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丨《大运河》合集(八集)
纪录片《大运河》全集
本片以京杭大运河为经,以大运河3000年历史为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大运河的历史,讲述了大运河与沿线人民的生活故事,揭示了大运河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之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本片让人们对大运河这个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第一集 千年水道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中国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的总称。作为沟通南北、东西交流的大通道,有着悠久历史的大运河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大运河的开掘推动了东西南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了中国的人口和城市空间布局,实现了黄河与长江的交流,加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融合,在中华文明史上发挥出重要作用。江南地区河湖众多,开挖运河有着天然的地理条件,吴越两国经济发达,水工技术先进,运河的开凿成为了必然。
千年历史中,运河的沿岸衍生出了无数的码头,多少政要商贾、文人墨客开往于运河之上,泊船歇憩于码头之旁,或感慨山河意趣赋诗咏景,或表达内心抱负撰文抒志,留下了字字珠玑的优美诗篇,留下了熠熠生辉的今古传奇。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古时的三江口一直是中国对外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海运码头。三江口让大运河有了更为广阔的延伸。本集通过镜头主要讲述邵伯码头的前世今生,向人们呈现出这一古码头当年的繁盛景象。
第三集 华夏粮仓
冬天的晚上,北京东四十条二十二号几处不起眼的矮房点起了招引食客的大红灯笼,精致的装修赋予了它们全新的使命,唯有一些标志性的门牌还显示着这里曾经的功能:粮仓。作为封建王朝维系统治的重要纽带,运河岸边的众多粮仓见证了中国漕运制度的兴衰。正是通过这些粮仓,今天的人们经过不懈的努力达成了与大运河历史的对话,节目就从古时的粮仓看历史的兴衰,大运河的变迁。
大运河从南到北,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人文环境的千差万别,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运河儿女享受到截然不同的美食。大运河的出现使千百年来的饮食传统巧妙地发生着变化。本集讲述山东台儿庄的运河石头大饼的特别之处,石门镇的咸粽,天津的煎饼果子,微山湖的黄金炸荷花等。
大运河在时间和空间的流淌中,形成了两岸的老街文化,老街的形成成为了增进人类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渠道,它们在历史时间线上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故事。浙江绍兴是桥的故乡,有着上万座桥梁,浙东运河绍兴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绍兴环城河、东湖石宕,特别是面积30万平方米的八字桥街区,将市区世界文化遗产点面积和范围大大增加。
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在进入到封建社会的最后两个王朝时,在中国大运河沿岸,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会馆。这种完全由民众自发形成的团体,在大运河的滋养下由弱转强,并最终成长为那一时期可以左右国家经济命脉的一股社会力量,但是当大运河衰弱之后,会馆和它的主人也同样陷入了困境。
本期节目带您去聆听大运河不同时空的腔调之美,去感受这条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血脉。《宇宙锋》是中国戏曲的传统剧目,也是梅兰芳的代表作之一,剧中的女主角表面装疯,内心却悲泪暗弹,梅兰芳把这一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绍兴是个水乡,这里也是浙东运河的起点,来自民间的小歌班,沿着运河沿线演出,小歌班发展成为越剧,就是吸收借鉴了昆曲、京剧的表演程式。越剧的唱腔优雅动听,极具江南灵秀之气。昆曲是明初四大声腔之一,起初流行于苏州一带,后以大运河沿岸以江南城市为中心,昆山腔依靠大运河得以迅速传播。扬州的戏曲演出以徽班为主,在苏北、鲁南、皖北一带流行的曲艺种类很多,运河渔鼓、山东大鼓、运河琴书等等。
元代以后,京杭大运河的出现带动了一批北方城市的兴旺发展,济宁、临清、德州都成了商贾汇集热闹非凡的贸易中心,往来于运河之上的外国使节和商人络绎不绝。明朝万历年间,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常年受到黄河泥沙淤塞的困扰,为了维持漕运畅通,政府于是立项避开黄河,改借泇河之水取道台儿庄。因为漕运的畅通,台儿庄成了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一条运河沉淀了过往岁月的诸多痕迹,也串联起古今中外的文化往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