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风 | 这些奇妙的肇庆乡土植物,你认识几种?
“西江风”系列乡土植物文化讲座
肇庆乡土植物文化
主讲人:陈丽晖,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园林系副教授,广东省科普讲师团首批成员,广东省园林学会理事,肇庆市社科普学会理事。
植物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植物不仅影响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同时又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植物与人类文化的关系具体表现为:语言文化、信仰文化、景观文化、医药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和道德文化。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其中与植物有关的传统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集《诗经》里就记载了二百多种植物, 具有独特的意向与审美意味。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原产于肇庆的高等植物就有2500多种,被誉为南亚热带地区的物种宝库。此外,还有一些植物在几百上千年前就引入肇庆栽培或应用,它们与其它肇庆原产的植物一起,被广泛应用于当地人的衣食住用行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乡土植物文化与地方标识,值得我们深入了解、挖掘与利用。2018年7月22日陈丽晖副教授在肇庆市社科普协会与端州图书馆联合举办的西江风系列文化讲座第十九讲——《肇庆乡土植物文化》中选取了30种肇庆历史上曾常见常用的特色植物进行介绍,力图使听众了解这些植物悠久的应用历史、丰富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景观形象。近2个小时精彩有趣的演讲,台上台下,交流热烈,收到了很好的本土文化普及效果。本文囿于篇幅,选录了其中10种植物的讲座内容以飨读者。
(全文7889字,预计阅读时间20分钟。)
1.海红豆——山多红豆树,窗对白凫洲
▲海红豆豆荚与果实
海红豆为豆科海红豆属大型乔木,适生于温暖的南方。这种高大、树型优美的常绿植物在肇庆七星岩风景区随处可见,其“叶如槐,荚如豆子”,种子红色、心形,俗称红豆,因故海红豆树又俗称为红豆树。相传有女子望其夫于树下,泪落染树结为子,遂以名树云,故也被称为相思树。事实上,“红豆树”是一种统称,泛指一类结红色种子的豆科乔木,全世界约120种,我国有36种,海红豆是“红豆树”家族中的一员。
▲七星岩海红豆手链
红豆与众多诗人结缘。唐朝诗人王维曾作一首著名的《相思》,诗中写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从此,海红豆作为南国的代表及相思的意向更被广为传颂,并常出现于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之中。红豆及其工艺品也常作为情人互赠的佳品或用作妇女的项链、手链等佩饰。周恩来总理对岭南戏剧的代表——粤剧也冠以“南国红豆”的美称。
