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风|肇庆有这样的千年“水上人家”,你们了解吗?
漫谈疍家文化
主讲人:谢远谋,肇庆市星岩书院院长。
肇庆人称疍家人(水上居民)为“邓家”。广东的疍民以西江流域较为集中,从封开江口起,下至郁南都城、德庆、南江口、悦城、禄步、肇庆、永安、三水、金利等都有疍民的聚居点。肇庆城区水域有厂排、青湾、新兴江口和二塔渡口四个疍民聚居点。
肇庆疍家人可能是全国最早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高要金利茅岗发现杆栏式水上遗址。该遗址距今4000~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末期,与浙江河姆渡水上文化遗址惊人相似,被称为百越文化之根,疍家祖先之地。茅岗水上遗址是在西围涌边的一座小山岗称作“水寨”的地方。杆栏式水上遗址是以若干条木桩与横梁入榫构建的木棚。那时先民们已十分聪明,造榫眼时先用火在榫眼处烧成木炭,然后用石斧刮去木炭,如此一层层地烧和刮,便烧刮成一个榫眼了。这是西江沿岸疍家人最古老的祖先。
(全文2990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疍家的起源
1、比较普遍认为,疍族是满族的分支。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打败元朝建立明朝,溃逃的元朝官兵在长江以北者逃回蒙古,长江以南者继续往南逃至广东潮汕一带,然后隐姓埋名在疍艇上生活,故今潮汕地区很多疍民均认为自己的祖先是蒙古人。
2、有人认为疍民是由历史的变迁造成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丞相范蠡助越王勾践取得政权后急流勇退,携情人西施逃至范州五湖,地域包括南中国海一带。
3、疍民是南宋的后人。当年金兵犯宋强推直进,南宋朝廷一直往南逃亡,期间很多中原人不甘异族的统治压迫,在战乱中也一直往南迁。这批人包括客家人、广府人,其中有一部分人因没钱,连基本生活也无法保障,于是便在水上定居;有的是故意隐姓埋名而被迫做疍民的。
4、李自成的契子李双喜一班人跟随南明王朱由榔在肇庆联合抗清,失败后无路可逃,只好留在肇庆。他们继续受到清军的追剿,只好逃到水上以艇安居,成为疍民。
5、秦朝时秦始皇指派了一员大将屠椎率33万兵马,一路南下讨伐南越王赵佗,企图统一中国。当时百越之地土著人见势不妙,纷纷逃避于山林或漕泊,逃往漕泊者便成为疍民,分布于海边和东南亚各国。这是在我国岭南土地上一次人口大迁徙。
6、西汉时汉武帝欲统一天下郡县以扩大疆土,此时在岭南设置县,我市的四会县、高要县就在这一时期设置的。其时南越王兵败,大批将士和平民往南逃至岭南一带,跑到深山的成客家人,跑至水上的便成为疍民了……
上述各种疍家人起源之说,迄今专家还没有定论。但据史籍记载,自春秋战国末期至汉朝便已有疍家人的祖先,当时主要活动的地域在四川和长江三峡一带,以散居为主,到了唐宋以后便逐渐形成集群居住。在晋代,广州一带已有60多里长的河道有疍民居住了。在唐代的《岭外代答》一书中,记录疍民多数在江汉移民至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包括阳澄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水域。“以舟为室,视水如浴,浮生于水上者疍也。”宋代《环宇记》云:“疍民水居于闽、粤、桂。”这与现代广东疍家人的分布是较为吻合的,这一记录首次提出“疍民”的称谓。
综上所述,概括起来疍家人有如下的特点:“浮家泛宅,或住于水浒,或住于河边,捕鱼为食,不事耕作。”广西有一种疍民叫“木疍”,是专门造木船的疍民。有一种疍家叫“海疍”,分布于沿海,以捕鱼为生;有一种称“河疍”,分布于内河,集中在珠江、西江、韩江和广西的内河。
▲疍家人信奉的图腾
疍家族群大,地域分布广,是一个古老的族群。他们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没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没有自己的民俗文化,没有分明的社会阶层和职业,一概以打鱼为生。比如,西江的疍民游动到哪个地方,就与那个地方的文化相融洽。广府地区的疍民说广府话,潮汕地区的疍民说潮汕话,广西地区的疍民说广西话等等。疍家人以龙和蛇为图腾,与陆上汉人没有区别,并非一个民族的特点了。
疍家人的社会地位
