容纳的。

8

范仲淹做的最后一件“利在千秋”的事情,是他拿佃租接济贫寒不能自立的老百姓,建立范氏义庄,形成了一条横跨了数百年的伟大的慈善事业。

从他开始,一直到清雍正年间,范氏一族的后人,还在不断注入资产。

范氏义庄成了史无前例的非政府慈善机构,直到民国尚存,存续时间长达800多年。

义田记节选

宋·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置负郭长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中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出纳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范仲淹做义举是开端,是一颗种子,这颗善良的种子在后世发展中,被不断的呵护和培育,逐渐成长为一棵苍天大树,变成护卫整个家族的最强大的保护伞。

所以我们再看本文开局,便能明白为何朱元璋如此宽待他的后人了,不仅仅是范仲淹本人,而是在他的影响下,他的整个家族、整个后代,都在做着让人钦佩的事情。

9

1052年,范仲淹63岁了,身体越来越差,朝廷又下了命令,通知他去颍州上任,他强撑病躯上路了,刚走到徐州,便与世长辞了。

此时,范仲淹家里的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只能借官屋暂栖。

这在宋代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宋朝施行高薪养廉之策,宋朝官员工资非常高,只是他的积蓄都用来资助义庄了。

“公薨之后,独无余资。君国以忠,亲友以义,进退安危,不易其志。立身大节,明白如是。”

终宋一朝,论知行合一,鞠躬尽瘁,问心无愧,文武兼备,舍范文正公其谁?

范仲淹死讯传开后,朝野上下一片哀痛,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祭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说到做到。

范仲淹是“北宋第一完人”吗?

是的,他是。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每天送你精彩文章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面: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