肇庆七星岩、鼎湖山自古盛产海红豆。清朝诗人袁枚(1716-1797)之弟袁树于1784年为肇庆府尹,袁枚特地前来祝贺,参观游览了当时名闻天下的七星岩并题诗多首纪念。其中《红豆》一诗对七星岩海红豆有传神的描述,诗云:“生就多情种,离离落绛河。相思千粒少。记曲一箱多。丹凤饥应啄,红儿眼欲波。倘抛龙树上,佛亦奈卿何”。其中绛河,传说是南海,代指南方;相思,指海红豆。全诗细品,颇有趣味。
▲天柱岩海红豆与题刻
著名诗人、文学家郭沫若于1961年来肇庆游玩,为七星岩美景所陶醉,特别对天柱岩的海红豆树情有独钟,欣然作《冬宿石柱岩》五律一首。后刻于天柱岩南登山路口石壁上。诗文如下:“七星落地上,天柱立中流。山多红豆树,窗对白凫洲。月下开菱镜,云间结彩楼。勾留过一宿,灯火是端州。”整首诗善用对比,气势开阔,意境优美,充满画意。从此,星岩红豆更是闻名遐迩,成为肇庆的代表性植物。
2.刺桐——经冬来往不踏雪,尽在刺桐花下行
▲刺桐花
刺桐,别名广东象牙红,为豆科刺桐属落叶乔木,因其花似象牙而色红得名。刺桐为岭南乡土树种,在肇庆多散生于山野,尤其适于点缀水岸。其树先花后叶,花期冬春,开花时艳若红霞,非常美丽。
唐时刺桐树广植于岭南,唐秘书省校书郎朱庆馀在《南岭(一作岭南)路》一诗中写道:“越岭向南风景异,人人传说到京城。经冬来往不踏雪,尽在刺桐花下行。”此诗提到了岭南冬天树树刺桐花开,鲜艳夺目,迥异于京城白雪皑皑的南国特色,令京城的人稀奇不已,人人传说,心生羡慕。刺桐在七星岩风景区中的石室岩颇多。明朝黎民表在七言律《石室山寄沈纯甫》一诗中写道:“石室经竒久未迴,因思許靖向南來。刺桐花拥蛮姬醉,白芷歌传逐客哀。漓水半黄遥入海,楚山将暮一登台。羊何旧好虽能赋,不共流霞竹下杯。”
▲肇庆七星岩内的刺桐花
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中也写到,“刺桐,花形如木笔,开时烂若红霞,风吹色愈鲜好,绝无一叶间之。有咏者云:‘一林赤玉琢玲珑,艳质由来爱著风。日暮海天无暝色,满山霞作刺桐红。’或谓刺桐即苍梧”。肇庆古属苍梧郡管辖,“刺桐”即“苍梧”,说明当时刺桐在苍梧包括肇庆种植普遍,是非常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现今七星岩景区阆风岩与仙女湖近湖堤岸处栽植有刺桐,为春日的星湖增添一抹娇艳。
3.红蕉——叶满丛深殷似火,不唯烧眼更烧心
▲红蕉
红蕉别名红花蕉、红姬芭蕉,为芭蕉科芭蕉属大型草本植物。红蕉植株细瘦,假茎高1-2米。叶片长圆形,长1.8-2.2米,宽68-80厘米,叶面黄绿色,叶背淡黄绿色,花苞殷红如炬,开花持久,花期夏月,喜生于避风向阳之处,适合地栽、盆栽,其花亦可用作插花。红蕉虽外形似芭蕉,但其果实、花、嫩心及根头有毒,不能食用。公元824年农历二月,唐代“翰林三俊”之一、户部侍郎李绅因党争失势,被贬端州司马。李绅在肇庆为官一年期间,看到肇庆山溪水畔处处开满了殷红似火的红蕉花,不胜感慨,因作《红蕉花》一首。该诗脍炙人口,流传甚广。诗中写道:“红蕉花样炎方识,瘴水溪边色最深。叶满丛深殷似火,不唯烧眼更烧心。” 南国风景固可赏,但于作者而言,却含有贬谪之痛,“不唯烧眼更烧心”既形象地表现了红蕉花的红艳似火的形态特征,更表达了对其北国家乡的思念之情。
红蕉具有典型的南国特色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花、叶及整体树形都非常优美,非常适合营造庭院墙角及亭口水边的植物造景。肇庆人自古爱花,可以想见当年处处红蕉花开的一派南国风光。时过境迁,现今的肇庆城乡已难觅红蕉的踪迹。如能重新引进栽植,在肇庆一些园林景点上用美丽的红蕉花加以点缀营造,必能吸引游客的眼球,收到较好的景观视觉效果。