疍家人的社会地位历来是饱受歧视的。古时称疍家人为“瑶蛮”。 “瑶蛮”者则为“贱民”,只有饱受歧视和压迫。他们不能做官,不能上岸居住,不能穿鞋,不能上街贸易,不能穿绸缎,不能乘坐车马,不能携带武器,死后不能葬于陆地……总而言之,疍民的生老病死都只能在那只疍艇上。这种状况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陆上人享有读书、做官和搞各种经济活动的权利,于是这种优越感驱使他们对那些所谓“贱民”疍家进行打压和限制,从而独享他们的生活资源。
疍民长期蜗居在那只疍艇上到处漂泊,统治阶级无法对他们进行户籍管理,故对疍民的数量一直无法统计。到明代才设立“河泊所”,行政长官为“大使”,开始对疍民入编户籍,规定每十艇为一甲,实施疍民户籍管理和税务征收,比如船只税、鱼网税、垂钓税等以及征兵。自此,疍民便成为水师的主力。
诚然,历史上统治阶级对疍民还是有关心和关爱的。清雍正七年(1729),世宗皇帝曾下圣旨曰:“闻粤东地方四民之外别有一方名疍民,即瑶蛮之类,以船为家,以渔为业。通省河道,俱有疍船,生子繁多,不可计数。粤民视疍民为卑贱之流,不容上岸居住。……终身不获安民之乐,深可怜悯。疍户本属良民,每可轻贱摒弃之处,且彼输纳渔课与齐民一体,安得因地方积习强为区别而使之漂荡靡宁乎?”从此,疍民开始有了一点社会地位,可以上岸搭棚居住了。
▲疍家棚
民国时期,疍民可以读书、参政,沿岸的天主教会办起了学校供疍民子弟入学读书。天主教会的“福音船”是专门为疍民提供医疗服务的。
疍民真正获得解放是新中国建立之后,他们已经不再被人称为“疍家佬”,而享有一个有尊严的称呼,叫“水上居民”,还可上岸居住了。1954年,周恩来总理专门向广东省委作出指示:要给水上居民与与陆上居民同等的政治地位;要给他们安居乐业,经费问题由国家出,但地方也要出一点。于是,我省在广州大沙头建起了水上居民新村,设立行政管理机构,成立水上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设置水上派出所,管理水上居民户籍,其管理机制基本上和农村一样。肇庆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成立水上人民公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有了很大提高,渔业、运输业均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水上居民可以和陆上居民自由恋爱和通婚了。
疍家人的风俗文化
旧时疍家人的婚姻家庭非常简单。他们没有宗族观念,不存在代代承传,当然就没有族谱。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鉴于这种情况,疍家人同姓婚姻现象相对较多。在聚居点中,邻艇青年男女如果相识相爱,经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了。
因疍艇四处游动,信息极为不通,大家相知相识极少,故疍家的招亲的方式很特别。男女青年招亲时,疍艇是有一种信号发出来的,即男子要招亲时,便在艇尾上吊一束草;女子要招亲时,则在艇尾上放一盆鲜花。经过媒人牵线引媒后便可以谈婚论嫁了,但女方也要彩礼,全由父母作主。迎亲时,一群相关的疍艇便集中在一起,有男女双方的疍艇,还有厨艇、紫动艇等。紫动艇是一只较大的艇,装饰华丽,仿若游船,是婚宴摆设用艇。新人结婚前双方对象是谁全然不知,要等到婚期前十多天才知道,此时终身大局已定了。迎亲是需要唱咸水歌的,男女双方举行斗歌,若男方唱赢女方便可抢亲了。
▲疍家咸水歌
婚后,女方没有“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观念,伦常关系较为松散,故疍家的婚姻家庭非常特别,往往出现“兄终弟及”、“夫终公及”的情况。此时“公”(家公)的原配则会另到他艇居住。丈夫死后,妻子可以另找情人同居,家婆家公不予干预;若女子怀了前夫的孩子,后夫则不予赡养,待孩子出生后交给前夫的父母抚养,他们是很乐意的。此外,男子入赘女家的艇生活及童养媳的现象也很常见。
“西江风”系列人文社科讲座由肇庆市社会科学普及协会、端州图书馆共同主办,至今已举办十八期。有意参加讲座的市民,可关注端州图书馆有关日程安排,或通过“端州发布”公众号阅读讲座精华内容。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曾苑
编审:邓珍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