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词三百首 | 11张先《青门引·春思》


青门引·春思

【宋】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解读诗词

译文

天气刚刚变暖,时而还透出一丝丝的微寒。一整天风雨交加,直到傍晚方才停止。时近清明,庭院里空空荡荡,寂寞无声。目睹残花落叶更令人伤情,不觉借酒消愁竟然大醉酩酊,这又是去年种下的旧病。
一阵阵轻冷的晚风,夹着城楼上画角凄厉的嘶鸣,把我吹醒。夜幕降临,重门紧闭,更显得庭院中死一般的寂静。正心烦意乱、心绪不宁,哪料到那溶溶的月光,把邻院中荡秋千的少女倩影送入我的眼里。

注释

庭轩:庭院,走廊。清明:清明节。
残花中酒:悼惜花残春暮,饮酒过量。
楼头画角:楼头,指城上的戍楼。画角,军用的号角,涂了彩色,故称画角。

赏析

此为春日怀人之作。词中所写时间是寒食节近清明时,地点是词人独处的家中。全词抒写了词人感于自己生活孤独寂寞,因外景而引发的怀旧情怀和忧苦心境。

上片起首两句,写词人对春日里天气频繁变化的感受。“乍暖”,见出是由春寒忽然变暖。“还”字一转,引出又一次变化:风雨忽来,轻冷袭人。轻寒的风雨,一直到晚才止住了。词人感触之敏锐,不但体现对天气变化的频繁上,更体现天气每次变化的精确上。天暖之感为“乍”;天冷之感为“轻”;风雨之定为“方”。遣词精细确切,暗切微妙人情。

人们对自然现象变换的感触,最容易暗暗引起对人事沧桑的悲伤。“庭轩”一句,由天气转写现境,并点出清明这一气候变化多端的特定时节。至此,这“寂寞”之感就进而属于内心的感受了。歇拍二句,层层逼出主题:春已迟暮,花已凋零,自然界的变迁,象喻着人事的沧桑,美好事物的破灭,种下了心灵的病根。此病无药可治,唯有借酒浇愁而已,但醉了酒,失去理性的自制,只会加重心头的愁恨。更使人感触的是这样的经验已不是头一遭。前一年如此,这一年也不例外,“又是去年病”点明词旨。过片承醉酒之后而来。“楼头画角风吹醒”,兼写两种感觉。凄厉的角声,轻冷的晚风,使酣醉的人清醒过来。

黄蓼园评云:“角声而曰风吹醒,醒字极尖刻。”(《蓼园词选》)这一个“醒”字,表现出角声晚风并至而醉人不得不苏醒的一刹那间反应,同时也暗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伤心人被迫醒来自是痛苦不堪,“入夜”一句,即以现境象征痛苦的心境。夜色降临,心情更加黯然,更加沉重。而重重深闭的院门更象喻着不得开启的心扉。结句指出重门也阻隔不了触景伤怀,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了过来。黄蓼园对此句也甚为激赏:“末句那堪送影,真是描神之笔,极希微窅渺之致。”(《蓼园词选》)月光下的秋千影子是幽微的,描写这一感触,也深刻地表现词人抑郁的心灵。“那堪”二字,重揭示为秋千影所触动的情怀。

此词用景表情,寓情于景,“怀则自触,触则愈怀,未有触之至此极者”(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尤其是词之末句,写人却言物,写物却只写物之影,影是人,人又如影之虚之无,确实写出了隽永的词味。总之,张先词艺术上的含蓄和韵味,此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作者简介

张先(990—1078),宋代词人。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公元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晏殊知永兴军,辟为通判。历官都官郎中。晚岁退居乡里。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曾以三处善用“影”字,人称张三影。喜作慢词,对词的形式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张子野词》。


【更多精彩】
收藏!《唐诗三百首》朗读、赏析全集(共313首)
宋词三百首 | 01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宋词三百首 | 02钱惟演《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宋词三百首 | 0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宋词三百首 | 04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宋词三百首 | 05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词三百首 | 06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宋词三百首丨07晏几道《菩萨蛮 · 哀筝一弄湘江曲》
   宋词三百首 | 08张先《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宋词三百首 | 09张先《一丛花·伤高怀远几时穷》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