4.蕉麻——金利墟边首夏时,家家蛮布有蕉丝
▲蕉麻
蕉麻为芭蕉科芭蕉属植物,古时肇庆曾广为种植。蕉麻外形与香蕉相似但假茎较瘦,花黄色,叶柄内有纤维,其纤维细长、坚韧、质轻,在海水中浸泡不易腐烂,是做鱼网和船用缆绳的优质原料,也可用来制地毯、桌垫和纸。其内层纤维还可纺织成牢固耐用又有防菌防霉的蕉布用来做衣服和鞋帽。蕉麻产在热带和亚热带,菲律宾的吕宋岛和棉兰老岛是主要产地。因其主要在马尼拉港出口,亦被称为马尼拉麻。
蕉麻在肇庆历史栽培的时间甚早。《鼎湖志》中就提到,唐代肇庆用蕉麻纤维加工制成的“蕉布”曾被列为贡品,其中以永安的蕉布最负盛名。宋沈怀远《南越志》说到:“蕉布之品有三,有蕉布,有竹子布,又有葛焉”。肇庆的蕉麻布是肇庆名特产。清朝李调元在《南越笔记》明确指出,“蕉类不一,其可为布者曰蕉麻,山生或田种,以蕉身熟踏之,煮以纯灰水,漂澼令乾,乃绩为布。本蕉也,而曰蕉麻,以其为用如麻故。……广人颇重蕉布,出高要宝查广利(今鼎湖)等村者尤美。”
蕉麻生长要求高温、高湿,排水良好,宜静风或微风环境,多种山间。其土瘠石多的地方生长的蕉麻纤维坚韧,品质最好。明末清初屈大均曾来过肇庆,并在《舟经金利作》一诗中描写了此地的夏日乡景,首句就提到了当时家家以蕉丝织布的盛况。诗中写道:“金利墟边首夏时,家家蛮布有蕉丝。木棉花尽犹无叶,榕树根多复作枝。西水正悉双峡急,东风莫使片帆迟。鹧鸪本是催归鸟,啼遍青山人未知。”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还提及了蕉布的特性及不同生长环境蕉丝的不同品质:“其絺绤与荃葛同而柔韧逊之,名布蕉。布蕉多种山间,其土瘠石多则丝坚韧,土肥则多实而丝脆,不堪为布”、“衣蕉宜瘠,食蕉宜肥。肥宜蕉子,瘠宜蕉丝。”民国时期肇庆端州城区著名的草鞋街产的草鞋早期也有用蕉丝制作而成的。
除了高要与鼎湖,肇庆市广宁县也曾盛产蕉布。清乾隆年间任广宁知县的李本洁在《宁阳竹枝词》之七描写了清代广宁蕉丝制作、蕉布编织的景观并指出蕉布清凉不及葛布但舒适、显身材的特点,由此可见,蕉布的良好品质特性是其被列入宫廷贡品的原因。诗中写道:“绿旗猎猎是芭蕉,细手分成缕万条。织就轻凉虽让葛,念侬勤苦称侬腰。”
现今蕉布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肇庆已经没有人种蕉麻,更莫谈加工制作蕉布及其它蕉麻制品的手工活动了。在全世界普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当下,蕉麻提取、蕉布制作工艺如能得以重新挖掘与利用,再现当年农家种蕉麻织蕉布的耕织场景,对于塑造肇庆历史文化名城形象、传承传统技艺、形成特色旅游景观以及发展蕉麻特色手工艺品产业都将大有裨益。
5.柊叶——最全能的粽叶
▲柊叶
柊叶又名苳叶、笗叶、冬叶,为竹竽科柊叶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柊叶叶形似芭蕉叶,长约20-30厘米,株高可达约50-100厘米,在广东、广西和海南都有分布,但以广东西江流域最多,其中又以肇庆市为主要产地。在肇庆乡村,几乎各家各户的屋前屋后或田间山地均有零星种植,其主要用途是作为肇庆特产——裹蒸的包裹材料。粽子古称裹蒸,裹蒸要数广东肇庆裹蒸最出名,一般的粽子多用芒叶或竹叶裹包,而肇庆裹蒸,则用本地特有的柊叶、水草包裹,呈埃及金字塔形,个头大,每只重约0.5公斤左右,其料主要以糯米、脱衣绿豆、猪肉为主,取大缸用柴猛火煲7至8小时可食,热食时清益扑鼻,入口松化爽滑甘香,是肇庆市最著名的特产之一,远在秦朝即有记载,汊朝成为贡品和御食,有 “万粽之王”的美称。2018年5月16日,“肇庆裹蒸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柊叶作为裹蒸粽叶,叶大、色绿,叶香、柔韧,防腐、保健,被誉为“最全能的粽叶”。
