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毛佩琦丨《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合集(7集)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01:迷雾重重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02:宦海沉浮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03:谋士出山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04:神机妙算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05:特殊君臣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06:危机四伏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07:伯温之死


刘伯温这个人家喻户晓,也叫刘基。这个人很神,很多地方都有刘基庙和传说,说刘基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载;能掐会算,知道天文地理。他最为大家所乐道的,有所谓《烧饼歌》《推背图》《灵棋经》。这些有的是他本人写的,有的是他批注以前的书。刘基到底是什么人?历史上的刘基和传说当中的刘基是一个人吗?
刘基出生在一个书香官宦世家,不仅懂得儒家经典,而且懂得象纬之学。一个人在君主社会里,想要为天下百姓做一点事,必须依附于某一位皇帝。中国的儒家学说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何做到?就是要做官。
古代社会要走上仕途,必须参加科举考试。刘伯温二十三岁就参加了科举考试,中了举人,再考中了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刘伯温考中进士以后被任命为高安县丞。一上任就遇到了一个命案。经过审理,他发现是一个冤案。前任官员错误断案才造成冤案,刘基要纠正这个冤案,就得罪两批人,一个得罪前任官员,一个得罪世族背后的支持者。刘基坚决主张要给这个案子翻案,但是遭到攻击,在官场上碰钉子了。刘基想,我要主持正义,我想要平反冤案,你们不让我平反,我跟你们一起做坏事吗?辞职不干了!刘基就是这样,先后四次辞职。
他辞职以后并不消沉,回到家里著书立说,最著名的一本书叫《郁离子》,是一本寓言故事集。他的学生曾经评价这本书,是给社会开的一个良方,要在国家推行仁政,要选拔人才,要廉洁,要爱民。《郁离子》有一篇故事叫《工之侨献琴》。工之侨是一位工匠。他怀才想为国家效力,却没有人赏识。刘基在《郁离子》中表达了对于社会的批评,同时也表达出自己满腹经纶, 希望为社会做事的愿望。
元朝末年,社会黑暗,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既有张士诚,又有陈友谅,还有大家都知道的朱元璋。朱元璋起于濠州,赤贫的家庭非常穷苦,没有饭吃,跑到寺庙里求一碗饭吃,最后寺庙也没有饭吃,不得已拖着锅子到处乞讨。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得了天下,顺应了潮流。
刘基回到家乡浙东。朱元璋先打下了南京,然后向浙东发展,开始要寻访当地的名士。朱元璋行伍出身,但是他很重视读书人。当时浙东有四学士:刘基、宋濂、叶琛、章溢。攻克了滁州以后,他就把宋濂请到他的队伍当中,在滁州建立了学校,请宋濂做了五经师。宋濂是刘伯温的朋友,年轻的时候一起读书,一起学道,宋濂辞官,刘基也辞官。朱元璋了解知识分子,说要请刘伯温,但他不会轻易出山。知识分子很重视节义,一定要有相当的理由,才能够动员他出山。有一个叫作孙炎的人,他自告奋勇说,我去聘请刘基,结果在刘伯温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
刘伯温拒绝出山。刘伯温想,朱元璋是农民起义,一帮土包子拉起一帮人马到处打,然后占领城池,我一个天下名士,不能跟你同流合污。但是孙炎不气馁,坚持不懈继续聘请刘基,最后刘基说:“我确实不能跟你一起出山,但是你的一份心确实也感动了我,我就把我家祖传的一把宝剑送给你,只当我们的个人交情,但是我还是不出山。”这次孙炎写了一封长信,把宝剑退还给刘基,而且写了一首诗:“宝剑赠天子,斩未顺命者。”这一句话一语双关,暗中有一点威胁。他的一封长信把刘基说动了。
于是,刘基就来拜访孙炎,没想到孙炎一番话滔滔不绝,上下古今,头头是道。刘基发了一顿感慨:原来我以为你不如我,现在看来我不如你。你是懂得古今历史、懂得治天下之道的人。朱元璋的手下有这样的能人,还有像我的朋友宋濂这样的人,那么朱元璋肯定有过人之处。于是刘基下定了决心出山,从此走上和朱元璋合作的道路。
刘基和朱元璋的结合是一个历史的结合。一方面朱元璋渴望人才,到处去寻找人才;一方面是刘基希望施展自己的治国谋略。在这个历史的机遇之下,他们走到了一起。
