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诗三百首丨264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古诗版块的第二首诗,也就是杜甫那首《江南逢李龟年》,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传唱千古的名作吧。诗云:“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前面我们在讲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说过,古代的送别诗很多,唐人因为好交友,所以送别诗尤其多,尤其是唐朝“安史之乱”打乱了许多人的生活节奏,也扰乱了许多人的生活轨迹,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分别与相逢便更多了一种人生的唏嘘与感慨。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首杜甫的名作就是一首相逢的诗。

这首诗题目中所提到的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音乐家,是一个著名的乐人,他常在豪门贵族进行歌唱。李龟年、李彭年、李鹤年兄弟三人都有艺术天赋,李彭年善舞,李龟年、李鹤年善歌,而李龟年呢还善吹筚篥,擅奏羯鼓,并长于作曲等,他们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兄弟三人中又以李龟年的音乐才华最为突出,所以深得唐玄宗的器重。李龟年对唐玄宗的感情也非常深,可以说李龟年是属于唐代乐坛的天皇巨星,他在唐代文化圈的地位要比今天的偶像歌手还要强很多,不仅连皇帝也是他的粉丝,而且欣赏他的王公贵族许多都是十分擅长音律之人。像唐玄宗不仅创作了《霓裳羽衣曲》,还被后世称为“梨园之祖”,又如王维的一首琵琶曲《郁轮袍》弹得惊艳天下,后来更是做了太乐丞,是皇家的音乐总管,绝对是资深的音乐人了。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大唐宫中的乐人四处逃散,流落江湖。李龟年也到了民间,后来流落到江南,每遇良辰美景,李龟年便会唱上几曲,常令听者泫然而泣。大约是在唐代宗的大历五年,杜甫在湖南潭州遇到了李龟年,再次听到了李龟年的歌唱。那时他们年纪已然不轻,故人相聚自然是感慨万分,感慨所逝去的不仅是彼此的青春年华,还有大唐的盛世繁华,杜甫因此就写下这首《江南逢李龟年》。  



为李龟年题诗的诗人,除了杜甫,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李龟年的音乐知音王维。我们知道,王维也是唐代有名的大音乐家,和李龟年之间的感情非比寻常,王维送给李龟年的诗就是那首著名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五言绝句,大家后来熟悉的名字叫做《相思》,而这首诗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江上赠李龟年》。

王维的诗选材甚妙,首句说“红豆生南国”,巧妙点出了相逢之地,因为他正好是在南方遇到了李龟年。有一种传说是说王维正好此前去了江阴的顾山,看到了那棵著名的千年红豆树,所以见到李龟年便以红豆为由诉说深情。“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既是他江南所见,又是他江南所遇。王维说,“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大概顾山那颗无比繁茂的红豆树,红豆那殷红的相思色重重地、深深地撞击了他的灵魂,所以他才会情不自禁地在给友人的诗里由衷道来。据说李龟年获王维此诗,深爱不已,并为此诗作曲、常常吟唱,后来一次在湘中采访使的宴会上,李龟年醉酒之后深情吟唱,唱的第一首就是王维写给他的这首“红豆生南国”,歌声未了,在座诸人皆潸然泪下。

此外如“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也写有《赠李龟年》,诗云:“青春事汉主,白首入秦城。遍识才人字,多知旧曲名。风流随故事,语笑合新声。独有垂杨树,偏伤日暮情。”这写的已经是历尽沧桑,白首暮年的李龟年了。

与王维的那首题赠诗一样,杜甫的这首诗中其实也没有很难的字句。“岐王”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范,善音律;“崔”则是唐代的大姓,崔九是指中书令崔湜的弟弟崔涤,“落花时节”一般多指暮春季节。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当年在岐王家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府中也多次欣赏过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个风景大好的江南、在这落花的暮春时节,能够再次与你相逢。《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是杜甫的最后一首绝句了,此后不久,伟大的“诗圣”杜甫便于湘江北返途中病逝。这首诗也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蕴藉的一篇,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语言也平易至极,却包含了丰富的时代生活与复杂情感。

诗前两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感慨国事凋零,人们四处颠沛流离。那时代的沧桑、人生的巨变,家人与友人的离合聚散,青春年华的逝去、大唐盛世的不再全都浓缩在诗中,表达出来的昔盛今衰,使读者感到了无比的深沉与凝重。李龟年虽为音乐圣手,杜甫在诗中却只字未提他的音乐,但正如《唐宋诗醇》中所说,这首诗“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一篇《琵琶行》矣。‘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刘禹锡之婉情;‘钿蝉金雁皆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温庭筠之哀调。以彼方此,何其超妙!此千秋绝调也。”所不同者,白居易主要感怀的还是个人的感慨,而杜甫抒发的则是整个大时代的离合与悲欢了。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这就是对于这首诗是否是杜甫所作历代一直还有争议。持否定说的人认为,岐王开元14年卒,崔涤亦卒于开元中,当时杜甫年仅十四五岁,尚未离开河南,不可能在岐王宅里、崔九堂前见到李龟年。认为杜甫在潭州与李龟年的重逢,在时间上也有出入。更有人甚至推测此诗为王维或李白所作。而持肯定说的则认为岐王、崔涤他们当时在东都洛阳建有宅邸,年少已经有名的杜甫见到李龟年的可能性非常之高,而据李端《赠李龟年》诗中“青春事汉主,白首入秦城”可知,李龟年最后还是回到长安,但已是白首暮年了。杜甫大历五年的冬天死于湖南,之前李龟年尚在湖南,他与杜甫在湖南重逢也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

其实,仅就“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两句的意思而言啊,杜甫也未必就是说自己在岐王宅里、崔九堂前见过李龟年,而是完全可以理解为他知道李龟年经常出现在岐王宅里、在崔九堂前,也常常可以听到他动人的音乐。杜甫完全有可能是在另外一个地方见过李龟年,他在这里提及岐王宅、崔九堂的目的,就好比刘禹锡所用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一样,是用以指代“开元盛世”之际的繁华与风光。见与未见当然还是一个可以探讨的话题,而诗歌的情绪才是真正深深打动我们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来看,此诗与杜甫的诗风确实有一脉相承之处。文学史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诗史”,确乎如此。从课本所选的这两首诗便可见出。前面我们讲《峨眉山月歌》时说过,李白以高超的技巧驾驭了共时的千里江山;而杜甫这里呢,则以历史的手法,写出了人生、国家四十余年的沧桑变化。

所以说,如果是专门从事古典文学研究,那么对一些考证中的问题就需要从历史的痕迹中再去追溯、再去分析,而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学语文、欣赏古诗词绝不仅仅为了考据,也不仅仅只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培养汉语——也就是母语的审美能力,为了培养我们对于母语的感觉与认知。尤其是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特殊的美,更是独属于华夏文明的记忆。华夏文明最大的特点、特色是什么呢?它不是空间的扩张,而是时间的延续性,是时间上的生命力,我最喜欢华夏文明的特点也正在于此。同学们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啊,其实就能够通过“一斑而窥全豹”,去触摸华夏文明的那种独有的温度和深度。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