▲柊叶与裹蒸
柊叶作为一种植物资源,最早在公元304年晋代嵇含编撰的《南方草木状》有记载“冬叶者,状如芭蕉叶,湿时以裹角黍,干以包苴物,封缸口,盖南方地性热,物易腐败,惟冬叶藏之可持久。即入土,千年不坏。” 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亦记载: “柱础上以柊叶垫之,能隔湿润,亦能理象牙使光泽。计粤中叶之为用,柊为多,蒲葵次之。”,此外,柊叶还可供药用,其根茎治肝肿大,痢疾,赤尿,叶清热利尿,治音哑,喉痛,口腔溃疡,解酒毒等。柊叶叶色常绿、叶形优美,较耐荫,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可作为室内盆栽及用作水畔、林荫的地被植物,其叶亦可用于插花装饰。由此可见,在深度挖掘、弘扬柊叶文化、开展柊叶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可以做更多的相关工作,以促进肇庆特色名城的发展。
6.木棉——西江最是木棉多,夹岸珊瑚十万柯
▲木棉花
木棉是木棉科木棉属落叶大乔木,叶为掌状复叶,花朵硕大,先叶开放。木棉高大挺直、气贯云霄,每年春暖之际,朵朵红花绽放枝头,充满英雄气概,故又被誉为英雄树。木棉因观赏性强、速生但不可作材用,一般村民都不会砍伐。及树长大,则被认为有神所附,奉为村中的风水树而加以保护和祭拜。木棉广泛分布于肇庆城乡,来肇庆游玩的客人相信都会肇庆七星岩牌坊两侧八株高大壮美的木棉树留下深刻的印象。
木棉自古以来在西江两岸有大量的野生林,开放时如火凤飞舞,又犹如珊瑚千万,明艳照人,甚至花落入水,亦如盏盏水灯将西江水染红,多得船桨亦划不开。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对肇庆木棉丽景亦相当推崇他在康熙二十四年夏乘船途经肇庆时曾作木棉三首,形象地描绘了当时肇庆西江两岸木棉盛放的动人画卷,将盛开的木棉比作珊瑚、烛龙、水灯、火凤,充满了浪漫与豪放的情怀:
其一,西江最是木棉多,夹岸珊瑚十万柯,犹似烛龙明十日,照人天半玉颜酡。
其二,万朵随波似泛杯,浮沉又似水灯来。三江染尽桃花水,一道红泉划不开。
其三,木棉看与刺桐同,十丈花开接地红。朵朵中心含火凤,一春飞满祝融宫。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亦对此行程的印象有精彩描述:“舟自牂牁江而上至端州,自南津、清岐二口而上至四会,夹岸多是木棉,身长十余丈,直穿古榕而出,千枝万条,如珊瑚琅玕丛生。花垂至地,其落而随流者,又如水灯出没,染波欲红。自春仲至孟夏,连村接野,无处不开,诚天下之丽景也”
木棉亦广植于肇庆的寺观园林之中,清人王士祯在《羚羊寺》一文中亦描绘了西江羚羊山著名的寺庙羚羊寺的木棉景观。诗中有云:”古寺四月中,尚有木棉花。殷红照羚羊,苔壁何纷葩。”
▲七星岩牌坊的木棉花
现今木棉在321国道滨西江德庆路段附近仍较为多见,其中不乏数百年饱经沧桑的老树,但已不复“连村接野,无处不开”的景况,而羚羊古寺已湮没于历史洪流,羚羊山的木棉树现今也为数寥寥,“夹岸珊瑚十万柯”、“染波欲红”的壮丽景色不复存在,这是令人可惜的事情。期待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努力下,能再现西江两岸木棉盛放的灿烂美景。
