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诗三百首 | 240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点击关注 ☞ 每日一首古诗词 2021-03-04

宫词

【唐】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解读诗词

译文

故乡和亲人远在千里之外,我已被幽闭在这深宫里二十年了,听一声曲子《何满子》,忍不住掉下眼泪。

注释

故国:故乡。
何满子:唐玄宗时著名歌手,据说她因故得罪了皇帝,被推出就刑。就刑前她张口高歌,曲调悲愤,使“苍天白日黯然失色”。结果皇帝闻之,终因惜其技艺难得而降旨缓刑。因为何满子出色的技艺,大诗人元稹、白居易、杜牧等都相继为之赋诗,其中以张祜的《何满子》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最为感人。这首宫词后来流传甚广,其唱来异常悲怨。据说唐武宗时,有一孟才人,因有感于武宗让其殉情之意,为奄奄一息的武宗唱了一曲《何满子》,唱毕,竟气绝身亡。一作“河满子”,舞曲名。题又作“宫词”。白居易《何满子》诗:“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弄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何满子”声调哀婉。《乐府集》引白居易《何满子》诗的自注说:“何满子,开元中沧州歌者,临弄进此曲以赎死,竟不得免。”
君:指皇帝。这里是指唐武宗。据《唐诗纪事》,张祜《宫词》:“传入宫禁,武宗疾笃,目孟才人曰:‘吾即不讯,尔何为哉?’指笙囊泣曰:‘请以此就缢。’上悯然。复曰:‘妾尝艺歌,请对上歌一曲,以泄其愤。’上许。乃歌一声《何满子》,气亟立殒。上令候之,曰:‘脉尚温而肠已绝。’”后来张祜别有咏《孟才人叹》一绝,词云:“偶因歌态咏娇嚬,传唱宫中十二春。却为一声何满子,下泉须吊旧才人。”

赏析


朋友们好!欢迎你们和我一起品读此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郦波解读)

与历史中的各个朝代一样,唐代诗人中,多为男性作者。不过,男性作者除了关怀江山社稷,常常也有对女性命运、女性生存,以及女性心灵的无限关怀。当然相比较初唐、盛唐而言,这种关怀更多的存在于中唐、晚唐的诗歌创作中。今天我们所要品读的就是张祜的那首千古名作——《宫词》其一,诗云:“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元和十五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821年,令狐楚任宣歙观察使,路过扬州,对前来拜访的张祜上表举荐。于是张祜满怀期待,带着令狐冲的荐书,在这一年的秋天奔赴京城,正所谓“三十年持一钓竿,偶随书荐入长安”。穆宗皇帝找来特别器重的元稹,问他,张祜这个人怎么样?诗风文采究竟如何?元稹回答说:“雕虫小技,或奖激之,恐害风教。”就是说张祜的诗纯粹是属于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呀。如果皇上您任用了他,朝廷的风教恐怕会变坏。听了元稹的话之后呢,穆宗就不用张祜了。


元稹为什么如此反感张祜?有学者指出,或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张祜嗜酒、狂放、狎妓,即所谓“其誉不甚持重,故不为元稹所取”;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元稹当时正与令狐楚、萧俛交恶,而张祜是令狐楚所荐,从而引起元稹的不满。张祜此番求仕无成,只好失望地离开长安,只得去浪迹江湖,只能是“东去江干是胜游”。

举荐之路被堵住之后,张祜只能改变求仕的方式,打算“循乡赋,取进士”,而当时刺史之中诗名最著的当数白居易。据《云溪友议》记载,长庆三年,也就是公元823年,张祜东赴钱塘,希望能以解元首荐。这次一起参与的还有从富春来的徐凝,白居易就说:“二君论文,若廉、白之斗鼠穴,胜负在于一战也。”于是白居易出题,诗题是《余霞散成绮》,副题是《长剑倚天外》。而张祜自觉答得甚妙,成竹在胸,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白居易取了徐凝为解元。


 对于白居易的选择,皮日休《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中就说,“乐天方以实行求才,荐凝而抑祜,其在当时,理其然也。”意思就是因为白居易正在倡导“新乐府运动”,以实行作为求才的标准,而且元稹又说过“雕虫小技,恐害风教”。所谓“元白”并称啊,白居易怎么会取被元稹拒绝过的人呢?可以说张祜的《宫词》成就了他的诗名,却再一次阻碍了他的仕途,再加上他放荡的行为和傲诞的性格,为白居易所不取也就理所当然了。