刘基一见到朱元璋,就给朱元璋上了一个叫《时务十八策》,就是十八项策略和应该办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先汉后周”之计。“汉”是朱元璋政权西面的陈友谅,当时以武昌为中心,占领江西大部分地区。“周”是朱元璋东面的张士诚,张士诚以苏州为中心,建立一个相对狭小的政权。先汉后周,就是说朱元璋如果想打天下,要先对付西边的汉,后对付东边的周。有人把它比喻成为诸葛亮当年给刘备提出的三分天下之计。
刘基到了南京以后三个月,遇上了一场战争。陈友谅依仗地广人多,于至正二十年,顺江而下,攻打朱元璋的地盘。当时朱元璋刚刚夺取南京,立足未稳。有人说,陈友谅的势力太大,我们要避其锋芒,撤离躲一躲;也有人甚至说不如投降。大家在议论纷纷的时候,刘基说:“请先赐我尚方宝剑, 斩那些主张投降的,现在就是要统一军心,引敌深入,坚决消灭入侵势力。” 结果这一仗打胜了,这一战奠定了刘伯温在朱元璋军队当中的军事地位。
朱元璋当时提的口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个口号很熟,孙中山先生后来借用了,在早期的国民党人看来,朱元璋是英雄,决不像现在很多人认为朱元璋是一个杀人的刽子手。这个重要历史人物的业绩当中,有刘基的贡献。
建国以后,刘基被任命为中书令,和李善长一起,制定最早的法律。这个法律成为后来《大明律》的基础,在法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刘基参与了制礼作乐,礼制实际上是规定社会等级秩序的手段,参与了恢复科举制度。当时提出来是三途并用,荐举、贡举、科举。所以明朝朱元璋统治下,完善科举制度和天下普遍建立学校,也有刘基的功劳。
刘基和朱元璋之间的关系,在建国以前,可以说是一个如水乳交融的关系,用朱元璋本人的话说,“三军所向,治国方略,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什么意思?各种谋略、各种策略办法,说你能够提出来意见,我能够审查使用。
在打仗的时候,朱元璋常常离不开刘基。有一次刘基因为家里妻子有病,请假回家,结果没过三个月,朱元璋赶快给刘基写封信说:“现在出现问题了。赶快来!”这是在夺取江山的时候。
这种水乳交融能保持下去吗?朱元璋当皇帝了,刘基是他的臣下,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些磨擦。有时候在讨论政见的时候,刘基本来是想帮助朱元璋说话,但是常常遭到朱元璋的反驳,朱元璋说:“治天下靠什么呢?”刘基说:“宽仁。”朱元璋说:“你概言宽仁,太空洞了。要说阜民之财,要节民之力,要使民之教化,要使民之礼。如果不说到这些具体的东西,你说宽仁有用吗?”朱元璋说:“我现在是白天吃不好饭,晚上睡不好觉,非常劳累。”刘基在一旁劝说:“现在不比当年打仗的时候了,你也可以歇歇肩放松一下。”朱元璋说:“不对,你怎么让我放松呢?一个人放松还会摔跤,我要是放松,天下会出大问题,说得不对。”实际上刘基不过是说了几句宽慰的话,他就把这个当作驳斥刘基的一个机会。
此时,君臣关系发生了变化,所以刘基晚年的时候,他的处境是非常压抑的,这个时候朱元璋还没有开始大杀功臣。到了洪武七年,刘基在北京病了,五十多岁就开始半身不遂,大概是脑血栓。朱元璋派人去送了两副药,刘基吃了以后不见好。刘基就找到朱元璋,说:“上位(明朝初年称皇上为上位)。这个药吃下去以后肚子鼓鼓的,里头像有个大拳头一样。药都拉出以后,肚子又扁扁的,你看是怎么回事?”朱元璋没有在意。结果过了很久,这个病也不好,朱元璋一看,人不中用了,送他回家。
朱元璋写了一封诏书,这个诏书怎么写的?写得很特别,开头写的是:“你当年投奔我是应了天命,然后帮助我出谋划策,打了天下。”但是最后写了几句话,说:“君子绝交,不出恶言。我们君臣应当分手,我们谁也不要说不好听的话。你在我手下可是有很多小辫子,我抓在手里头不说了,你走吧。”这是什么意思?君臣的关系变化了,“官老于家,商不亡于道”这是人生之大事。什么叫官老于家?说做官你没有在任上被皇帝杀死,现在回家能够得一个全尸,好事,你是幸福的。刘基得到这个诏书回到家中,几个月以后就死了。刘基的死是个谜,有人说这是朱元璋派胡惟庸下了毒药害死的,一代谋臣就此殒落。

毛佩琦:原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 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   

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论》、《永乐皇帝大传》、《郑成功评传》、《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合著)、《中国明代军事史》(合著);主编有:《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岁月风情—中国社会生活史》、《十大后妃》、《百卷本中国通史·明史10卷》、《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中国状元大典》、《四库全书大辞典·史部》等。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