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风|关于府城,藏着一份连老肇庆都未必知道的历史
府城变迁
主讲人:吴才,肇庆市社会科学普及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资深地方志专家。
府城的变化:府城经历了无城池——土城——砖城——拆城楼和城碟过程。府城由渡头村西迁今地,主要以现在的披云楼为中心,因为这地方原是一个山岗,地势比较高,抗洪涝能力强。中国的城市概念在古代是城和市有别的,城是保卫官衙、军队和庙宇,市是城外商品集散的地方。
(全文1510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阅江楼
肇庆府城的变迁
说肇庆府城的变迁,首先要谈高要县的行政沿革,因为府城源于高要县城。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肇庆境置8个县,高要县就是其中之一,但县治何在?至今仍是一个谜。不管高要县行政区如何变化,但县治始终没变。汉元鼎六年高要建县;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高要县升格为高要郡;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以高要、晋康、宋隆、梁泰四郡置端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端州、新州置信安郡(今肇庆城区有“信安路”);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端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改为高要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名端州;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因宋徽宗赐美名而升格为肇庆府;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改为肇庆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置肇庆府;清代因之。
综上所述:历史上高要与端州交臂三次,分别是隋朝开皇九年、唐武德四年和唐乾元元年;高要县城一直是几级机构的驻地。
高要建县前,今府城已有群落分布,以松山战国墓佐证。1972年12月,广东省文物考古队与肇庆市文物考古人员联合在今蓝带啤酒厂西侧的松山清理挖掘一座战国墓,出土文物139件,大部分是青铜器,包括饮食器、乐器、兵器、工具、杂器等,是广东省最大的个体战国墓,从文物的形制看是一个极高级别的官墓,由此可见,汉之前今府城这地方已经有群落,也是府城最早的人群活动记录。
原点论证,目前比较多的人认为,肇庆城原在渡头村,后来西移至今地。大家都以“鹄奔亭”为参照物,“鹄奔亭”在现在的阅江楼旁。《旧唐书》载“县西有鹄奔亭”,由此可见县城在“鹄奔亭”之东,即现在的渡头村。这只是文献记载,尚缺文物佐证,有待考古挖掘物证以确认这一论点。
府城的变化
府城经历了无城池—土城—砖城—拆城楼和城碟过程。府城由渡头村西迁今地,主要以现在的披云楼为中心,因为这地方原是一个山岗,地势比较高,抗洪涝能力强。中国的城市概念在古代是城和市有别的,城是保卫官衙、军队和庙宇,市是城外商品集散的地方。
从肇庆最早的明嘉靖府城图可见,城内有肇庆府、高要县、肇庆卫、丰济仓、预备仓,城东有府学和县学、河泊所,城西有崧台驿。
从肇庆明万历府城图可见,城内有三级机构:第一级有督抚行台、分巡道、分守道、察院、监军道;第二级有肇庆府、游击府;第三级有高要县。另外还有包公祠和城隍庙。地图首次标示从府城出发的古道,同时“鹄奔亭”移至金渡水口一带。
从清康熙府城图可见,城内有三级机构:第一级有督院、肇罗道;第二级有肇庆府、海防厅、督粮厅;第三级有高要县、县学。另外还有包公祠、关帝庙和城隍庙。地图首次标示从府城城外自西绕北向东护城河。
从清道光府城图可见,城内有三级机构外还有25条街道。城东有大简墟和河泊所。
民国12年(1923年),填四个城门,修城中路、城东路、正西路等,肇庆城和市混在一起。
肇庆解放后,地方党委与政府不断对府城进行各种规划,如“城市总体规划”4个;“城市专项规划”6个;“城区详细规划”4个。现在有“府城复兴规划”,相信府城的明天会更好。
府城的5次战乱
第一次是壮族首领侬智高攻城;
第二次是罗旁山区瑶民起事攻陷府城;
第三次螺壳山瑶民起事攻陷府城;
第四次是民国12年(1923年)桂军沈鸿英部背叛孙中山,攻占肇庆城,与孙中山的讨贼军在肇庆城展开激战;
第五次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占肇庆府城。
府城经过历史的洗礼,很多标志物荡然无存,有些标志物你可能一时半载难认出来。
▲清代肇庆府城南熏门,注意侧面两个门洞
▲清道光肇庆府城地图显示侧面东和西两个城门
▲最近出土的南门月城及月城侧面的门洞
“西江风”系列人文社科讲座由肇庆市社会科学普及协会、端州图书馆共同主办,至今已举办十七期。有意参加讲座的市民,可关注端州图书馆有关日程安排,或通过“端州发布”公众号阅读讲座精华内容。
编辑:曾苑
编审:邓珍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