这一次的失意对张祜而言自然又是一次重大的打击,但他还没有完全打消求仕的意念。大和五年,也就是到了公元831年,张祜再次赴京应举,不过因为之前的教训,这一次他的热情没有以前那么高涨了,这期间虽也有其他大臣的举荐,最终却又是一番徒劳而返,他的境遇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变化。因此他在给苏州刺史刘禹锡的诗中,张祜就吐露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说:“天子好文才自薄,诸侯力荐命犹奇。贺知章口徒劳说,孟浩然身更不疑。”就这样张祜和贾岛一样,始终未能入仕,而以处士终身。

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张祜确实和贾岛有许多相像的地方,贾岛亦是终身不第,其穷愁困苦之状屡见于诗作。二人在人生命运上可谓是同病相怜,而在作诗上,贾岛以苦吟著称,张祜同样也是如此,每当苦吟之际,妻子在旁边唤他,他也不回应。因为苦吟,两个人的诗风确实颇有一些相似之处。从我们所要品读的这首《宫词》就能看出一二。

宫怨题材在宫词中一直享有长盛不衰的地位,白居易(白居易《宫词》,“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元稹(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李商隐(李商隐《齐宫词》,“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朱庆馀(朱庆馀《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韵译:“百花盛开,宫院却寂寂地紧闭大门;俏丽宫女,相依相并伫立廊下赏春。满怀幽情,都想谈谈宫中忧愁的事,鹦鹉面前,谁也不敢吐露自己苦闷。”)都写有此类佳作。张祜的《宫词》流传至今,最著名的就是这一首“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当然了,也有论者从其内容和声韵等方面考证,认为这首《宫词》其一和《宫词》其二其实不是两首五绝,而应该是合在一处的一首五律。有这个说法,但大多数情况下,诗史上还是把它视为两首诗来解读。


之所以在中晚唐以来,社会上再次形成了喜写宫词的文风,恰如苏雪林在《唐诗概论》中所说,“原来唐人本喜作宫词,元和时白居易又把那些赋予传奇文学性质的唐明皇、杨贵妃故事制成一篇《长恨歌》,哀感顽艳,沁人心脾,一时传遍天下。在这刺激之下,文人的兴趣一时倾向宫廷故事,宫词的规模便宏大起来了。”中唐王建用七绝题材写了一百首宫词,王涯也作了三十首,张祜又善作小宫词。

实际上,一个时代的文风诗风往往是社会心理、时代风尚在文人心中的投射。盛唐开元、天宝之间,国力强大,世人多拥有乐观豪爽的性情,以昂扬慷慨的声音去赞美、去讴歌时代。对此,林庚曾经评价说,“无论是快乐或是痛苦,都是爽朗健康的,永远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光明的展望。”但到了中晚唐之际,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也”,这是李肇在《唐国史补》里的评价。尤其到了晚唐,朝政无为、藩镇作乱、党争不断,及时行乐的心理就成为了主流。《资治通鉴》里就记载说,“上好音,乐宴游,殿前供奉乐工常近五百人,每月宴设不减十余,水陆皆备,听乐观优,不知厌倦,赐与动及千缗。”文人志士进取的锐意不断地被生活所消解,吟咏的诗歌便从江山社稷、壮志豪情,转到舞榭歌台、男女之情。

同许多时代的女性一样,唐代女性生活的空间大多狭小,像薛涛那样有机会认识天下英才、并能够自由出游的,实在是少之又少。除了大多数羁绊于家中的女性之外,其实还有一种更为特殊的女性,那就是养于深宫的女子,这也就是张祜倾力去描写的对象,这也是他所关怀的一类女子的命运。相较于前朝的,比如说北齐、隋朝,唐高宗、中宗、肃宗、顺宗、宪宗其实都戒奢从简,都曾经放宫人出宫,然而被选入宫的女性数量依然庞大。花蕊夫人徐氏写诗云:“月头支给买花钱,满殿宫人近数千。”而《梅妃传》中也记载,玄宗时“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几四万人”。