7.荷花——放莲船,采莲花,星岩东去是侬家
▲七星岩红莲湖的荷花
荷花为睡莲科莲属水生植物,又名莲花、水芙蓉等。肇庆地势低洼,由于西江水经常泛滥形成沥湖,形成湖网密集、低洼潮湿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水生植物的生长。肇庆自古以来天然分布与种植着许多水生植物如荷花、芡实、蒲草等,形成具有特色的湖网植物景观。肇庆人种荷食藕代代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种植历史。荷花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花、叶、果、实、藕均可作插花用材。其叶可煮粥、有清凉消暑的功效;花可泡茶,清香沁人;莲子具有药用保健及食用价值;地下茎——莲藕则是人们餐桌的美食。肇庆莲藕以粉糯鲜香的品质而备受好评。肇庆人做菜喜用莲藕,有“无藕不成宴”的说法。常用的做法是荷叶鸡、荷叶饭、糯米鸡、荷叶排骨,荷香鸡,莲藕肇庆煲、莲藕汤、莲料焖花腩等。其中糖莲藕、糖莲子是肇庆重要的旅游手信。
▲肇庆宝月塘的荷花
荷花为佛教五树六花之一,是洁净无尘、吉祥如意、和合圆满以及君子之风的象征。肇庆荷文化历史悠久,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楹联和传说,有文字记载的至少可追溯到宋代。自古以来赏荷胜地以星湖(沥湖)及宝月台最为著名。肇庆“宝月荷香”景点自宋代以来都被评为“端城十景”和“肇庆八景”之一,有“宝月台榭万荷香”的美誉。明诗人梁敏在《沥湖采莲曲》中写道:“放莲船,采莲花,星岩东去是侬家,罗裙绮袖披明霞。”现今星湖风景区赏荷的最佳点是红莲湖。
荷花于1986年被评为肇庆市的市花。市花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和展现城市特色的“名片”,因此弘扬荷文化,充分利用市花文化塑造宣传肇庆和合圆满、洁净优美的城市形象,也应成为创建肇庆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
8.鸡蛋花——清芬秀丽花长开
▲仙女湖出米洞的鸡蛋花
鸡蛋花别名缅栀子、蛋黄花、印度素馨、大季花,为夹竹桃科鸡蛋花属落叶小乔木,其花“大如小酒杯,六瓣,瓣皆左纽,白色,近蕊则黄,有香甚缛,落地数日,朵朵鲜芬不败。”(清.屈大均),数百年前从国外引入,也是肇庆市的双市花之一。鸡蛋花常植于佛教寺庙,与荷花同属佛教的五树六花之一,故又名“庙树”或“塔树”。鸡蛋花花期长,开花时清香扑鼻,拾下的花瓣晒干可泡茶,其汤色金黄,清香回甘,兼有消暑保健之效,是肇庆人们喜欢的保健茶,也是广东凉茶五花茶的重要成分之一。
鸡蛋花粗生易长,清芬秀丽,深受肇庆人们的喜爱,在肇庆城乡栽植范围较广,现今无论房前屋外还是公园广场均遍植鸡蛋花,成为肇庆重要的特色景观。鸡蛋花茶也成为肇庆重要的旅游商品。在七星岩景区的玉屏岩石山有成片的鸡蛋花林,仙女湖出米洞口有一株过百年的鸡蛋花盘桓于其上,老干虬枝,花开灿烂,令人人过目不忘。
▲桃溪书院的鸡蛋花
肇庆老鼎跃龙庵也有数百年的鸡蛋花。在鼎湖区沙浦镇桃溪书院旧址前有一棵与书院同龄的700年的鸡蛋花树,树高10多米,虬枝苍劲,花繁叶茂,绿荫如盖。据说,该树当属岭南最为古老的鸡蛋花树。鸡蛋花的花语是幸福、新生、孕育与希望,与肇庆宜居宜游的生态旅游城市特质特别相配,应在肇庆城市建设中多加宣传与应用。
9.紫背天葵——客来不用茶和酒,紫背天葵酌满怀
▲紫背天葵