这里面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唐朝特有一种文化,后宫女子其实有时也能够以轻松的游戏来遣散生活的沉重,像王建的《宫词》就说,“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毬。”就写了一场宫女的打球比赛。张祜有《上巳乐》也说,“猩猩血彩系头标,天上齐声举画桡。却是内人争意切,六宫罗袖一时招。”表现的是后宫女子划船的热闹场面。这种宫女参与的体育活动,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唐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它给女性生活所带来的影响。但总体而言,这种放松实在是太难得了,宫中女子更多的是要打发无聊的光阴,生活在漫长等待中。我们前面曾经讲过那些红叶题诗、衣上题诗、红叶传情的故事,其缘起都是宫女们在百般闲愁中的一种听天由命的举动,表达的是对宫墙之外、自由世界的无限神往与渴求啊!



那么同样是写宫词,张祜的这首诗到底妙在哪里?为什么这首诗的背后还牵扯出一个令人震撼无比的故事呢?你看,“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诗人起笔便不俗、便不凡啊。一般的唐五代宫词,诗人多在日常生活中抓取宫女不同的形象,着力刻画女性的容貌、服饰或者性格等等。而张祜这样的句子哪里是像在写深宫啊,这里面俨然有盛唐的文字气象。“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就是用这样的笔法来写女子的怨情之苦、幽居之叹,去挖掘宫人心灵深处的难言之隐。能获得像平常人一样的生活,其实是深宫女子们最迫切的人生渴望。“故国三千里”是从空间着眼,写离家之远;“深宫二十年”是从时间落笔,写入宫之久。如此长的距离,如此久的时间,对于宫人们来说,对于宫女们来说,所承受的痛苦、所承受的寂寞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所以“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两句就显得高妙至极,刚吟出“一声何满子”,就已禁不住“双泪落君前”。这是蓄积了多么久,埋藏得多么深的情绪的爆发啊!我们或许会有这样的人生体验或是审美体验,那就是往往人到了极其伤悲、极其喜悦的时候,才会有如此看似反常,实则极为正常的行为。

在技巧上,张祜这首诗也可以说写得别出机杼,“怨”得别出心裁啊!虽然有不少诗人都将枯燥的数字用得恰到好处,是诗歌顿生不尽的情思与韵味。比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比如,“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都不见。”都是如此。甚至像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与张祜的这首《宫词》就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像张祜四句皆用数字入诗的,还是很少见。“三千”言离家之远,“二十”言幽居之久,“一声”曲后,双泪便如雨落。四个数词,前两个是虚写,后两个是实指,虚为实做了很好的铺垫,如果没有三千里之遥,二十年之久,又怎会何来一声之怨,何来双泪之悲呢?诗人实在是匠心独具,实在是把怨情写得感人至深。而且特别与众不同的是,许多宫女、宫人是见不到皇帝,或者失宠于皇帝之后而落泪,而产生怨情。比如白居易的《后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但张祜的这首诗写的却是在君前,在受到皇帝赏识的时候,却迸发出极端的激动情绪,这就格外显得有震撼人的力量。

我们说张祜匠心别裁的选取君前这个场景,让宫人在皇帝面前演唱之际,情不自禁地双泪奔流,体现出她们内心隐藏了太久太久的千愁与万恨。而要达到这一种艺术效果,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借指,就显得颇为重要了,这就是功不可没的《何满子》。《何满子》这个曲调最易触人愁肠,白居易便曾经做《何满子》说,“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啊!就常情而言,看到皇帝应该是激动与欣喜的,可是《何满子》却让人无法自持,以至落下几行清泪,这比之因不见得皇帝而生发的怨念就要深刻地多了。

这首《宫词》,张祜虽说是“偶因歌态咏娇嚬pín”之作,但传入宫内很快就赢得了宫女们的喜爱、传唱,正所谓“传唱宫中十二春”,可见这首诗的魅力之大。而且这首诗还引发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留下了一则真实的传奇。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卷五十二张祜条下记载,“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自倚能歌日,先皇掌上怜。新声何处唱,肠断李延年。”二章祜所作《宫词》也。传入宫禁,武宗疾笃,目孟才人曰:“吾即不讳,尔何为哉!”才人指笙囊泣曰:“请以此就缢。”上悯然。复曰:“妾尝艺歌,请对上歌一曲,以泄其愤。”上许。乃歌“一声河满子”,气亟立殒。上令医候之,曰:“脉尚温而肠已断。”这说的是,武宗年间有一个孟姓的才人,于唐武宗薨事之前,因为唱了这首歌,肠断而死,可见这首《宫词》之感人至深哪!

后来张祜遇到进士高璩,高璩便以此事相告,并称“明年秋,贡士文多以为之目”。张祜因此作《孟才人叹》诗,在诗序中叙述了此事,诗云:“却为一声河满子,下泉须吊旧才人。”何满子本身只是曲调,但宫女们却一唱双泪流,孟才人却一声而肠断气绝。这其实是在唱她们自己的命运,在抒发她们自己的悲情。小小的宫词,竟然引出如此凄绝凄艳的故事,甚至连贡士行卷也多以此为题,足见它在当时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一时间张祜的诗名可谓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啊。


除了宫词二首,张祜描写此类内容的诗作还有《赠内人》等。事实上,张祜今传宫词有三十八首,属于宫怨题材的有七首,而写唐明皇、杨贵妃故事的呢,则有十八首,几乎占了一半。另外他还写有多首乐府、涉及李杨二人的传奇,足可以见出他对这个题材特别关注。而且由于立意、视角独特,张祜采用了系列式的方法来写李杨故事,表现出了比白居易的《长恨歌》,比元稹的《连昌宫词》更为丰富的情节和内容。

实际上除了宫词之外,张祜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创作也都非常不错,而且就数量而言,张祜诗歌中宫词占的比例也不是很大,但是他的宫词创作的光彩在当时就超过了他所有其它的作品,广为流传。之所以如此,一个首要的原因是对开元、天宝旧事的追忆以及对宫内生活的描写,成为“安史之乱”之后人们心理上的复杂情结。对盛唐的缅怀以及对宫廷生活、爱情故事的描写,造就了怀旧风尚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张祜的《宫词》很快就得到了当时人们的认同和共鸣。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张祜的《宫词》多为七绝,唐代的七绝最易入乐,再加之张祜本人精通乐理,他的诗中几乎写遍了当时流行的乐器,像筝、笙、笛、琴、觱篥、箜篌、羯鼓、芦管,应有尽有。他的宫词读来音调和谐婉转,随着音乐的流传,就得到了最为广泛的传播。

《唐诗纪事》就记载说,“杜牧之守秋浦,与祜游,酷吟其《宫词》。”甚至在其《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中,专门提到了他这篇脍炙人口的诗,杜牧说,“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辞满六宫”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像元稹、白居易不喜欢张祜的作品,但许多诗人对张祜还是十分赞赏的,杜牧尤其是其中的代表。会昌四年的秋天,张祜听说杜牧在池州做刺史,便从僻居的丹阳乘船溯长江西上去拜访杜牧。他和杜牧呢,此前其实并不相识,他便先寄去一首诗题名《江上旅泊呈杜员外》,诗云:“牛渚南来沙岸长,远吟佳句望池阳。野人未必非毛遂,太守还须是孟尝。”杜牧久闻张祜诗名,看到年长自己颇多的张祜来访,还自比毛遂,希望自己是好客的孟尝君,便立即写了一首诗去欢迎他,这首诗便是《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张祜来到池州,和杜牧一见如故,后来张祜回到丹阳,杜牧独登池州九峰楼缅怀有情,情难自已啊,写了一首著名的七律《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诗云:“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这也是时人对张祜最有名的评价了。

当然,不光是杜牧对张祜的诗有这么高的评价,像陆龟蒙也是非常称赞张祜的诗,说:“善题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别处,此为才子之最也。”可见,张祜的流连诗酒、张祜的任侠尚义,张祜的艳发、流丽,张祜的沉静、隐逸,虽然在当时不得功名,却都获得了不同接受者的激赏与重视。

     所以,“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正是这种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同情,让张祜的才情与他人性中温暖一面,获得了那个时代最广泛的共识与共鸣。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每天送你精彩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