紫背天葵别名丹叶、散血子,为秋海棠科秋海棠属草本植物,花粉红色,叶面有白色腺点,叶背紫红色,自然生长在无污染的阴湿的谷壁上。紫背天葵为鼎湖山特产,如果你到云溪—老鼎景区游玩,仔细观察老龙潭四周的崖壁,常可以发现这种心形叶直接从地上长出的小植物。
▲紫背天葵茶
紫背天葵晒干后变成纯紫色,用开水冲泡,汤色紫红,味微酸,清香可口,若加入少许白糖,其味更佳,能消署除热,润燥止咳又有助消化、健胃、解酒之效。六十年代,郭沫若视察肇庆,饮了紫背天葵茶,曾作诗写道:“客来不用茶和酒,紫背天葵酌满怀。”郭老的这两句名诗充分展现了肇庆人们热情好客、朴实大方的性格,也令鼎湖山紫背天葵更名闻天下。由于紫背天葵适生的温湿范围狭窄,属典型的阴生性和酸性土植物,加上长期的采挖破坏,目前天然的紫背天葵数量已极少,被列为珍稀保护植物。现在紫背天葵可以通过分株及组织培养进行人工繁殖,但由于紫背天葵植株矮小、生长条件要求较为严苛,产量不高。紫背天葵作为肇庆特产,在各景区均有销售,干品售价一般在150-200元一斤左右。紫背天葵茶适合作为特色饮品在肇庆的茶肆酒楼及旅业场馆推广应用,凸显肇庆特有的旅游味道。
10.吊钟花——道是鼎湖山上采,一苞九个倒悬钟
吊钟花又名铃儿花、金钟花,原产于中国华南地区,为杜鹃花科吊钟花属半落叶灌木。吊钟花不耐平地高温,自然分布于西江流域海拔500米以上的疏林中。吊钟花的花型优美独特,花朵盛放时犹如一簇簇红润晶莹的小铃铛倒挂于枝梢上,寓意吉祥,民间有所谓“金钟一响,黄金万两”之说,常用作大型切花,加上花期约在阳历的1月中旬至2月中旬,恰逢新春佳节,自古以来就是广州、香港、肇庆一带传统的年花,迎春佳品。据19世纪咸丰、同治年间的张心泰在《粤游小志》中记载:“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双门底,卖吊钟花与水仙花成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座几,以娱岁华”。
▲吊钟花
吊钟花是广东传统的特色名花,而肇庆鼎湖山产的吊钟花更是广东珠三角地区花市的主角,因其品质而闻名遐尔。清朝人徐澄溥在《菊坡团舍集》岁暮杂诗有云:“双门花市走憧憧,满插箩筐大树秾,道是鼎湖山上采,一苞九个倒悬钟。”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上也写道:“吊钟花出鼎湖山。此花并木折下,能耐久,腊尽多卖于街,土人市以度岁,取其置瓶中不萎也。” 又据《肇庆府志》载:“吊钟花,木本…..每簇九花,岭南处处有之,惟顶湖山所产,每簇十二花。”作为岭南特色名花的代表,吊钟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岭南花文化中讲究花开富贵、热闹喜庆、应景应时的特有审美要求。肇庆是广东吊钟花的主产地,烂柯山、鼎湖山以及广宁联合镇是吊钟花的天然产地,但由于过度砍伐和缺少合理保护,目前上述地区野生的吊钟花已为数不多。吊钟花无论成株还是切花都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在风景园林方面如能善加利用,将能营造出具有肇庆地域特色的优美的植物景观。目前吊钟花在广宁县、德庆县与高要区均已有一定数量的人工驯化种植,但在优质品种、耐热品种的选育研究以及园林上的推广应用方面仍存在努力的空间。
“西江风”系列人文社科讲座由肇庆市社会科学普及协会、端州图书馆共同主办,至今已举办十九期。有意参加讲座的市民,可关注端州图书馆有关日程安排,或通过“端州发布”公众号阅读讲座精华内容。
备注:图片源于网络;文字版权归陈丽晖本人所有,若引用请标明出处。
编辑:梁泽麟
编审:邓珍芳
肇庆再登央视舞台!这场《对话》释放未来文旅发展重磅信号(内附独家现场视频)